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莉 張志勇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濟南 250014)
當前中小學體育課程與教學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劉雪莉 張志勇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濟南 250014)
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對我國體育課程與教學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結果表明:中小學學生體質健康問題、體育課未教會學生任何一項運動技能、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體育課運動負荷不夠等問題嚴重影響體育課程教學的建設與發展。為此,提出相關建議與對策,從而解決中小學體育課程與建設存在的問題。
中小學 體育課程 體育教學
1.1 現狀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體質健康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競爭力。青少年時期是人類健康形成最為關鍵的時期,這個時期的體質如何將影響其未來的體質健康。然而,近幾年全國各地的衛生保健部門對當地的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檢測,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總體良好,但是呈現出持下降的趨勢。其中,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包括速度、耐力、爆發力、肺活量等;而視力不良和肥胖等出現的幾率逐年上升。
1.2 原因
(1)文化因素。對于中小學體質健康不斷下滑的問題,雖然國家領導人已經高度重視,并要求相關部門響應號召提出改革措施,但是在整個國家和民族缺少對學生體質健康重視的意識,并沒有完全引起國人高度重視對我們下一代的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帶來的后果。“重智輕體”問題嚴重。
(2)社會因素。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很多小學生養成了很多不良生活習慣,如獨生子女的家庭,學生常常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不自己動手,“不愛動彈”是他們的常態。電腦的普及,學生的空閑時間大多用來上網、打網絡游戲。“現代流行病”的發展等,種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學生的體質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還有些家長的成才觀不正確,中國的家長大部分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認為體育活動會影響學生的文化課學習。
(3)學校因素。學校的教育觀不全面,很少一部分學校對于國家提出的體育法規制度與要求仍然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不能從真正意義上把體育法規制度落到實處,還繼續沿襲傳統的中國教育是知識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
(4)學校體育因素。學校體育教學還在尊崇落后的教育觀念。學校是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主要陣地,學校體育就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平臺[1]。但是一些教師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時走向了極端,例如:過分強調重視在參加體育運動過程中學生情感目標的達成,盲目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忽視了對學生體能的發展,而有的則相反,過分強調重視體能,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1.3 對策
要牢牢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全民動員,社會、學校一體化,轉變觀念,增強國人的意識,必須加強體育文化的轉播和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使每一個國民認識到中小學身體素質下降的嚴重性。
要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變被動體育為主動體育。切實加強學生的健康管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為終身體育奠定了基礎。
在體育教學中,不僅僅只是完成教學任務,要注重教學目標的完成,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更要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要把體育課上成健康測試課或中考課,要滿足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
2.1 現狀
目前,很多學校把一個運動項目的單個技術割裂進行教學,例如:排球的墊球技術、傳球技術、發球技術,籃球的運球技術、傳球技術,足球的傳球技術、墊球技術,乒乓球的發球技術、正手攻球技術等,導致學生學了9年的體育課,但沒有掌握一項運動技能。
2.2 原因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教學的教學考核往往重視學生對單個技術的掌握程度,忽視了學生全面鍛煉身體,提高運動技能和鍛煉興趣的目的[2],遺忘了體育課究竟是讓學生一堂堂課地學習單個技術,還是讓學生學習一項運動,把結構化的知識割裂開來讓學生掌握一項運動,是否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
2.3 對策
要讓學生盡早、充分地體驗完整的運動,讓學生學習運動而不是單個技術,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每一項運動。單個技術的學習和提高應該在情景中完成,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單個技術動作在整個運動中的作用,以及在實際比賽中的應用。讓學生更多參與活動和比賽,比賽的競爭性更能激發學生完善自己的運動技術,更能在比賽中體會到運動的樂趣。
3.1 現狀
現在很多學生非常喜歡也非常積極地參加學校有組織或無組織的課外體育活動,但是不喜歡體育課堂,覺得體育課堂枯燥乏味也就是說,學生喜歡體育活動,但不喜歡體育課。
3.2 原因
教學內容不適合學生。調查發現,有的老師組織的教學內容過于繁瑣,過于成人化,很難讓中小學生接受,教師要占用很長的時間在體育課上講技術要領,而且中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容易分散,這樣很難讓學生抓住重點學會技術動作。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很多老師體育教學還是只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解法和示范法,形式單一枯燥。“軍事課”“紀律課”“安全課”痕跡很重。體育課有課堂紀律約束,而體育活動沒有,學生可以隨自己的意愿自由進行,因此,學生更喜歡體育活動。是體育教師把學生教成了“不喜歡體育課”。
3.3 對策
尊重學生的需求和選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使教學內容更加的趣味性、競技性、游戲性,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消除學生在上課時存在的束縛感。
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起主導作用的同時,還應因材施教,針對不同性別、不同運動水平、不同認知能力的學生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內容,區別對待,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盡量讓每位學生體驗到運動的樂趣。
倡導多樣化評價方式。首先,要以學生、教師、家長為評價的三大主體,多倡導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對于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學生是很有感觸的,因此,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把學校體育工作狀況作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
4.1 現狀
體育課堂教學教師講得多,學生練習的時間少,上課時間學生幾乎不活動;單個技術練習的時間多,完整運動練習的時間少;并且,體能練習內容缺乏且手段和方法單一,如: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形式單一,而校外的健身場所的體能練習方法卻多種多樣。
4.2 原因
教學內容本身的運動負荷就較低,體育課運動負荷的測定與評價比較復雜,例如: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年齡以及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都對運動負荷有不同的,體育教師不能很好把握。但是,沒有運動負荷,學生的體能、技能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不可能提高。
4.3 對策
要保證每堂課要有一定的運動密度和強度,上體育課不是走過場,讓學生能真正獲得運動體驗后的快樂。每堂課的技術教學要與活動和比賽相結合,比賽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是增強運動強度和密度的很好手段。
要保證每堂課要有10 min的體能練習時間,中學體育課都要遵循“身體素質課課練”的準則,也還要講究體能聯系的方法。老師要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采用多種多樣的體能聯系方法,學生能感到其中的樂趣,積極參與才能達到要求的運動負荷。
[1]秦香娟,吳愛軍.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的社會學分析與對策——基于常州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調查數據[J].運動,2011(15):8-10.
[2]馬士蛟.中小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28):156,158.
[3]教育部正式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J].中國農村教育,2014(6):7-8.
[4]季瀏.深化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關鍵[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10):1-6.
G807.01
A
2095-2813(2017)03(a)-006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7.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