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報道組
范國盛:做貧困群眾的暖心人
□ 本刊報道組

貧困戶張松來家房屋倒塌,范國盛指導幫助災后重建
“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要理論學習,更需用實際行動來繼承弘揚。2015年9月,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務部的范國盛同志先是主動報名,再經單位選派,來到離家千里之外的湖區——鄱陽縣游城鄉花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兩年時間里,他擼起袖子加油干,撲下身子抓落實,全面分析,精準施策,做貧困群眾的暖心人,讓花橋村有了新面貌,村民有了新生活,日子有了新期盼。
駐村第一天,他剛踏進村口,看到那條破爛的馬路和揚起幾丈高的灰塵,他深感重任在肩,當時便在心里就暗暗發誓,一定要讓這個村子有看得見的好變化。

范國盛在村民田里查看農作物
基層需要理論家,但更需實干家。駐村當天,他就叫村干部帶著他走門串戶。接下來,他花了不少時間來了解村史、村情和村貌,并借閱村里的族譜,翻看鄱陽縣志了解風土人情、氣候溫度和作物種植。此外,他又多次召開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會議,了解村務,聽取他們的工作意見建議,并多次拜訪咨詢鄉領導及熟悉村情的人士,了解花橋的政情、民情、村情。為制定適合花橋村情發展的道路,他還自駕私家車、自掏腰包帶領村干部到附近鄉鎮及縣區考察農村農業發展,他們先后到蘆田鄉、高家嶺鎮、古縣渡鎮、謝家灘鎮、田畈街鎮,以及樂平市、進賢縣等地考察。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建議、集中群眾智慧和深入調研論證,制定了符合村情的脫貧發展規劃和脫貧工作方案。接下來的兩年扶貧工作,花橋村便是嚴格按照規劃方案實施,確保了村莊發展的規范性、長期性和可持續性。通過這“新官上任三把火”式的接觸,讓兩委干部好好認識了這位一門心思想干事、想干成事的第一書記,也漸漸接納了他。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建個好支部,才是改變貧困村面貌的治本之策。村級黨組織長期缺乏健康正常的黨組織生活,黨員黨性意識淡薄,理想信念缺乏不是個例。要啃下扶貧“硬骨頭”,就要練好黨建“好牙口”,要念好黨建“經”,便少不了過最基礎的黨組織生活。為此,他堅持“三會一課”制度,組織黨員一起上黨課、佩戴黨徽、重溫入黨誓詞、過黨的生日、去產業基地參觀,每次活動都注重留下影像資料,懸掛在村部。此外,他還充分利用自己來自國家級干部學院優勢,制作鮮活微黨課課件,講述井岡山上發生的動人革命事跡,把井岡山精神和方志敏精神帶給他們,武裝他們的頭腦,將黨性注入他們的靈魂。當地鎮黨委、周邊村委還多次請他去給黨員上黨課。他自己也結合自身思考,撰寫了系列黨建論文發表在《半月談網》、《江西日報》、《當代江西》、《老區建設》等雜志上。
20多年前修建的村部僅一層平房,到處漏水,他和兩委干部多方籌措資金20萬元建了新村部,還建起了黨員活動室,總結了黨建“3+2”模式,即針對老中青三類不同年齡段的黨員采取不同方略,并把黨建工作務虛和務實相結合,有力地提升了黨組織戰斗堡壘形象。黨支部在恢復健康黨組織生活之后,黨員之間交流明顯增多了,民主精神和氛圍也更濃了,不由自主地靠近他。
要打贏扶貧攻堅戰,想方設法增加貧困戶收入,必離不開產業扶貧,但如何讓產業扶貧找準支點,做到放水養魚,他意識到要做好“精準”這篇細文章。
先是精準識別貧困戶。記得村里第一次公示貧困戶名單時,很多群眾打電話向他反映情況,說評選不公,有的榜單剛一貼出就被群眾當場撕掉。為此,他帶領村干部對反映情況的群眾一戶戶進行走訪,了解實際情況,并重新組織評議會,先由各個村組進行初評,再由村組推選代表進行群眾評議,一套嚴格規范的程序之后,他們再對貧困戶名單進行公示,群眾的意見得已平息。可以說,村里的貧困戶,他全部走遍了,即便是普通群眾,他也走了好多次。他的手機,也成了群眾的熱線電話。走訪時,見到確實困難的,他也不忘記獻上自己的愛心,自掏腰包給予資助,如2016年中秋節時,他給貧困戶余桂妹送去月餅;開學報名時,給患有殘疾的張疇華家送去學費。現如今,大家見了他,都熱情地叫上一句“范書記”。
其次是選定“黨建+合作社+貧困戶”產業發展模式。他利用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給予的60萬幫扶資金,幫助貧困戶建起了60畝蔬菜大棚;又利用扶貧惠農和貼息政策,籌集了120多萬種植了60畝黑木耳,帶動了60多戶貧困戶參與,使得貧困戶光勞動增收就達到戶均2000多元,實現了貧困戶家門口創業、家門口就業的夢想。在最近一次第一書記工作滿意度測評中,他的滿意度為100%。
花橋村作為湖區貧困村,基礎設施落后,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進村的道路多年前修的,早就破爛不堪,村民多有抱怨,但卻一直籌不到配套資金。為此,他帶領村干部,聯系鄉黨委、縣交通局等多家單位,籌集352萬資金修路。2016年12月,2.2公里道路全線貫通,村民回家走在寬闊平坦干凈的馬路上,心里別提有多得勁。
村里的小河淤塞了,一下雨就漲水,附近的居民和稻田屢次遭殃,而一到晴天干旱,小河又蓄不了水,生活用水和稻田灌溉受了很大影響。為此,他帶領村干部到水利局跑項目,終于,清洗了河道,建起了水閘,小河又回復到她以前的美貌了。花裴村洗衣不方便,他又急忙籌措資金5萬元修建了洗衣池,還聯系縣衛生局,向慈善單位籌集善款15萬新建了村衛生所,村里衛生條件大有改善。他們還聯系農業開發辦籌集14萬資金修建了水渠,整修了產業基地的配套設施,新修了環村道路,并建立環境衛生常態管理機制。兩年來,他們共籌資400多萬元用于全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地提高和改善了全村的基礎設施水平,美化了村民的生活環境,村民幸福感和獲得感明顯提升。
和村民處久了,感情也深了,東家長、李家短的也都會和他說,他的電話也成了村民的熱線電話,村民有什么糾紛或民事代辦的也都會同他和村干部說。兩年來,他多次上門上戶為村民調解民事糾紛,解答法律咨詢。村民張河泉因為和鄰居鬧矛盾,房屋出路太小找到他,他第一時間上門上戶了解緣由,為他們兩家解開心頭的疙瘩,并起草好調解協議,就這樣一場多年的矛盾化解了。
有了群眾基礎,再加上鄉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他抓住時機推進村級治理民主化,成立村民理事會、村民代表大會,堅持“四議兩公開”,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一些重要的活動,比如貧困戶村組評議時,他組織村干部貼海報、敲鑼打鼓、上門上戶逐一通知每戶村民。通過這些民主措施,村民的心氣更順了,村里更加和諧了。他還經常和村民一起勞動,與他們聊天、談心,了解他們生產生活,同時積極為村民籌集款物,送去書包、玩具、圖書等各種生活用品。正是因為他用心用情打理村務,村民都越來越信任他。
兩年來,他很少休假,除了用腳步丈量扶貧路徑,便是用筆頭記錄了10多萬字的扶貧筆記,幾乎把全部的時間都撲在扶貧事業上。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也特別想家,在視頻中看到妻子和年幼的女兒心里特別溫暖和慰籍。同是機關干部的妻子時常安慰和鼓勵他說,家里的事情你放心,你就安心干好扶貧工作,我們都是來自農村,有機會能夠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想到這些,他的心靈也變得越發神圣崇高起來。確實,現如今,花橋的路通了、人富了、心美了。走在村里,村民都親切的叫他范書記,他的心里都特別振奮,他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肯定,他真正感受到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在精準扶貧戰線上,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