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星
(山東工商學院體育部 山東煙臺 264005)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對朝鮮族體育文化影響研究①
張衛星
(山東工商學院體育部 山東煙臺 264005)
運用文獻資料、調查訪問等研究方法,對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及朝鮮族相關的體育項目進行分析。在中央政府積極支持下的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是發展休閑體育,促進國民體質健康的體育文化平臺。促進了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地區經濟發展,成為了表達對少數民族整體性的尊重和繼承傳統文化的意志的手段,提高了少數民族的知名度,為相關地區的觀光旅游產業和地區經濟的發展及活躍做出了貢獻,用體育和民俗文化活動將中華民族大眾牢牢地聯系在一起。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 朝鮮族 體育文化
1949年,國家副主席朱德在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上指出:“要廣泛采用民間原有的許多體育形式,強調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要性”。1953年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天津市舉行。1981年,國務院批準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每4年舉行一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得到了蓬勃發展,至2015年已舉辦了9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已成為我國少數民族群眾展示體育文化、增進團結友誼的民族盛會。筆者試圖通過對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影響下的朝鮮族體育文化建設發展進行研究分析,以期能夠通過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的開展,促進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建設,豐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中國朝鮮族在延邊自治州定居的時間大概是1860年至1869年。當時咸鏡北道地區因頻繁的自然災害和嚴苛的賦稅,農民們越過圖們江、鴨綠江或西伯利亞地區,移居到了中國的滿洲等地區。他們在當時稱作“間島”的延邊地區安家,開墾土地,建立學校培養人才,在端午節或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聚集起來,通過各種民俗活動來慶祝喜慶的節日。朝鮮族的這些民間體育活動,主要有蕩秋千、摔跤、跳跳板、拔河、武術、射箭、象棋、運水等各種項目。清朝實行的延邊地區移居封禁政策1881年被解除之后,韓半島的朝鮮人開始大規模遷移,主要以延邊地區為中心,開拓了新家園。1925年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建立的朝鮮
族民間運動組織——“間島體育會”為朝鮮族體育的組織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意義重大。間島體育會建立之后,每年傳統節日就會組織性、系統性地舉行各種運動競技,其中主要的競技項目是蕩秋千、跳跳板、摔跤等。遷移到中國延邊地區的朝鮮族在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和重要紀念日,活躍地開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每到“8·15”光復節,朝鮮族就會在各個地區舉行慶祝儀式,傳統的身體活動發展為系統的比賽項目,并上升為無論男女老少都能盡情享受的節日[1]。此外,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成立的9月3日,被定為延邊自治州的成立紀念日、延邊朝鮮族紀念日。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后,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11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國務院重新頒發關于體育機構的地位及作用的新方針,促使朝鮮族自治州設立機構,從而促進體育組織的活躍,同時提供了整頓各種關于體育產業的法規和制度的機會。黨中央、國務院向朝鮮族資質政府安排運動專門負責人員,提供積極支持,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比賽逐漸更具規模,更加系統性地成長。1981年召開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座談會,共同探討了少數民族運動的發展方針和政策,充分地肯定了少數民族體育事業是中國體育發展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認可少數民族的民俗體育運動項目作為現代化的體育具有高度的價值。此外,1986年原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正式增加了朝鮮族傳統運動中的“蕩秋千”等4個體育項目成為正式項目,并將蕩秋千指定為表演項目。
歷屆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上,通過政府的支持,大會的運營方式和比賽方式也逐漸變得系統化。雖然大會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是“挖掘和整理民族傳統體育形式,開創民族體育文化,提高民族體育事業和全體國民的健康以及各民族的身體素質,加強民族團結”這一宗旨和目標一直未變。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比賽的發展,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振興朝鮮族的傳統運動的動力源泉。
現今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大會上最有人氣的項目就是摔跤。其中,朝鮮族的摔跤、蒙古族的博克、維吾爾族的且里西、回族的絆跤、壯族的北嘎等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傳統摔跤運動都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因此,這5種少數民族的摔跤項目的比賽方式和規則完全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摔跤,其實決定勝負的方法基本一致。摔跤項目中獲得優勝的運動選手們,都具有出眾的個人氣量和運動技巧,這些摔跤選手都可以代表國家或省、地區,通過更加專業的訓練來鍛煉個人氣量和技巧,在各種相關的賽事上獲獎,為提高所代表地區和少數民族的自豪感做出貢獻。其中,朝鮮族摔跤作為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大會上最有人氣的比賽項目之一,不僅為中國體育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同時也為鼓舞朝鮮族的民族自豪感而做出貢獻。
隨著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逐漸發展成為全國性的體育賽事,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普及效果也持續擴散開來。尤其是2007年,在廣州舉辦的第八屆堪稱歷屆規模最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賽,充分地吸引了觀眾及來到港口城市—廣州的外國人的視線。參加廣州少數民族傳統運動大賽的朝鮮族,所展現出的多彩多樣的民俗競技和演出,在其他民族和外國人口中傳為佳話,無數的外國游客表達了對朝鮮族傳統運動比賽的新奇感,對朝鮮族傳統文化贊不絕口。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大賽憑借強大的影響力,為朝鮮族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以此為契機讓中國國內的各個少數民族和世界各國人民認識到了朝鮮族文化的優秀性。
至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已經成為了發展朝鮮族體育教育和體育活動的重要目的,朝鮮族學校也在直接推進體育活動方面做出了貢獻。例如,朝鮮族的傳統運動—蕩秋千,從第三屆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賽開始就被指定為正式項目,此后向全國各地派出了指導人員,為普及朝鮮族體育運動起到了模范作用[2]。然而第五屆大賽的時候,朝鮮族最拿手的傳統體育項目—蕩秋千也被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的選手搶走了金牌。
通過對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發展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的發展過程來看,由于政府對體育以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比賽的規模逐漸擴大,競賽水平不斷上升,競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同時項目的運營和進行也得到了非常科學、合理的規劃,為促進全中國人民的健康和休閑活動發揮了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成為中國體育文化的重要平臺。而且,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大會成為了表達對少數民族整體性的尊重和繼承傳統文化的意志的手段,提高了少數民族的知名度,為相關地區的觀光旅游產業的擴大和地區經濟的發展及活躍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用體育和民俗文化活動將中華民族大眾牢牢地連系在一起。
[1]徐亮.中國特色朝鮮族民俗體育文化研究[D].延邊:延邊大學,2012.
[2]金青云,崔光福,李成龍.朝鮮族體育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9):120-123.
G806
A
2095-2813(2017)08(b)-022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3.220
張衛星(1980—),男,漢,山東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體育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