孫華靈
(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4)
淺析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①
孫華靈
(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4)
本文對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不足進行了探討與分析,并針對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學科發展落后、師資隊伍專業化程度地和學生自主意識薄弱幾個層面的問題,提出了促進學科建設,完善教育內容;建立師資團隊,提高教學水平;營造良好氛圍,提升自主意識;構建可控體系,促進有效實施四個有效手段,以促進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開展與實施,提高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
體育院校 運動人體科學 職業生涯規劃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于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尤其是類似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這種既有理論基礎又能服務于體育產業的學科型人才。然而,一系列調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不高,工作滿意度也較低,這不僅導致了專業人才的浪費,也不利于這一新興學科的長遠發展。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向、學位定位等一系列外部因素,也與本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缺失,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等自身因素密不可分。因此,為提高就業率和就業層次,合理構建本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并加以實施尤其重要。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在對主客觀條件進行評定總結的基礎上,對自身的興趣、能力、性格等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確定職業目標,從而對自身的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而系統的計劃。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是制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并選擇職業發展路徑,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個人成長與實現夢想的需要,更是大學生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就業形勢的需要[1]。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作為體育院校中的學科類畢業生,其實際運動能力相較于體育院校其他專業畢業生有所欠缺,此外,大部分高等體育院校授予該專業畢業生教育學學士學位,使優秀畢業生難以進入醫院從事康復治療師職業,使得畢業生對就業方向較為迷茫,實際就業情況也較為困難。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和指導會導致學生不能清晰了解自我和本專業的就業現狀,就業觀念落后,學業缺乏規劃。就業指導缺乏全程化更造成該專業畢業生的培養與人才市場脫節,核心競爭力不強,難以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最終造成就業困難。因此,運動人體科學專業迫切需要以生涯規劃的理念為指導,將就業指導提前介入,使學生及早探索自我、探索工作世界,從大一開始就為就業做準備、做規劃,充分利用大學四年時間,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我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相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起步較晚,差距較大,體育院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大部分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將精力專注于教學與科研,沒有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對該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意義,有關課程的課時嚴重不足,且內容多局限于畢業生就業指導方面,有小部分院校甚至沒有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課程。此外,我國體育院校的職業規劃課程的以集體授課為主,教學手段仍停留在觀念教育層面,偏重于書本知識的講解。然而,職業生涯規劃本質上是根據每個人的個性選擇職業前途,在操作上應該是針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持續性跟進,因材施教、個性引導,才能有效發揮其作用。因此,我國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設置和授課形式都有待于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
目前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隊伍主要是由輔導員組成,教師數量有限,缺乏專業化的職業教育指導老師,此外,這些教師大部分年紀輕,資歷淺,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結構和教學業務技能,不能充分地為學生開展個性化指導。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日常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很難有精力接受關于職業生涯的系統理論指導和實踐技能的相關培訓。然而,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門專業課程,這就要求指導老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同時能夠熟悉社會發展對本專業人才的要求,從而為學生設計出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使學生未來在職業領域有較為長遠的發展。從國外經驗來看,美國的職業咨詢師有超過八成在高校任職授課,他們普遍具有專業理學和教育學背景,知識結構和崗位的匹配度較高[2],這種由專業人士實施職業規劃,效果顯然要比兼職人員好得多,高等體育類院校可以通過院校內部或是院校之間的師資力量共享,提升本校職業生涯規劃的專業化程度和課程質量。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相對體育院校的其他體育特長生,雖然文化基礎較高、但并沒有自身的一技之長,所以大學四年通常跟著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學習和實習,并不了解自己的興趣或能力特點,個人規劃沒有目標、沒有重點。加之大多數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沒有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不了解進行生涯規劃的步驟與方法,不能對自身條件和就業環境做出正確的定位,這都使得該專業學生就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制定的職業規劃可行性較差,沒有很好地依據個人特點、所學專業和社會需求的實際情況,造成制定的計劃不能正確發揮其導向作用,更不能按照自己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實施具體行動。此外,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較弱,無法將自己制定的整體目標分解為若干個有時間限度的小目標,致使自己設想的目標無法按期實現,職業生涯規劃效果不盡人意。為此,大學生自身應該進一步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并嚴格執行實施,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改調整,促進職業生涯規劃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要加強運動人體科學專業職業生涯規劃學科建設,一方面要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本專業的重要課程內容,鼓勵教師進行課程研究,加大經費投資力度,加強頂層規劃和督導考核,促進教學任務落到實處,另一方面還要摸清符合本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規律,明確目的,推廣適宜的教學指導方法,完善教學內容。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是全程化,具有連貫性的,即根據四個年級學生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大一學生應初步了解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樹立目標,增強學習自主性,這一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指導學生對自身性格、興趣、能力傾向進行客觀評價,并初步建立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大二學生需要開始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與素質,這一階段應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學業指導,促進學生根據自身客觀條件形成具有可行性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三學生除了要加強專業學習,提高英語計算機水平,還應培養各種與未來職業相關的能力,如團隊協作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創新能力等,這一階段應指導學生將目標鎖定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上,并且不斷修正自己的個人規劃。大四學生在完成實習和畢業論文的基礎上,將正式步入自己的職業生涯,面臨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大部分不參加考研的學生開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這一階段的教育除了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就業方面的系統指導外,也應包含升學指導、創業指導,同時加強與本專業往年校友的聯系,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總之,生涯規劃教育應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四年學習與實踐的全過程,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的模式,還應通過社會實踐,知識講座,個體咨詢等多種手段實現對于本專業學生有針對性的、長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高素質、專業化的教育指導隊伍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落實的基礎和保證[3]。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除了借助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力量,還應培養一支校內外、專兼職、個人與機構相結合的專業化指導師資隊伍,這批教師應該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要研究內容和重點,熟悉國家政策,了解社會需求,能運用多種手段掌握學生基本情況。這只隊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需要以相關的認定、培養和管理制度為基礎,配合工資績效和職稱晉升等政策傾斜。在系統建立這支隊伍的同時,也可以借助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引導作用,使學生通過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等活動,提升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另外,還應借助一些有心理學背景的老師,幫助學生解決職業生涯過程中的心理困惑,使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得以順利發展。
院系一方面可以通過講座,組織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形式,提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興趣;另一方面,還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通過微信、微博和院系網站等渠道,大力宣傳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及早樹立學業及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此外,營造職業生涯規劃的良好氛圍,也離不開全社會尤其是學生父母對此的認可與支持,如果學生能在早期教育中為職業生涯規劃打下一定基礎,將會成為他們大學乃至整個人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支持。近些年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不樂觀,與本專業學生沒有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對自身和社會的評價不夠客觀有很大關系。因此,學生應提高自身主體發展意識,通過測評體系和老師的指導,充分認識自身的性格、興趣和優缺點,結合本專業特征和社會需求,樹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理想和發展目標,并采取可行性措施,實現目標與理想。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學習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內容和具體方法;通過完成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書并參加院系組織的相關活動,提升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課外可以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社團活動和兼職工作了解自己需要提升的能力,發掘潛在就業機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不斷調整、變化的動態過程,學生由于本身知識結構、對社會認識的局限,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初期,會存在一些認知上的偏差,因此隨著他們社會閱歷的增多,所處環境的變化,個人價值體系日趨成熟,這就需要對之前制定的及時做出調整。因此,構建職業生涯規劃可控測評體系尤為重要,學生通過測評體系,了解自己的潛在素質特征,揚長避短,使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更科學更合理,指導老師通過測評體系更加深入的了解指導對象,并對學生的實施過程進行定期檢查,促進他們形成一個制定——實施——檢查——調整——再實施的動態過程,最終形成符合自身條件和社會需要的職業生涯實施計劃。
總之,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應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從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學生自主意識和營造良好氛圍等各方面著手,提升本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這既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客觀要求,也是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適應社會和市場人才需求的必要條件。
[1]毛曉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8(6):58-59.
[2]韓寶慶.美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1(2):102-105.
[3]劉雯雯.普通高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2.184
G64
A
2095-2813(2017)11(b)-0184-03
孫華靈(1989,2—),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