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得梅
摘要:應用微生物學檢查方法—飽和鹽水漂浮法,對來自青海省門源縣泉溝臺地區的幼齡羊進行糞便檢查,以摸清其絳蟲感染情況。結果表明,隨機抽查的300只幼齡羊中有13只羊感染絳蟲,其感染率為4.33%,這說明泉口鎮仍存在羊絳蟲病的感染,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強檢疫和綜合防治力度,力爭凈化該病。
關鍵詞:幼齡羊;絳蟲病;感染率;調查;泉口鎮
中圖分類號:S858.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11-0021-01
羊絳蟲病是由裸頭科多個屬的多種絳蟲寄生于羊小腸引起的疾病的總稱。主要特征為引起羊只的消瘦、貧血、腹瀉,尤其對羔羊危害嚴重。常混合感染,輕度感染或成年動物癥狀不明顯。羔羊臨床癥狀表現極為明顯,主要癥狀為消化紊亂,經常性腹瀉,后軀常被糞便污染,常發生間歇性腸臌氣,若仔細觀察其糞便,會發現混有孕卵的節片。羊逐漸表現為消瘦、貧血。寄生數量多時,可造成腸阻塞甚至腸破裂。由于寄生的絳蟲在羊體內不斷釋放毒素,在臨床上大部分羊會出現低頭耷耳、像小雞在地啄食的典型癥狀,有時也出現回旋運動、體軀痙攣猶如醉酒狀、抽撞倒地、空口咀嚼等神經癥狀,喜歡躲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常與羊群分離,處于自我孤立的狀態。嚴重感染時可引起羊群大批死亡。
該病主要是當人用帶有絳蟲幼蟲的牛、羊臟器喂犬,或狗在覓食死畜或隨意丟棄的有病臟器后而感染,感染后幼蟲頭部吸附在犬的小腸內吸取營養,發育長大,經20~45 d發育成熟,隨犬糞向外界排出大量的蟲卵,蟲卵內的六鉤蚴逸出發育為似囊尾蚴,牛羊吃草時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甲螨而感染,常引起犬、地螨、牛羊間的循環感染。北方地區5~8月份為羊絳蟲感染的高峰期。成蟲在牛、羊體內可寄生2~6個月,一般為3個月。
為摸清泉口鎮泉溝臺地區幼齡羊絳蟲病的發生發展規律,避免因絳蟲病的大量感染對養羊業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也為今后制定綜合性防疫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本獸醫站于2016年12月進行了一次羊絳蟲病感染情況的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1 地理概況
泉口鎮位于門源回族自治縣縣城東部11 km處。西以西灘鄉為鄰;東與東川鎮毗連;北以祁連山北麓與肅南縣交錯接壤;南以浩門河與陰田鄉為界。總面積276.2 km2。轄有泉溝臺、中灘、沈家灣、后溝、黃樹灣、西河壩、俄博溝、多麻灘、 窯洞莊、大莊、牙合、西沙河、東沙河、腰巴槽、旱臺、黃田、花崖、大灣18個村民委員會。泉口鎮是一個擁有近2萬人的人口大鎮,轄區內18個行政村,以農業生產為主,畜牧業生產為輔。共4 114戶,19 652人。有耕地3 585 hm2,草原面積7 291 hm2,有各類牲畜128 809頭(只) 。
2 調查時間
2016年12月,在門源縣泉口鎮泉溝臺地區抽樣300只幼齡羊進行了羊絳蟲感染情況的調查。
3 檢查方法
(1)材料準備。漂浮瓶,載玻片,竹簽,滴管,飽和鹽水,顯微鏡。
(2)操作方法。用竹簽取適量的糞便(約1 g)置于含少量飽和鹽水的漂浮瓶(高3.5 cm,直徑2.0 cm的圓柱形小瓶)中,也可用青霉素小瓶代替,將糞便充分搗碎并與鹽水攪勻后,除去糞中的粗渣,再緩慢加入飽和鹽水至液面略高于瓶口但不溢出為止,在瓶口覆蓋載玻片一張,靜置15 min后,平持載玻片向上提起后迅速翻轉,使有飽和鹽水的一面向上,立即鏡檢,以防標本干燥鹽結晶析出,妨礙鏡檢。
4 檢測結果
在門源縣泉口鎮泉溝臺地區隨機抽樣檢測了300只幼齡羊新鮮糞便,結果有13只幼齡羊的糞便中檢出了蟲卵,其感染率為4.33%。
5 小結與討論
(1)從本次調查結果看,泉溝臺地區農戶飼養的羊群中仍有絳蟲病的感染,由檢測結果可知,其感染率為4.33%。這說明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力開展該病的檢疫,加強該地區羊群的綜合性驅蟲力度,力爭使該病在泉口鎮得到控制。
(2)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利用各種機會向廣大農牧民宣傳防治絳蟲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傳廣大農牧民一定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
(3)幼齡羊只在春季放牧后4~5周進行成蟲期前驅蟲,2~3周后再驅蟲一次。成年羊每年可進行2~3次驅蟲。常用藥物有吡喹酮,羊每千克體重10~15 mg,一次口服。驅蟲后的糞便做無害化處理。
(4)感染季節避免在低濕低凹地帶進行放牧,并盡量不在清晨、黃昏和陰雨天放牧,以減少感染。有條件的地方可進行輪牧。
(5)對地螨滋生的場所,采取深耕土地、種植牧草、開墾荒地等措施,以減少地螨的數量,盡量避免其對羊群的感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