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娟
提高糧食保管的科技含量,降低糧食的產后損失,保證儲存期的品質,開發“無形糧田”,是糧食儲存者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事。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是世界產糧大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有糧就是“有家底”,因此做好糧食儲備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關系民食軍需,也關系到國家安全、社會穩定。
然而,糧食儲備并非易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調查,全世界每年糧食霉變損失為3%、蟲害損失為5%。除了糧食產后損失這一世界性難題,目前我國糧食儲備也面臨著從單純追求數量安全到兼顧質量安全、儲備運行效率轉變的挑戰。如何提高中央儲備糧管理的科技含量,實現綠色儲糧,從而使儲糧數量和質量更有保障?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最大潛力在科技,根本途徑也在科技。
糧安還需倉好
糧倉作為決定儲糧生態的基礎,其好壞直接決定了糧倉內糧食的存儲質量。
“過去的糧倉氣密性不高,熏蒸、隔熱效果也欠佳。再加上倉內上下糧面基本都采用簡易木梯,保管員進倉開展熏蒸、查糧等作業時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有著20多年工作經驗的中儲糧三河直屬庫倉庫保管科副主任辛立勇告訴記者。
辛立勇回憶道,在智能化糧倉改造和建設之前,倉庫保管員每天都要多次進倉庫,給糧食測溫濕度,檢查是否生蟲、發霉等,工作很是繁重,完全沒有智能化,“濕度、溫度把握不好,糧食就會發霉、生蟲,發霉的糧食就要清理掉,再加上有老鼠偷吃,這些都直接造成糧食的損失。為防止病蟲害就要在糧倉內放藥,這就給糧食造成了污染……”
采訪中記者獲悉,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居歷史高點,這使安全儲糧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針對于此,近年來我國一直大力開展倉儲設施建設和“危老倉庫”改造。
“自從改造成智能化糧庫,我們的工作方式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辛立勇說,“只要糧食到了倉庫,每一步都有監控。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巨大的電腦操作屏,就可以隨意調取糧食從檢驗到入庫的每一步留影,也可以看到倉庫的溫度、濕度和糧食狀況。以前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10分鐘就可以。”
據悉,智能化糧庫實現了信息化技術與糧食儲備業務深度融合,使中央儲備糧運營效率和集團管控能力大幅提高。在中儲糧管理總公司的調度中心,記者驚訝發現,如果你想了解任意一家直屬庫倉內儲糧情況,只需通過智能化糧庫在線監測系統遠程調取視頻監控攝像,在自帶光源且能變焦20多倍的高清攝像頭這雙“眼睛”下,庫內糧面平整,糧食顆粒分明,糧情數據一目了然。不僅如此,直屬庫的糧食從入庫、稱重、檢驗、出庫、資金結算等一整套流程的圖像和數據都可以實時回溯查看。
向科技要綠色糧食
有了智能化糧倉,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實現科學儲糧、綠色儲糧,適應消費升級的變化,成為糧食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采訪中記者獲悉,傳統儲糧手段防治蟲害主要依賴化學藥劑,敵敵畏做防護,這很容易導致糧食中農藥殘留,進而影響食品安全。而且,糧食熏蒸后散氣不徹底,直接影響保管員的身體健康。此外,在常規儲藏條件下,糧食受外界溫濕度的影響,易發生蟲害,糧堆發熱、結露等局部霉變事故,導致糧食品質劣變速度加快,出現不宜久存的現象。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中國的儲糧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尤其是現代糧倉建設后,儲糧的科技手段越來越有效。”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的楊雷東告訴記者。
據楊雷東介紹,在對糧食溫濕度的檢測上,我國已采用物聯網、傳感器等技術,每個糧倉內都有多個傳感器,可以隨時監控糧食不同部位的溫濕度。在通風方面,目前普遍采用鼓風機及相關通風管道,一旦發現溫度升高,鼓風機就會自動打開。蟲害檢測方面則用誘捕器,殺蟲也不再用藥物,而是采用生物方法防治。還有低溫儲糧技術,把整個倉做成保溫倉,糧食可以在里面舒適地睡覺……
中儲糧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張展告訴記者,為了尋求技術創新,在充分分析傳統控溫技術弊端和劣勢基礎上,中儲糧北京分公司創新性地提出了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實現低溫(準低溫)綠色儲糧體系。
據了解,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即通過倉內底部通風地籠、倉外通風口、環流風機、倉外保溫管、倉內空間與糧堆形成一個氣體運行閉合回路,在環流風機的作用下,自糧堆底部經通風地籠抽出糧堆中積蓄的冷氣,經過保溫管注入倉房上部空間,使倉內上下空氣在閉合的循環系統中運行,不與外界空氣接觸,達到降低倉溫、倉濕和表層糧溫的作用,防止糧食夏季出現發熱、結頂和蟲害等問題,從而實現低溫(準低溫)綠色環保儲糧。
張展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安裝內環流控溫系統的主要特點是投資少、見效快,安全環保。平均每棟平房倉設備安裝投資3萬元,每年運行費用0.2至0.3元/噸;但是采用科技儲糧的糧食每年輪換時,銷售價格同比日常保管的要高出40元/噸,全轄區實現好糧好價增效8000萬元;每個儲存周期平均減少儲糧損耗0.3%,每年輪換減損增效1320萬元;儲存期間減少用藥量,今年7月轄區使用熏蒸藥劑僅為去年同期的34%,實現了靜態保管期間80%的糧食免熏蒸,節約藥品費用80余萬元。同時,降低了勞動強度,改善了工作環境,有效保障了保管員的職業健康。
除了內環流控溫技術,氮氣儲糧技術也引起了記者的關注。所謂氮氣儲糧,即向糧堆中充入氮氣替代化學藥劑熏蒸對糧食進行害蟲防治。通過運用氮氣儲糧技術,在儲糧中可以成功實現化學藥劑的“零施藥”。
記者獲悉,近年來一直積極推廣智能氮氣儲糧、內環流控溫儲糧、智能通風、低溫控溫等8項儲糧新技術的中儲糧,截至2016年底,系統空調控溫儲糧規模達到2000萬噸以上,氮氣氣調儲糧技術改造1500多萬噸,內環流控溫儲糧1700多萬噸,智能通風1800萬噸。中央儲備糧科技儲糧覆蓋率達到95%以上,綜合損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內,節約成本費用2億元以上,有效發揮了“無形糧田”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