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躍明
順應深度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增收愿望促進就業幫扶與精準脫貧無縫對接
——打造鄉村“扶貧車間”模式的實踐探索
□ 胡躍明

本文作者在基層查看扶貧資金入股分紅情況
進入脫貧攻堅沖刺期,江西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扶貧辦就業扶貧工程的部署,著力拓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渠道,在大力推進外出轉移就業扶貧的同時,對農村留守貧困人口探索打造了鄉村“扶貧車間”就業扶貧模式。

定南縣扶貧車間
江西是農民工大省,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打工或轉移進城就業,長年留守農村的多為能力脆弱、素質低下或家有特殊難處的困難群體。農村貧困人口更是如此,全省建檔立卡的301萬人中,老弱病殘小和半勞力人口占到55.3%,初中文化程度以下人口占到60%。這部分人口或因缺勞力、缺能力、缺素質,外出務工難就業、就地增收無門路,主要依靠保障扶貧、生活救濟;或因家中勞力外出“掙錢”與需要“顧家”相沖突,家有老人、病人和孩子要照看,只能留守在家、收不抵支。留守貧困人口狀況,構成了我省深度貧困問題的主要成因,是我省脫貧攻堅的困中之困、難中之難。為此,我省按照精準脫貧不落一人的要求,強化貧困人口特別是深度貧困人口精準幫扶。一方面,全面落實各項保障政策,使貧困人口生存生活有兜底。另一方面,重點瞄準留守貧困人口,鼓勵探索就地就近扶助就業新舉措,讓留守貧困人口增收脫貧有門路。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踐中,方便留守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的鄉村“扶貧車間”在我省各地應運而生。各地針對留守貧困人口特點,普遍規定“扶貧車間”必須是勞動密集型,更多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就業門檻低,技能要求不高;增收效果好,從業人員基本收入有保證;務工形式活,就業人員可工活、家事兩兼顧。目前,全省各地共興辦鄉村“扶貧車間”近3000個,涉及三產的近300個工種,吸納貧困人口就業5.2萬多人。
我省鼓勵貧困鄉村積極承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利用集體閑置場所建設“扶貧車間”。在政策支持上,全省統一規定:每個“扶貧車間”吸納貧困人口就業不少于5人,工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每吸納1名貧困人口就業,按年給予“扶貧車間”1000元一次性獎補;對“扶貧車間”就業貧困人口,給予每月120-150元工資補貼和“雨露計劃”、“金藍領”等就業技能的免費培訓;對有貸款需求的“扶貧車間”,根據其吸納貧困戶就業戶數,按每戶5萬元貸款額度給予產業扶貧貸款支持;對熱心公益興辦“扶貧車間”的愛心企業,優先確定為全省就業扶貧基地,擇優推薦為國家級就業扶貧基地。在政策引導下,各地加大“扶貧車間”扶持力度。像大余縣統一制訂了“扶貧車間”建設標準,對覆蓋全縣22個貧困村的“扶貧車間”,支持辦理產業扶貧貸款100多萬元,縣財政專項安排600萬元補貼貧困戶工資。定南縣對興辦的達標“扶貧車間”,給予一次性建設補助10萬元。許多地方對“扶貧車間”從業貧困戶,還參照城鎮職工給予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補貼。
圍繞農產品以及來料加工品、傳統工藝品、特色土產品、旅游紀念品等加工生產,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建設“扶貧車間”。一是集中政府投資進行建設。像龍南縣通過政府投資在良富鎮、定南縣在鵝公鎮建設就業扶貧示范園,以示范園區招商引資,集中建設“扶貧車間”,就近廣泛吸納留守貧困人口進園就業。二是對接企業生產進行建設。采取“工業企業+扶貧車間+貧困農戶”模式,引導縣級工業園區企業將適合分散加工的初級產品生產車間建到鄉村。像石城縣動員園區鞋服加工企業創建“扶貧車間”42個,每個鄉鎮都有2個以上。南康區發掘家俱區域主導產業優勢,引導園區家俱企業建起了100個鄉村“扶貧車間”,吸納留守貧困人口就業2000多人。三是立足扶貧產業進行建設。圍繞特色產業扶貧基地產品采摘分類、分揀包裝,將“扶貧車間”建在田間地頭。像贛南臍橙、吉安蜜柚、遂川板鴨、上饒茶葉、廣昌白蓮、九江水梨、萬載花炮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扶貧車間”在全省星羅棋布,留守貧困人口一出家門、便進廠門,極大方便了他們就地實現就業增收。四是結合扶貧搬遷進行建設。許多地方在鄉鎮和中心村集中安置點建設“扶貧車間”,采取“樓上住房、樓下車間”的方式建設安置房,落實搬遷貧困戶后續幫扶。像龍南縣2016年的23個鄉鎮和中心村集中安置點,有15個采取這一方式建起了“扶貧車間”。五是注重靈活就業進行建設。針對留守貧困人口難以離家的困難,將適宜分散加工產品延伸入戶,推進居家就業。像井岡山市拿山鄉承接紅色教育基地的“紅軍鞋”生產訂單,組織貧困戶居家納制、計件回收,貧困家庭廳堂變廠房,足不出戶實現了就業增收。瑞金市“廖奶奶咸鴨蛋”合作社將咸鴨蛋生產加工分散到100多戶貧困戶,合作社統一收購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貧困戶居家就業增收成效顯著。

定南縣鵝公鎮鴻祥數據線加工廠(就業扶貧車間)的工人正在進行數據線加工的場景

定南縣扶貧車間
我省發展鄉村“扶貧車間”在政府主導下,堅持統籌力量、合力幫扶。一是發動企業帶建。遵循市場規則,針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特征,將發展鄉村“扶貧車間”與解決企業用工需求精準對接,充分調動企業帶動發展鄉村“扶貧車間”的積極性,讓工業企業招工不再難、讓貧困群眾增收更方便。像上猶縣工業園區集中開工的9家燈飾企業用工量大,他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采取燈飾裝配加工外包方式,帶動建起了33個鄉村“扶貧車間”,吸納200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二是鞭策鄉鎮自建。按照壓緊壓實脫貧攻堅責任的要求,倒逼鄉鎮傾力幫扶留守深度貧困人口增收,增強興辦“扶貧車間”緊迫感。像定南縣各鄉鎮對接園區電子企業和外出招商引資并舉,以數據線加工為主體,建起了覆蓋全縣7個鄉鎮的100多家“扶貧車間”,吸納1600多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三是組織單位幫建。結合推進單位駐村定點扶貧,把幫建“扶貧車間”作為重要幫扶方式。像弋陽縣婦聯掛點幫扶畬族貧困村雷蘭村,順應留守貧困婦女就地就業愿望,駐村工作隊聯系項目和訂單、單位提供資金和設備,在村“婦女兒童之家”設立“扶貧車間”辦起了電子玩具廠,全村20名留守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孩子留住了母親、老人留住了媳婦、家庭增加了收入。四是吸引返鄉人員創建。發揮外出務工人員擁有的信息和經驗優勢,鼓勵他們帶著市場和訂單返鄉創建、領辦和管理“扶貧車間”。像遂川縣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對接園區8家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企業投資、返鄉人員創建管理,在全縣建起35個鄉村“扶貧車間”,為1000多留守貧困人口提供了家門口就業增收崗位。
我省發展鄉村“扶貧車間”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突出成效主要體現在:創新了幫扶精準脫貧的新方式。貧困戶特別是深度貧困戶留守農村與外出打工一樣,都有就業收入且更加靈活方便,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增強了貧困人口自我脫貧的內生力。根據生產操作熟煉程度,“扶貧車間”就業貧困群眾每天可獲收入50-100元,每月可獲收入1500-3000元,昔日缺乏脫貧信心的“無業可扶、無力脫貧”人口,也能通過勤勞雙手有尊嚴地增收,激發了他們戰勝貧困、實現脫貧的自信心。實現了企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的共推進。依托勞動密集型工業企業和農業產業建設鄉村“扶貧車間”,既方便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實現就業增收,又為企業解決了用工需求、降低了用工成本,群眾高興、企業滿意,產生了互聯互促、良性循環的顯著成效。
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總結自身經驗,虛心學習借鑒兄弟省(區、市)的好做法,推動江西鄉村“扶貧車間”建設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胡躍明,江西省扶貧和移民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
■責任編輯:于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