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生+車玉君+王繼文
【摘要】 目的 比較低位小切口切除術與傳統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療效。方法 82例良性甲狀腺瘤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1例。觀察組采用低位小切口切除術治療, 對照組采用傳統切除術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情況。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48 h引流量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為12.20%, 對照組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為31.71%,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低位小切口切除術治療良性甲狀腺瘤療效顯著, 術后并發癥少,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低位小切口切除術;傳統切除術;甲狀腺瘤;優劣差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1.024
甲狀腺瘤是一種甲狀腺組織增生的良性腫瘤, 是頭頸外科常見的疾病, 占甲狀腺腫瘤發生率的80%[1]。臨床上治療甲狀腺瘤多以手術切除為主, 以往傳統的切除術因其切口大, 術后并發癥多, 且頸部常常遺留明顯的瘢痕。近年來, 隨著外科技術的發展, 低位小切口切除術在治療甲狀腺瘤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2]。臨床經驗表明[3], 此種術式具有損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的優點。本院在采用此種術式并與傳統術式進行對比, 為進一步探討低位小切口切除術的應用范圍提供客觀依據,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82例良性甲狀腺瘤患者, 男27例, 女55例, 年齡27~53歲, 平均年齡(41.8±3.7)歲, 瘤體直徑(4.23±0.68)cm;均具有手術指征;均經甲狀腺功能(甲功五項)測定、術中冰凍及術后病理確診為良性甲狀腺瘤;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1例。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采用傳統切除術 插管全身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臥位, 常規消毒鋪單, 沿胸骨切跡上3~4 cm處作一長約5~7 cm的橫弧形切口, 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 打開頸白線, 離斷患側頸前肌群, 暴露甲狀腺切斷甲狀腺中靜脈, 顯露甲狀腺背側, 用血管鉗鉗夾瘤體周圍少量正常甲狀腺組織, 并予逐一分離, 至腫物完整切除, 瘤體標本送快速冰凍病理檢查, 結果提示良性病變后術野放置硅膠負壓引流管, 逐層縫合切口。術后常規病理檢查均提示甲狀腺瘤。
1. 2. 2 觀察組采用低位小切口切除術 麻醉方式、體位及消毒鋪單均同傳統手術方法, 在頸前胸骨切跡上方1.0~1.5 cm處, 沿頸前皮紋做一3~5 cm的橫弧形切口, 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 打開頸白線, 于真假包膜間鈍性分離甲狀腺, 暴露甲狀腺, 首先游離甲狀腺下極, 離斷甲狀腺下動脈時注意避免損傷喉返神經, 游離腺葉背側, 待甲狀腺松動時開始處理甲狀腺上極, 顯露瘤體。甲狀腺上下極處理完畢后實施瘤體全部切除, 瘤體標本送快速冰凍病理檢查, 結果提示良性病變后術野放置硅膠負壓引流管, 逐層縫合切口。術后常規病理檢查均提示甲狀腺瘤。
1. 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48 h引流量及術后24 h疼痛評分(采用VAS評定);②記錄患者住院時間;③并發情況:記錄患者住院期間出現頸部麻木不適、聲音嘶啞、低鈣血癥、吞咽不便、飲水嗆咳并發癥出現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48 h引流量及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為12.20%, 對照組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為31.71%,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甲狀腺瘤是臨床上常見的良性腫瘤, 惡變率低, 多發于40歲以下青年女性。手術切除是根治甲狀腺瘤的主要方式, 由于傳統術式切口較大, 術中損傷周圍組織較多, 術后頸部遺留瘢痕等問題, 常給許多年輕女性帶來極大的煩惱[4]。近年來, 低位小切口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大量臨床研究顯示[5, 6], 低位小切口術具有切口小、位置低、美觀的優點, 且能夠有效保護頸部肌群的完整性, 維持了頸部原有的功能, 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疼痛評分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分析認為[7-9]:①低位小切口切除甲狀腺瘤術中切斷的大多為小血管, 配合超聲刀的使用, 止血及時, 效果好, 所以術中出血量較少;②低位小切口切除術的手術入口較低, 切口小, 對于瘤體較大的患者, 配合拉鉤, 擴張切口, 更好的暴露手術視野;③由于手術未對頸部肌群進行離斷, 采用鈍性分離方式, 所以對于周圍組織損傷程度較小, 術后患者疼痛程度較輕, 且術后周圍血性、炎性滲出物較少。在并發癥發生情況上,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2.20%, 對照組發生率為31.71%;且觀察組未出現聲音嘶啞, 說明手術均未損傷喉返神經, 分析認為:由于甲狀腺周圍組織及頸部肌肉損傷較低, 所以術后患者出現頸部麻木不適及吞咽不便的情況較少, 提高了患者術后恢復的效果[9, 10]。
綜上所述, 采用低位小切口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相對于傳統術式具有切口小、創傷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特點,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于冬明. 頸部低位小切口行甲狀腺瘤切除在甲狀腺手術中的使用價值及其優點分析. 醫學信息, 2013, 26(30):564.
[2] 管友財, 曾輝敏, 章甘竹仔. 低位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效果分析. 中國當代醫藥, 2016, 23(11):45-47.
[3] 劉飛. 低位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與傳統手術的臨床療效比較. 世界臨床醫學, 2016, 10(13):20.
[4] 楊克友. 甲狀腺瘤手術治療的體會.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7):1266.
[5] 王雋, 權紅光. 低位小切口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實用癌癥雜志, 2016, 31(8):1314-1316.
[6] 張亮. 低位小切口切除術與傳統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 中國醫學創新, 2016, 13(6):9-10.
[7] 屈軍, 段宇. 低位小切口與傳統甲狀腺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結節的對照分析. 中國醫藥導報, 2013, 10(26):58-60.
[8] 易磊磊, 羅淞, 冉進寶. 傳統手術與低位小切口行甲狀腺瘤切除的臨床對比研究. 當代醫學, 2012, 18(21):20-21.
[9] 朱新輝. 低位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與傳統手術對比分析.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1, 24(2):173-175.
[10] 陽光, 陳煒, 唐武, 等. 低位小切口切除術與傳統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效果對比研究. 吉林醫學, 2015(10):2016-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