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云
(南昌航空大學 江西南昌 330063)
江西省農村民族傳統體育開展現狀與分析①
孟祥云
(南昌航空大學 江西南昌 330063)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協調發展,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及深遠價值。基于此,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方式對現階段我國江西省農村民族傳統體育開展情況進行了詳細探討,通過開展頻度、認同性、組織力量、現代競技體育、區域經濟以及理論研究這幾個層面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旨在推動該省農村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農村 民族傳統體育 開展現狀 分析
體育鍛煉給人們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然而在我國農村中體育的發展相對滯后。目前我國江西省農村人口數量約有2208.85萬,占據省人口總比重的48.8%。全省以漢民族為主體,包括38個民族,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眾多,先后有近12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在健身、健心方面的功能絲毫不亞于現代體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具備現代體育所缺乏的優越性。然而民族傳統體育并未得到長足發展,為了究其原因,筆者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一系列的相關工作,深入研究了江西省農村民族傳統體育開展的現狀,以期探索出一套適于在我省農村推廣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模式,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及發展做出一份貢獻。
1.1 民族傳統體育開展頻度低
通過調查發現,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我省農村的開展頻度非常低,若制定一個開展標準,以每年開展10次為一個標準,不難發現,此標準并不高,然而在我省農村中達到此項標準的比例還不到10%,通過這一數據說明民族傳統體育并非農村人民日常活動內容。這種情況極不利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而且立足于整體層面來看,多數受訪對象即便參與此項活動時,也是處于一個散亂無序的局面中。所以怎樣做好引導工作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2 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同性低
通過調查發現,推動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最大動機為興趣,而基于民族習俗、健身、培養教育孩子等為目的的健身活動在農村人民的意識中往往比較淡漠。從而映射出一個問題——民族習俗是民族傳統體育產生發展的根源,若人們對此意識觀念薄弱,那么勢必會影響人們對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產生不利的作用;此外,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的重要手段,“培養教育”功能相對處于被忽視的位置,也不利于其傳承。所以提高農村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同性也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1.3 組織力量薄弱
通過調查發現,在我省農村民族傳統體育組織開展方式中,政府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也采取了積極的保護的政策。然而對農村群眾自發組織方式參與較少,缺乏雄厚的組織力量,這充分說明沒有足夠重視民間力量的作用,側面反映出了民族傳統體育對農村人們不具有吸引力。另外,在調查中發現,作為傳承、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最重要的資源力量,民族傳統體育在農村各個中小學校中的開展狀況同樣不容樂觀,由此更加證明了其發展困難的現狀。
1.4 現代競技體育的侵蝕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外體育逐步引領了全球體育的發展方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現代體育集競爭性、規則性、娛樂性為一體,適于當代生活節奏快的社會背景,民族傳統體育蘊含的“靈肉一體、身心并育、天人合一”的體育思想很難融人世界。由此逐漸取代與超越了民族傳統體育的地位,使之處于一種邊緣狀態。通過調查發現,在江西省農村中,那些和當代體育銜接緊密的競技性強的體育項目更加深得人心,人們主動參與的興致比較高漲。而競技性較弱的體育項目鮮有問津,以致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滯緩不前。
1.5 區域經濟發展落后
江西省是一個農業大省,由于歷史發展及自然條件的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緩落后。而區域經濟不發達勢必對體育經費的投入產生不良影響,進而限制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步伐。此外,由于江西省農村道路交通發展相對落后、水電等基礎設備配備不足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步伐。
1.6 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
通過調查發現,在江西省農村關于體育理論研究方面,大部分的研究僅是立足于項目角度,在當代競技體育的比賽方式的基礎上對民族傳統體育采取一些改進措施,完全弱化了民族傳統體育所蘊藏的文化資源,更不用說從中加以整理、挖掘,造成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片面化、淺表化,并且缺乏系統性,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道路越發偏頗于其本質意義。理論研究的滯后直接導致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缺少堅實的基礎支撐、明確的理論指導、系統完整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由此導致江西省農村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處于徘徊甚至倒退局面。
2.1 傳承與創新民族傳統體育
首先,在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上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不適應時代需要的、落伍的項目要堅決摒棄;然而還有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盡管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但仍具有一些歷史價值,這樣的情況可以通過文字、錄像、實物等手段加以保存下來,使之不至于消失殆盡。另外,在立足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基礎上還要敢于創新,積極吸收現代體育的精華,合理、科學對江西農村體育項目進行改革,使其越來越規范化與系統化,進而推動農村體育事業的持續化發展。
2.2 系統化的理論研究
首先,從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多學科、全方位對我省農村民族傳統體育進行分析與探究,從而了解與掌握其本質特征、文化內涵、價值功能及發展規律。其次,加強應用層面的研究力度,比如在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農村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及運作、民族傳統文化的開發應用、評估指標等等。最后,積極組織與開展多機構、多學科、多領域的綜合性研究討論,漸漸構建出一套江西省農村民族傳統體育自身的理論體系,同時科學的制定出發展戰略目標,以及具體的實現方法,使我省農村民族傳統體育漸漸趨于現代化、科學化及社會化。
2.3 提高體育經費的投入
體育經費的缺乏是阻礙我省農村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步伐的因素之一,相關政府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提高體育經費的投入,同時注重體育場地的建設,體育器材的維護保養,逐步改進體育基礎設施,促進農村民族傳統體育的全面發展。
2.4 整合各方資源
首先,緊密結合當地中小學校以及群眾體育,對各個中小學的體育課程進行合理的改革,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因地制宜的融入其中,由此進行普及與推廣。其次,可通過當地的一些健身活動中心,開設一些清心健身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使之漸漸得到民眾的認可。
2.5 充分發揮民族傳統體育的經濟作用
通過一些節慶假日,在農村中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比如太極拳表演、象棋比賽等等,這樣不但豐富我省農村企業的文化生活,傳承與發揚了民族人話,同時通過組織開展此類活動,還促進了體育用品、服飾產業、體育教育等機構的良性發展。
江西省農村多數處于經濟、文化的偏遠地區,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發展處于均相對落后的局勢,在農村實施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狀況程度側面映射了當地經濟發展與文明程度。因此,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農村自身優勢特征,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充分融合于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以及群眾體育活動當中。同時注重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團結,提高民族綜合素質,由此促進我省農村群眾體育的縱深發展。
[1]李健楠.建設新農村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探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0(1):35-38.
[2]邱丕相.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0.
[3]林榮蘭.試論全民健身與民族傳統體育的綜合創新[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
G812.47
A
2095-2813(2017)01(a)-019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1.196
江西省體育局(課題編號:2015022)。
孟祥云(1973,6—),男,漢,江蘇鹽城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