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蘭
(渭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陜西渭南 741099)
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一體化研究①
李春蘭
(渭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陜西渭南 741099)
本文以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結合的條件及歷史背景為切入點,闡明兩者結合體現終身體育思想、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和社會需要,這既能推動社區體育的發展,滿足社區居民的體育需求,又能使學校體育資源利用最大化,學校教育社區化。并提出二者在結合中應該遵循整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民主平等原則、法制規范原則和資源共享原則。
社區體育 學校體育 一體化
終身體育是受到了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和啟發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為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結合提供了理論指導。終身體育主旨就是主張將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科學的、系統的將體育教育貫穿于人生的整個過程,提倡每個社會成員都要自覺地、積極地、進行運動鍛煉和體育健身,從而促進人體身心全面發育和健康長壽。人體機能活動的特點要求人們的體育鍛煉必須堅持長期堅持,而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更是要求體育鍛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這樣能發揮重要的作用。體育鍛煉需要科學指導和不斷接受體育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因此要求學校體育要延伸到居民所在的社區體育中去,同時社區體育借助學校體育的資源實現每個居民個體的終身體育化。
1995年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是在國家領導下和社會的全力支持下,全民都參與其中的一項體育健身計劃。全民健身計劃的總體發展目標是要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從而提高中國國民對體育的參與意識,使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得到增加,大面積地增強我國國民體質。在全民健身計劃中,學校體育作為基礎對全局發展的作用不可忽視。可以說社區體育是推動全民健身的前沿陣地。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是我國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最重要的兩個基礎環節,也為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結合起到了推動作用。
根據相關學者對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我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活動受到了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學校期間養成的體育興趣和習慣占到27.54%,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排在第二位,占18.42%,受朋友、同事的影響的占到9.98%,而受家人的影響也有7.15%。因此,通過大眾傳媒進行廣泛的體育宣傳能夠為社區體育與學區體育的結合創造出更好的體育氛圍。目前我國大眾傳媒發展非常迅速,早已形成了以廣播、電視、報紙和互聯網為主的全面的宣傳體系。所以大眾傳媒對體育的宣傳和報道是全面促進我國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手段。我國大眾傳媒正在對體育新聞和賽事直播等進行著越來越頻繁的轉播和報道,其中對體育健身知識、體育健康價值觀的宣傳也越來越多,這將會使我國形成人人關心體育、人人參與體育的體育格局,從而為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結合起到更大地推動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我國加大了各方面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社區的物質條件因此也得到了非常明顯的改善,平均每10萬人能夠擁有50.82個體育場地。當前,全國用于體育基本建設的投資的增長速度高達每年56.7%。我國所推行的體育彩票每年收入的60%都會投入到全民健身事業當中,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國上百個城市已有幾千條健身路徑被開通。我國經濟在高速發展,因此國家和地方政府也會對社區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持續加大,以及學區體育場地設施的投入,這將為社區體育與學區體育結合提供更加豐富的物質資源。
社區體育和學校體育在聯合互動過程中要注重社區體育的全面的和諧發展,這一原則社區體育與學區體育結合的整體營造原則的重要要求。同時這也需要社區內所有力量都要給予支持和配合,才能夠營造社區體育與學區體育結合的良性氛圍。另外,社區體育與學區體育結合并不是盲目、隨意的一種互動,而是必須要通過政治結合,才能整體提高學校體育的教學與管理,達到改善社區體育開展現狀,增強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的目的,最終進一步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社區成員整體素質的提升是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的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動力因素。現代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時代,而這一特征更是強調所有的發展重點都是人。社會條件對個人的發展是有著制約的,因為個人是始終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里,而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發展方向和水平都被社會歷史條件主宰著。因為人發展的決定條件是離不開社會的,在這一條件下,少年兒童是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對象,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能夠為青少年學生提供體育學習的機會、場所以及氛圍,社會其他成員也在此接受服務,達到滿足社區成員體育文化需求的目的。因此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結合要考慮學生的主體性需要,注重多方面的管理,從而形成一個有利于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社會環境。
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相結合需要遵循民主平等原則。這一原則主要涵蓋了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是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在結合的過程中地位平等。社區與學校并沒有自上而下的行政關系,而是兩個平等的主體。在法律上,學校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因此可以在不違背法律的情況下與社區組織簽訂協議,享有協議規定的權利并且要承擔協議規定的義務;二是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在結合過程中要彼此尊重。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除了要在地位上平等外,還要遵循民主平等原則,也就是說學校體育在與社區體育在其互動過程中的具體事宜以及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在衡量的過程中要彼此尊重對方的意見和建議,雙方尋求共同的利益。
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結合的法制規范原則是指社區體育與學區體育的結合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框架。我國先后頒布的一系列教育法規政策,對推進我國教育法制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依法建立法制化國家的過程中,社區建設也被納入到法制化進程當中。然而,由于我國社區建設還未成系統,教育的法制化也尚未完善,有待于進一步健全,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研究也還需要進一步深入。雖然在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中有著關于學校與社區聯合辦學、籌措教育經費、開展校外教育等內容的規定,但這些規定大多沒有細化成可操作性的規則和要求。所以,必須制定出詳細的操作規則,在法律法規的監督下,實現共同發展。
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結合的資源共享原則是指在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集合過程中,某一方不能單純付出,另一方單純接受,這樣的形式不能稱為結合,而且給予的一方如果長期得不到回報,那么這一過程很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問題。目前我國開展社區體育存在缺少專門的體育人才,缺少設施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很能說明我國社區體育在有形資源上非常匱乏,而我國大量的體育專業人才和良好的體育設施等有形資源在學校居多,社區則在體育文化等無形資源方面具有著學校體育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這說明兩者的體育資源之間有很強的互補性。所以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走資源共享之路是極佳的結合方式。因此,在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結合過程中共同尋求資源共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社會不能通過一個單能的機構對它的一切組成部分無論在任何領域內發揮其廣泛而有效的作用,不管這個機構多么廣大。教育現在是,而且將來也越來越是每個人的需要,那么我們不僅必須發展、豐富、增加中小學和大學,而且我們還必須超越學校教育的范圍,把教育的功能擴充到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學校有它本身的作用而且將有進一步的發展,所有的部門——政府機關、工業交通、運輸都必須參與教育工作。地方部門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都顯然是具有教育作用的機構。從這個定義來講,未來的教育必須成為一種協調的整體,在這個整體內,社會的一切部門都從結構上統一起來。而社區正是把各種具有教育功能的社會組織、機構統一協調起來,以滿足廣大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存在、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具體講,離不開一定的社區。
走社區化道路可以使學校擺脫傳統的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封閉狀態。社區化的教育可以促使學校的教學活動緊密聯系社區經濟發展、社區建設的實際,為社區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與此同時,也從社區獲得了僅靠教育系統很難得到的種種發展的條件和機會。同時,成人教育發展也趨向社會化,成人教育與社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有直接和緊密的關系。它作為社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作用,為社區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發展發揮最大的潛力。總而言之,各種類型的學習與教育都以社區為依托,充分利用整體化的社區資源優勢發展自己,密切聯系當地經濟、社區發展的實際,在推動社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實現自身的價值。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全社會都要關心和保護青年的健康成長,形成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密切結合的局面。”這一要求是我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培養跨世紀的“四有”新人的基本保證。而實現這一要求的組織保證就是社區。通過社區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密切結合起來,不但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而且為所有需要終生學習的社會成員都能提供堅實的組織保證。
[1]徐宏,呂金江.社區體育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中國群眾體育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3]李春蘭.現代新型社區體育的建設管理與項目開發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4]孫麗萍.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融合之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8):128-130.
[5]黃健,謝忠萍.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一體化發展模式的構建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0(5):94-96.
G812.4
A
2095-2813(2017)08(c)-019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4.196
①項目來源:渭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類項目(16SKYM02);渭南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模式探究(17HX01)。
李春蘭(1975,3—),女,漢族,陜西華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