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十九大作為中國共產黨五年一次最重要的大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緬甸主流媒體記者采訪團團長、緬甸宣傳部處長覺澤亞對記者表示,很榮幸能見證這次盛會,也希望把更多的中國經驗帶回自己的國家分享和借鑒。
備受全世界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此次大會吸引了超過1800名境外記者前來采訪報道。而其中,有一個采訪團引起了其它媒體的關注,他們就是來自緬甸的主流媒體記者十九大采訪團。
由中宣部、中國駐緬甸使館聯合主辦,中國外文局《中國東盟報道》承辦,緬甸主流媒體記者十九大采訪團一行15人10月16日至26日來華進行采訪。通過對十九大相關會議的采訪、“京津冀”采訪線的實地參訪、與企業座談以及參觀央企成就展覽等,他們全方位、多角度認識了客觀、真實的中國。
熱議十九大
“十九大作為中國共產黨五年一次最重要的大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將中國共產黨過去五年的工作直接公開給公眾,這非常了不起。”緬甸主流媒體記者采訪團團長、緬甸宣傳部處長覺澤亞對記者表示。他說,自己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的,很榮幸能見證這次盛會,也希望把更多的中國經驗帶回自己的國家分享和借鑒。
作為在緬甸具有影響的資深媒體人士,民盟黨報《民主浪潮》總編輯埃朱曾多次訪華,而這一次對他而言具有特殊意義。“這是我第一次采訪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對我來說機會非常難得。”他說,作為緬甸執政黨民盟黨報的負責人,我關注中國共產黨的成功經驗,過去五年,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就。
“對于習總書記的報告,我重點關注了黨建、黨章黨規和反腐敗方面的議題。我比較感興趣的有兩點,一是黨的建設如何去規范黨員的行為,在守法守紀方面如何去管理黨員。二是反腐敗。在這兩個方面,中國有很多經驗值得緬甸學習。”埃朱告訴本刊記者。
“能參與報道十九大,我感到很驕傲。”緬甸《妙瓦底日報》的新聞主編紐佐昂說,“我非常關注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緬甸與中國都有很多少數民族,而中國在民族團結方面做得非常好。”
緬甸國際電視臺記者楷瑪奈林表示,參加十九大是她第一次做國際性盛會的報道,她第一時間把報告的英文版找來反復閱讀,希望用自己的報道向緬甸人民介紹十九大的新政策、新思想。
在緬甸記者看來,中國共產黨在過去五年里做了許多非常了不起的工作。中國近幾年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不僅在經濟領域,而且在改善民生、科技創新、深化改革等方面也都做出了成績。他們希望通過十九大,了解和學習中國在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方面的先進經驗,比如城市規劃和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等。同時,要通過自己的報道,把這些先進的經驗和理念帶回去,更多地造福本國人民。
點贊中國基礎設施發展
10月20日下午,緬甸記者團參加了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之后,前往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參觀,并試乘了北京地鐵燕房線全自動運行列車,直觀地了解了中國軌道交通發展。緬甸記者對北京軌道交通的現代化和智能化表示很震驚,贊嘆中國在軌道交通方面的先進技術。
在指揮中心參觀期間,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主任戰明輝詳細介紹了各線路每天客流量等數據信息、指揮中心的管理工作及未來的規劃。當聽到北京地鐵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運輸1150萬人次且正點率是百分百時,記者們發出了驚嘆聲。“北京地鐵人流量這么大,還能管理控制得非常好,這讓我很吃驚。”《緬甸環球新光報》編輯吞吞奈說。
“建設地鐵需要什么樣的地下環境?”“仰光土質松散可以建設地鐵嗎?”“地下軌道最深有多少米?”在聽完戰明輝對北京軌道交通的介紹后,記者們爭先恐后地提出各種問題。戰明輝一一回答了他們關心的問題。“希望中國能將軌道交通技術帶到緬甸,這將會有效地解決仰光的交通堵塞。”緬甸《今日民主》高級記者昂德哥說。
隨后,記者們來到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的中國第一條采用自主化技術的全自動運行線路——燕房線體驗和采訪。在體驗燕房線全自動運行列車時,緬甸記者被車廂內現代化的設施所吸引,紛紛拿出相機拍照、與列車合影。“太了不起了!”緬甸天網電視臺記者昂覺覺感慨道,“中國軌道交通十分現代化和高科技,希望緬甸能夠學習中國在這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第一條‘全自動運行‘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燕房線的三個關鍵詞。”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樹奎告訴前來參觀采訪的緬甸記者,列車從早上喚醒、自檢、運行到晚上停止、清洗、休眠,整個過程完全自動運行,沒有人工干預。
讓紐佐昂最感興趣的是燕房線軌道交通的全自動系統和高精確度的軟件。他告訴本刊記者,工作人員介紹說車廂門與站臺的位置誤差可以在300毫米上下,但這條線的誤差最多100毫米,讓他覺得印象深刻。“中國指揮中心的技術發展非常成熟,在指揮中心便可控制車輛和監控列車上的人。如果能把這樣的技術引進緬甸,運用到地上鐵路,一定非常棒。”紐佐昂說。
見證進行中的“京津冀協同發展”
“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乘坐高鐵,高鐵的便捷、快速和舒適性讓我感到很震撼。”10月17日,在北京開往天津的京津城際高鐵上,紐佐昂告訴本刊記者。
與紐佐昂有相同感受的人并不在少數。緬甸宣傳部處長覺澤亞一下高鐵便向記者感嘆:中國高鐵速度太快了,不到半小時就跨越兩座城市。
確實,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不斷推進,北京與天津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從2008年中國第一條時速350公里的城際高速鐵路運營到今天把京津兩地的時空距離縮短成半小時,九年來,京津城際高鐵共運送旅客2億多人次,動車組列車開行數量由開通初期的47對增加到目前的108.5對,增幅達131%,2017年日均運送旅客8.7萬人次。
在天津申通物流有限公司,緬甸記者實地感受了智能機器人自動分揀系統。“這些人工智能機器人操作特別有意思,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先進的分揀系統。”紐佐昂告訴本刊記者。據悉,該機器人系統每小時分揀包裹1.8萬件,節省人工70%,推動了物流自動化過程。因為精確高效的裝配,目前京津冀地區的物流快遞已經可以實現當日下單、當日送達。這得益于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突破。
除了高鐵的迅速發展,近幾年天津打通了連接北京、河北的路段近800公里,2016年高速公路車流量達到1.8億輛。
鹽堿荒地上建立起來的中新天津生態城引起了緬甸記者的興趣。緬甸天網記者珊蒂麗欽表示,中國在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生態城從最初的規劃到建設完成,可以看出中國在空氣、水、土壤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看到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的規劃后,楷瑪奈林說,天津濱海新區發展得非常好,這使她聯想到仰光的新區應該如何發展。楷瑪奈林希望通過這次采訪,把中國先進的發展理念和想法傳遞給緬甸人民。
除了天津,緬甸記者也實地感受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下河北所轄廊坊市的變化。10月22日早上,記者團從北京西單乘車前往河北省廊坊市參觀采訪。廊坊距離北京天安門40公里,地處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功能區,“綠色”和“創新”已成為該區域的關鍵詞。
在香河機器人小鎮展廳里,緬甸國家電視臺記者梭梭登站在屏幕前體驗“動作捕捉技術”。她雙手合一,屏幕中的機器人也模仿著她的動作。“太神奇了,沒想到這里會有這么高科技的產業。”梭梭登說。而在虛擬現實(VR)體驗區,覺澤亞正在體驗使用VR來購買家具。“這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體驗,讓我感到很興奮。”他告訴本刊記者。
“我之前看過很多西方電影,里面的動物比如恐龍,本以為都是用特效合成的,但今天發現真的有這種技術,這讓我大開眼界。”在大廠影視小鎮里,來自緬甸《聯邦日報》的編輯溫圖特說,看到這些就能明白為什么中國的影視產業發展得如此之快。
溫圖特告訴記者,通過一系列采訪,他親眼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變化,尤其在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他認為中國在城市規劃方面做得非常好,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思路值得緬甸學習和借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