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鐳
摘 要 文學經典建構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起碼要有如下幾個要素: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閱讀期待;特定時期讀者的期待視野;心境參與。本文認為文學經典建構中的內部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一味強調文化權力的外部要素的作用而忽略內部要素的觀點是片面的。
關鍵詞 心理定勢 閱讀 影響
中圖分類號:C933.2 文獻標識碼:A
1學作品的藝術價值
經典是什么意思呢?劉勰《文心雕龍·宗經》篇說:“三極彝訓,其書言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論。”意思是說,說明天、地、人的常理的這種書叫做“經”。所謂“經”,就是永恒不變的又至高無上的道理,不可磨滅的訓導。所謂“經典”就是承載這種道理和訓導的各種典籍。文學經典就是指承載文學之“至道”和“鴻論”的各類文學典籍(特別是作品),凡創作這類作品的作家自然稱為經典作家。但是,劉勰所說的那種“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論”并非是對所有的人來說的。不同時代擁有不同觀點的人,常常對某種文學經典不以為然,認為不是經典;相反,他們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為經典。“四書”、“五經”,對于封建時代的士人來說是經典,他們從來不把小說、戲曲作品看做經典。但是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由于科學、民主思想成為一種主流的思想,“四書”、“五經”不再被看成是經典,倒是像《紅樓夢》、《西廂記》一類的帶有民主思想的典范性的小說和戲曲作品被列為文學經典。由此可見,文學經典是時常變動的,它不是被某個時代的人們確定為經典后就一勞永逸地永久地成為經典,文學經典是一個不斷的建構過程。所謂“建構”,強調的是累積的過程,不是某個人的一次性的決定。
2閱讀期待
閱讀期待是讀者在文學閱讀前形成的朦朧的閱讀圖式,包括閱讀記憶、情感態度、形象與意義期待等因素,也被稱為期待視野(horizons of expectations)。期待視野這個詞,在這里是指讀者據以閱讀和接受文學作品的已成假定,包括文類意識、小說本質觀念、詩歌語言素養、審美理想等。在進入審美接受過程之前就已經形成的這些主體因素,構成讀者閱讀作品的預先眼界,會對其閱讀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讀者的審美接受往往也取決于閱讀前的某些對于未來的期待因素,如作品預告信息、以往閱讀記憶等。“一部文學作品,即便它以嶄新面目出現,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絕對新的姿態展示自身。但它卻可以通過預告、公開的或隱蔽的信號、熟悉的特點、或隱蔽的暗示,預先為讀者提示一種特殊的接受。它喚醒以往閱讀的記憶,將讀者帶入一種特定的情感態度中,隨之開始喚起‘中間與終結的期待。”這些預先期待因素對于隨之而來的文本閱讀是必要的暗示、預示或準備因素。
3特定時期讀者的期待視野
在作品藝術價值方面,還必須考慮到某些文學經典寫出了人類共通的“人性心理結構”和“共同美”的問題。就是說,某些作品被建構為文學經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體驗寫出了屬人的情感,這些情感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關鍵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鳴。如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李煜的詞(后期的詞)也被列入文學經典,這與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并無密切的聯系,而是因為“作者從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發,對整個人生的無常、世事的多變、年華的易逝、命運的殘酷……感到不可捉摸和無可奈何,作者懷著一種悔罪的心情企望著出世的‘徹悟和‘解脫,但同時卻又戀戀不舍,不能忘情于世間的歡樂與幸福,作者痛苦、煩惱、悔恨,而完全沒有出路……這種相當錯綜復雜的感觸和情緒遠遠超出了狹小的個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圍,而使許多讀者能從其作品形象中聯想和觸及到一些帶有廣泛性質而永遠動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問題,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后主詞長久傳誦不絕,在古代和今天,許多不幸者仍然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情緒的表現和共鳴,不是完全偶然的事情”。
4心境參與
這是指讀者在文學閱讀時所保持的一種超脫態度。如果說,語境引導表明了文學閱讀過程與現實生活的不可分割的聯系,那么,這里則需要從現實生活中適當地脫出身來而采取非功利的態度。這一點是必要的。讀者即便是心中時刻不忘現實生活語境因素,如一件難以擺脫的煩惱事兒,但在閱讀過程中也必須讓自己明白:此刻不是生活實境而只是審美虛境,千萬別把文學當做生活。
同古典文論的表述看,這就是一種“虛靜”態度。“虛靜”一詞見劉勰《文心雕龍·神思》:“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虛靜在這里是指讀者進入文學閱讀時所具有的無功利的虛空和寧靜心境。讀者當然不可能真正做到徹底的“無功利”或“與世隔絕”,但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適當形成超脫于實際生活過程之外的寧靜心境,是必要的。否則,實際功利考慮會妨礙他沉浸入文學的審美世界。宋代朱熹早就說過:“今人所以事事作得不好者,緣不識之故。只如個詩,舉世之人盡命去奔做,只是無一個人做得成詩,他是不識,好底將做不好底,不好底將做好底,這個只是心里鬧不虛靜之故。不虛不靜,故不明,不明,故不識,若虛靜而明,便識好物事。……心里鬧如何見得。”這表明,如果內心“不虛不靜”,是無法作出真正的好詩來的。同理,如果內心做不到虛靜,當然也就無法閱讀他人的作品了。特定的虛靜心境會參與到文學閱讀之中,影響到文學接受。
參考文獻
[1] 董小玉.寫作與文選(中)·文學寫作[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 李振起,李凱源,王建國等.大學寫作[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4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