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高職銜接”給高職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中高職”的合作辦學機制,實施“校校共育”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結構化”的“專創互融”課程體系,培育中高職校際共享教師團隊,提升“中高職”雙校社會服務能力等,是提高高職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 中高職銜接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177-01
一、共建共享,構建專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
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實訓中心為基礎,中高職校共建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共享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促使創新創業平臺與專業實習實訓基地的充分發揮。一是開放我院的服裝實訓中心,讓襄陽周邊的中職學生有機會進入高職院校感受真實的職場環境;二是安排我院專業教師指導中職學校專業實訓室建設,促使專業實訓室建設的規范化與實用性;三是以我院的校企合作研發中心為依托,融入國家級“服飾文化創想·家”創新型創業教育資源,共同推進技術創新的“尚美視覺、簡藝工作室、回味美學定制館、寧壯洋(創客)工作室、李莎莎工作室”五個時尚品牌建設,極大的緩解了以往專業設施陳舊落后,設備不全,實訓車間規模較小的問題[1],實現了課堂內外、校園內外、虛擬實驗與生產性實訓“三結合”。
二、校校共育,完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以合作共建為基礎,聯合服裝生產、服裝設計和服飾加工等企業,主動搭建校校共育的專業教育運行和服務平臺。校校雙方共同定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讓中職學校教師參與我院服裝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完善了中高職“校校”教育運行機制。一是組織中職學校參與我院的部分教學管理工作,熟悉教育教學模式;二是發動我院教師深入中職學校,指導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系統梳理了時裝畫技法、服裝工藝、服裝工藝文件制作等技能項目;三是校校共同研制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從中職生一進校到高職畢業,對學生職業生涯進行了系統設計,環環落實,凸顯了過程共管、責任共擔、成果共享人才培養模式特色。
三、模塊化,構建“專創互融”的專業課程體系
我院發揮“襄陽市服裝行業協會”的作用,依據中高職學生的不同特點和職業發展規律,共同設置了模塊化的項目課程,即中職層次側重于服裝工藝、服裝制版和服裝基礎色彩等;高職層次側重于服裝設計、服裝管理和服裝營銷等。中職生通過課程的學習,了解服裝行業和企業的基本特點,技能嫻熟,獲得一技之長;高職生可以依據不同的興趣特點,選擇不同的崗位課程,注重職業遷移和崗位適應能力的養成,避免了課程之間的重復。同時,將服裝設計創意、創新思維訓練、服裝陳設與管理等創新創業課程以講座、培訓等不同形式在中高職學校分別開設,擴展了學生創新創業的視野,實現了專業教育和創業教育互融,增強了學生從事職場的自信心[2]。
四、教師互派,培育中高職校際共享的教師團隊
我院依托“鄂西北高職教育聯盟”(學院是盟主),充分發揮基地、師資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對襄陽轄區內的中職學校予以指導,一是定期選派優秀教師“送課上門”,服裝專業教師到中職學校指導課程教學;二是選派行業專家和企業技術骨干,到中職學校開展技能大賽、創業沙龍、創業培訓等專題講座;三是組織中職學校教師到我院專業進修和參與校本教材編寫;四是定期開展中高職教師的專業學術交流、論文評比、技能比武等活動;五是安排專業優秀畢業生到中職學校實習鍛煉,指導中職生的技能實訓等,逐步建立了一支“雙師型、創客型、導師型”融合的創新型教師團隊。
五、文化引領,提升區域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社會服務能力
我院成立了襄銳服裝設計有限公司,定期邀請行業企業代表參加服裝服飾作品發布會。協助襄陽市服裝行業協會,研制了市企業生產與質檢標準。同時,建立了襄陽服裝行業專家庫和襄陽服裝行業校企聯動平臺,及時發布行業企業動態、技術需求信息、人才供求信息等。利用“服飾文化創想·家”為農民工開展再就業培訓,聯合襄陽天王服裝有限公司建立了院級教學資源庫,為企業提供免費下載,開展服裝工藝職業技能鑒定,滿足了企業員工的個性化學習,得到了行業企業廣泛認可,形成了區域專業服務品牌。
參考文獻:
[1]張朝陽.對服裝設計專業創新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14):157-159.
[2]楊瑩.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服裝設計課程改革[J].學周刊,2015,(21):29.
作者簡介:
翁小川(1982-),湖北武漢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課程開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