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巍
[摘要]實現智慧化的城市服務和管理,是21世紀初以來在全球開展的未來城市的新實踐。概括來講,智慧城市包含無處不在的網絡環境、無所不包的海量數據環境與共享、無所不容的業務管理和服務模式。隨著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實施,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政府離我們越來越近,人們最強烈的感受是城市管理有了“數字大腦”,同時也給數字化檔案管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以山東省濰坊市為例,僅從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數字檔案 城市服務和管理
一、數字化檔案實現資源共享,消除“數據鴻溝”,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前些年,很多城市規劃管理的各類材料均以紙質文件為主,即使各經辦人有電子文件,也無統一標準,且零星分散存放于各自電腦中,而且資料版本混亂、共享程度低,形成了嚴重的信息孤島和數據鴻溝。為了不斷推進規劃管理向便捷化、數字化、精細化、高效化發展,確保實現城市規劃系統業務檔案和圖形數據的資源共享。在規劃管理信息平臺應用之后,首先,項目從報建開始到審批結束,通過“邊辦理、邊歸檔”,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業務檔案的累積,使這些數字化檔案成為運用高科技手段服務智慧城市的點睛之筆。用戶在系統中可方便的查詢各類檔案,檔案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同時,通過對整個系統內總規、控規、專項規劃、規劃審批紅線等空間數據進行梳理,制定各類標準,建立更新機制,實現統一建庫、管理與一張圖應用,解決了數據版本混亂、信息孤島問題,為規劃編制審批和管理提供了科學可靠的圖形支撐。信息技術普遍在規劃部門的應用,促進了“智慧城市”建設。
二、數字化檔案成為延伸智慧城市公共服務平臺整體框架建設的神經末梢
大數據是每個人的大數據,是每個企業的大數據,也是每一個城市的大數據。我們看到智慧城市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平臺與教育、醫療、社保、養老、交通、旅游、食品追溯等信息化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構建整個城市在線公共服務體系,讓公眾切實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便利和實惠。
在濰坊,數字城管與交警、路燈等行業視頻監控資源實現了共享,建設了130余個在建工地、防汛、偵查式移動、流動市和市政作業現場監控視頻等視頻監控系統,使各項管理全部處于全方位無盲區監管之下,既確保市政設施完好運行、加強執法管理監督及預防突發事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突顯著一個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
三、智慧管網建設工程的數字化檔案為建立快速、高效、便捷的城市管理體系提供了強大有力的支撐
智慧管網建設工程對數字化檔案的依賴和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提升地下管線監控、管理和應急處置能力,必須借助高科技手段,對所有城市管理部件實施“身份證”管理,對城市管理部件進行全面細致的普查、確權、定位,為數十甚至數百萬個部件建立電子檔案,并賦予每個部件“身份證”代碼,標注在電子地圖中,形成地理空間信息庫。這樣將城市所有供熱、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公用產品質量在內的數百類城市元素全部納入在線監測范圍,無一疏漏,使部件、事件的處置都有據可查、有章可循,從而構架起了城市管理的“千里眼”,便于實現城市管理的精細化、現代化。濰坊市提供的數據表明,按照萬米單元網格管理理念,他們對中心城區330平方公里區域內的城市管理部件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普查、確權、定位,為60余萬個部件建立了電子檔案,并形成了128個市政部件圖層;對66條主要道路進行了實景影像普查,對17個景區81個點位進行了單點全景拍攝;根據行政區劃和地理地貌實際,將普查區域分成17116個單元網格和123個工作責任網格,根據網格類別采取不同巡查模式。
四、城市的網絡化管理依托數字檔案實現數字城市技術應用,助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網格化管理是數字城市技術應用領域的創舉和重大突破。智慧城市的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推出的城市網格化管理,為城市編織了一張全覆蓋、無縫隙、群防群治的城市管理“情報網”,使城市管理中的問題得到了及時、迅速、高效、快捷地解決,有力推動了城市管理效能的提升。與傳統城市管理模式相比,數字化城管最顯著的優勢在于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對城市內大到一幢建筑物小到一個地燈的每個部件測定“坐標”,建立數據庫,實行“身份證”式管理,明確了責任主體,消滅了管理模糊地帶。
濰坊市公開的資料顯示,以龐大的云數據為支撐,在建立的一套“數字大腦”指揮下,城市管理實現了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由事后向事前的轉變、由突擊向常態的轉變,成為以云數據破解城市管理難題的創新。原來,這個城市的城市管理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而現在通過數字城管系統的高效運轉,日常問題發現上報到最終結案,基本不超過48小時,絕大多數問題從報案到結案都能在24小時之內處理完畢,像路燈、井蓋壞了等一些問題處理時效甚至縮短至1小時之內。
五、數字檔案的規范化、標準化是保證智慧城市建設先后開發系統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基礎工程
大數據是建設未來智慧城市的核心,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從國內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思路來看,都是充分利用城市信息網絡資源,著眼于利用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將城市管理由縱向管理向扁平管理轉變,從而大力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但是我們看到,由于不少城市普遍存在缺乏自上而下的城市數字化系統平臺建設整體規劃,造成在建智慧城市在綜合管理信息交互、數據共享、網絡融合等方面還存在著瓶頸和困難。而濰坊市在運用數字化運轉模式提升管理效能的同時,創新創立“濰坊標準”,破解著這些難題。
濰坊市對數字檔案的規范化、標準化的積極探索引起了各方關注。牽頭起草了《山東省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建設與運行管理導則》和《山東省縣城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設方案》等規范性標準文件,并參與起草了4項數字城管國家標準。在這個城市,物聯網、GPS(BDS)定位分析、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應用隨處可見,公用產品質量在線監測系統和環衛GPS監控系統分別獲批國家專利,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樹立了“濰坊標準”,實現了大家“共管”。
“數字大腦”的運行離不開各種技術創新,數字檔案的規范化、標準化是破解“信息孤島”問題的一把金鑰匙,這也是保證智慧城市建設先后開發系統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基礎工程,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于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