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琳
(牡丹江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長沙市社區中老年人輕體育發展現狀調查分析①
郭麗琳
(牡丹江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隨著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中老年人的比例不斷增加,并成為輕體育運動的主要運動人群。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訪問法、問卷調查法對長沙市社區中老年居民進行調查和研究。旨在于為長沙市民提供科學的體育運動實踐指導,也為今后社區體育的組織和管理提供參考,以此推進長沙市社區體育的進一步發展。研究結論表明:目前長沙市社區居民在輕體育活動參與當中大多以廣場舞為主要項目,以養生保健為主要目的,活動場所集中在公園、廣場等。
長沙市 輕體育 中老年人 發展現狀
由于受“競技體育”的影響,許多人認為“體育運動”是一種比較專業、正規的身體運動,誤解想要達到健身效果,必須從事強度大的持續性運動,使得一些人對運動望而生畏。“輕體育”是歐美體育界提出較為適合大眾健身運動的一種新型運動形式,它的提出可以讓人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審視體育、解讀體育。[1]輕體育相對于許多競技運動以及高負荷的健身運動而言,具有強度小、能耗低的特點,不對運動的技術與規則作過高的要求,運動中無負擔、無壓力,主觀感覺上強調運動的輕松性。實踐證明,輕體育活動相對于高強度運動而言更易于使人持之以恒,不僅可以在生理和心理上取得良好效果,且可以避免運動損傷和運動疲勞。
1.1 輕體育活動項目
長沙市中老年人從事輕體育的活動項目種類繁多,以廣場舞、跑步散步、武術、太極等簡單、易開展的項目居多,具有非競技性、表演性、休閑性等特點。項目的選擇受到場地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例如科學村文明小區,里面有一個羽毛球館和門球場地,因此這個社區比其他兩個社區進行球類項目的人數多。由此可見,有的項目參與的人少可能被場地設施不足所限制。
1.2 輕體育活動場所
長沙市社區中老年人參與輕體育的活動場所以小區空地的比例最高,占26.9%,其次是公園、廣場及單位體育設施,收費體育場館比例較低,場地的非正規性特點明顯。由此可見長沙市社區中老年人傾向于選擇就近的、免費的、固定的健身場所,對于體育的消費較少。
1.3 輕體育活動參與動機分析
長沙市社區中老年人參與輕體育活動多以健康長壽、健身減肥、社會交往為主要目的,其中健康長壽為中老年人進行輕體育鍛煉的第一動力。女性中老年人傾向于健身減肥和社會交往,以保持良好的身材和愉悅的心情;男性中老年人則更加注重健康長壽,傾向于提高運動能力和消遣娛樂。
1.4 社區輕體育的活動形式
長沙市社區50%以上的中老年人進行輕體育鍛煉為自發性、非組織化的,由于社區輕體育組織較少且活動次數少、社區體育活動宣傳力度不夠。很大一部分人缺乏對輕體育知識的了解,又沒有受到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他們的體育鍛煉需要加強科學指導。
2.1 對輕體育的宣傳不到位,普及程度還有待提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社區中參與輕體育的中老年人只占50%。由于生理原因,中老年人對輕體育與保健知識的需求更加迫切[2]。通過調查發現,長沙市社區對中老年人體育健身與保健知識的宣傳力度不夠。一部分中老年人有進行體育健身的意識,但是由于對這方面知識的缺乏,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鍛煉,并未付諸實踐。
2.2 缺少資金的投入,社區的公共體育設施以及體育場館不足。
目前長沙市社區中老年人進行輕體育運動主要以廣場舞、跑步散步、太極武術居多,這幾種運動項目對設施和場地的要求極低;68%的人不是在專門的體育場所進行鍛煉,而是借助廣場、空地等公共場所進行鍛煉。這兩項可反映出長沙市社區的公共體育設施的不完善以及缺乏體育場館,這會對人們進行輕體育鍛煉的項目有所限制,以及存在天氣因素的影響。
2.3 社區缺乏社會體育指導員,群眾難以得到科學的指導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發展我國體育事業、增進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力量[3]。他們能組織和幫助社區開展體育活動,同時還引導大家用高尚、健康的體育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大大增強了社區群眾的健身意識[4]。在長沙社區中老年人進行輕體育的活動形式的調查中,發現僅約30%的人受到過指導,由此可見長沙市社區嚴重缺乏社會體育指導員。
2.4 社區輕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體系不完善
建立和完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是強化社區輕體育組織管理,推進社區輕體育發展的關鍵所在[5]。目前,長沙市社區的體育組織數量較少,且活動次數不多,對于參加輕體育的中老年人影響不大。54.8%的人選擇與自己的家人、朋友或鄰居自發鍛煉,這個比例足以說明長沙市社區輕體育活動組織管理的不足。
3.1 提高人們對輕體育的認識,大力宣傳輕體育知識
幫助社區中老年人樹立正確的體育觀,科學的認識體育鍛煉,并深入了解輕體育。在這些基礎上還應加強長沙市政府的領導,各級領導部門需重視社區體育的建設,將輕體育工作納入到社區建設計劃和社區的規劃中。可在社區公布欄多粘貼一些關于輕體育的畫報以及輕運動小知識,引導居民樹立一個科學的健康理念,將業余生活從低俗的方式中解脫出來。
3.2 完善社區的公共體育設施
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充分調動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力量,生產更多質量更好的體育產品,有效擴大體育服務供給;增多社區居民的體育活動場地,為多樣性的項目提供專門活動的空間,以及考慮天氣因素,使居民無論是在下雨還是下雪的情況下都能進行鍛煉。
3.3 配備一定數量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提高指導水平
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應該積極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專業化水平。鼓勵體育教師、教練員以及體育院系的學生加入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行列中。可在小區成立體育指導中心,每個小區配備數目相當的社區體育指導員,形成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服務網絡體系。
3.4 加強社區輕體育組織的建設,積極開展多樣性的輕體育活動
以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為主,加強社區輕體育組織的建設,提高組織效率和組織活動的頻率,使社區輕體育組織形成網絡化。根據自愿、小型、多樣的原則在周末、節假日組織多種形式的社區輕體育活動,積極開展各類比賽,項目設置要貼近群眾,適合不同人群參加。把社區內的各種人群都納入到輕體育鍛煉的隊伍里,增加體育人口,為全民健身的實施作出貢獻。
[1]崔玉剛.輕體育與老年人生活質量關系研究[D].鄭州大學, 2014.
[2]衛琪,王在和.輕體育對中老年健康的影響研究[J].體育博覽,2011(19):43.
[3]李光.老齡化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4]畢君麗,閻冬青.輕體育改善亞健康狀態的影響效應分析[J].體育學理論.2014(11):62-63.
[5]王明立.“輕體育”及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體育科技,2010(1):103-105.
G812
A
2095-2813(2017)07(c)-0161-02
郭麗琳(1995—),女,漢,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