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淺談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現狀①
吳敏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近十年的高校創業教育取得的豐碩的成果引人注目,并使“大學生創業”更為人們所熟知。但在發展過程中“企業家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取舍論戰卻從未停歇。本文將對我國高校當中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進行梳理和歸納,并總結出目前高校中創業教育所面臨的發展困境,結合發展需求,試分析未來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規劃。
企業家教育 教育現狀 全面發展
在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要求下,我國高校創業大規模興起,創業活動在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等領域都有著突出的貢獻,據統計,自2002年起這十余年中,我國的創業排名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已經從第11名躍居第2名,其中高校創業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我國的創業結構和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但是卻具有深厚的發展潛力。
不可否認,從2002年教育部對全國內九所高校進行創業教育試點以來,十余年間,在創業教育模式上高校教育創立了如“一二課堂結合”、“健全教學機構”、“創新核心”等多種模式,為今后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諸多保障。作為發展成果,這無疑是偉大且輝煌的。但是在輝煌的成果背后,高校的創業教育仍然存在諸多不足需要相關從業者客觀地認識到。
創業教育與其他的教育模式無論是教學方法、出發點還是目的都有著很大的差別。其中最顯著的差別在于學習內容和目的的分歧,普通的教育在于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培養人的健全人格,而創業教育則是為學生創立基業服務。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創業”的認知已經不再局限于早期的“財富增長創造”理論,甚至如美國“創業教育聯盟”上綱上線地將“創業”視為終身學習的課程,認為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但不能否認,“創業”的自我價值實現這一目標,無論理想主義者將其描述成多么堅實偉岸的遠大抱負形象,其根基還是在于經濟目的和財富創造,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創業者在選擇創業時的根本目的,這一根本目的導致“創業”本身就帶有極為強烈的功利性色彩。
教育最本質的要求是對人的培育,是培養人、發展人的重要手段,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1],因此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從古至今的大教育家們都在強調教育對人的塑造作用。例如俗諺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闡明了教育具有漫長時間的特性。《論語》中也有關于教育的論述,如“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它認為完美人格的培養是教育的最終形式,也是教育所追求的人的價值。因此教育的使命感無法往往使其承擔起過于功利的使命,現代高校教育尤為如此。
隨著創業浪潮的高歌猛進,許多高校也在浪潮當中盲目開設創業教育課程,但卻忽略了本校的實際情況以及資源配置,最顯著的要屬師資力量。大部分學校的教師團隊在高校擴招的大環境下完成內部課程的教學計劃都十分困難,而委派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創業教育的任課教師,除了缺乏專業性外,也提高了教學難度,并且往往會使創業教育淪為“紙上談兵”的泛泛之談,難以把握創業的精髓和實質。這種情況在現階段的高校創業教育中較為普遍[2]。
通過對創業教育現狀的梳理可以看出高校當中創業教育存在著諸多的發展困境。首先就是創業與教育之間的理念互斥使得二者無法融合,創業教育如何努力擺脫短時近利的特點,如何使創業能力和全面發展培養有機結合起來是創業教育從業者應當深思的問題;其次創業教育還缺乏專業化和科學化的發展規劃,個別院校的創業教育設置往往作為經濟技術學、企業管理學等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這種尷尬的處境使教師隊伍缺乏構建,難以使其得到長遠發展[3];其三是大學生創業仍然得不到社會認可,大環境中仍然充斥著種種對于大學生創業的質疑和擔憂,認為大學生能力匱乏,社會經驗不足,創業本身弊大于利。
任何過分功利化的理念都因其所具備的“近利”的特性而表現出“短視”的弊端,創業教育也不例外。在創業教育的內容中,已經開始在如何開辦公司,如何創立企業等層面集中,并因其所面對的經濟發展問題的解決方向被人戲謔地成為“創辦企業教育”,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環境時不堪一擊,更無長遠發展的考量和打算。
創業教育的去功利化是使創業能力培養和人格培養在教育層面形成統一的關鍵。因此在去除了功利化和短視特點的創業教育,應該開始從人格塑造和養成這一長遠目標進行著手,一個優秀的成功的企業家,不僅是因為其具有優秀的商業頭腦和商業眼光,更是因為其具有堅實的社會責任擔當和高尚的品格,從而在企業當中能夠形成了凝聚力。而鼠目寸光者、缺乏責任擔當者,既是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通過聰明和機智獲得一定的利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發展,也注定會被人們所遺忘。因此創業教育需要具有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側重,創業教育的核心需要使學生兼具創新精神和獨立人格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除了創業教育理念方面需要加以轉變外,創業教育的專業化發展也是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創業教育既然作為具有實踐價值的獨立學科,就不能繼續從屬與類似企業管理等學科,作為二級學科出現。首先,創業教育需要明確教育目標和教育方針,前文已經提到作為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創業教育需要針對高校學生除了創業能力和技能的培養之外,還需要對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心理素質進行指導。
為了提供對學生創業有所幫助的課程指導,創業教育還需要在配套機制方面的建設作出努力。首先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團隊,并積極鼓勵教師從事創業方面的科學研究,使教師能夠充實自己的創業理論和實證能力,從而改善教學質量,使教學真正地能夠為實際相服務。例如前文中學生在結合創業利弊的分析對自身創業情況進行取舍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幫助學生完成對其自身特點的分析,從更加客觀地角度衡量其創業的情況和未來的規劃,幫助其完成自主抉擇。此外,學校還需要建立專門的創業基地,選擇創業教育的學生可以利用創業基地模擬創業,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其更快地適應社會。
十年間創業教育的發展使其走入了隅角,它故步自封地追求功利價值,卻又在教學建設方面無比匱乏,而社會卻始終對其持否定態度。這種情勢下創業教育已經病入骨髓,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本文認為教育本質與功利化教育存在天然分歧,因此認定去功利化的創業教育才是其能否繼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并給出人格培養和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課程改革和教師團隊建設需要跟上時代步伐,且對社會中創業文化環境的建設抱有希望。
[1]賈苗苗.人的全面發展視角下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功利化問題研究[D].東南大學,2016.
[2]劉立琴.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
[3]楊曉慧.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1):39-44.
G807
A
2095-2813(2017)09(c)-016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7.164
吳敏(1980,7—),女,漢族,長春吉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