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唐緒明
(四川文理學院 四川達州 635000)
淺析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疾病的治療作用①
黎明 唐緒明
(四川文理學院 四川達州 635000)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豐富,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硬件措施也不斷完善,這給予了我國教育事業以極大支持,然而作為接受教育的主體,也是我國未來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大學生這一群體在充分享受物質繁榮帶來各類便利的同時,心理疾病與相關問題也在不斷出現并蔓延。根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有16%~25%的大學生存在心理障。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教育,不斷完善相關心理治療手段與措施日益成為我國培養與發展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體育運動 大學生 心理疾病 治療
1.1 環境與角色轉變而導致的不適應狀況
從教育學與社會學的角度而言,邁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們完成的不僅僅是學歷上的提高與變化,更是由相對較為封閉與存在諸多約束的中學校園走向“半社會化”的大學校園的轉變。這就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一個角色轉換和適應的過程,在心理學上,這一時期被稱為“大學生心理失衡期”。此時由于環境與角色發生較為劇烈的轉變,心理問題往往應由而生,具體表現包括大學生活與期待中存在差距而萌生失落感,面對新同學、新老師變得無所適從以及對新的教學與生活模式不夠適應等。
1.2 面對網絡誘惑無法自拔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發展的速度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同樣網絡游戲的誕生與不斷發展也給予了大學生們一個新的尋找樂趣,追求刺激的地方,更有甚者是因為交際困難等原因而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自信,只能把精神寄托在網絡世界中尋找所謂的“存在感”,借此獲得心理滿足,長期以往從而產生一種心理上的病態行為。
1.3 強迫實現自我價值與現實產生沖突
生活在“半社會化”的大學校園,許多學生依舊保持了中學時代“以成績衡量一切,以成績實現自我價值”的觀念,但由于大學生活的多樣性與課業壓力等多重因素,往往有一部分學生發現自己無法實現自己觀念中的“自我價值”,再加上對現實情況與自我優缺點的認知不足,極易導致較大的落差從而出現心理上的“空窗期”,特別是在面對其他人取得優異成績的情況下,這種感覺更為強烈。這時他們往往會產生萎靡不振、消極逃避的狀況,借此來獲得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安慰。
目前,大學生群體心理問題已經被社會所越來越重視,如果任由這類人群的心理壓力長期積攢,緊張的情緒得不到有效的釋放途徑,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但通過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產生心理疾病的概率要遠低于不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
2.1 體育運動能夠帶來樂觀積極的情緒
體育運動是對一個人的身體與心理兩個方面的鍛煉,人們普遍認為體育鍛煉有助于人的身體健康,但實際上其對心理健康也有莫大幫助。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針對全美范圍內的1 750名心理醫生進行的有關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的問答中,有近80%的人認為體育鍛煉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絕大部分醫生都認為體育運動能夠培養良好樂觀的情緒,對各類心理疾病都有所幫助。
2.2 體育運動有助于增強意志品質
當代大學生群體多以獨生子女為主,因此,其在意志品質方面往往從小在父母的寵溺之下得不到鍛煉,容易養成脆弱、經不得風雨的壞習慣,這也是導致各類心理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體育運動強調的陽剛、堅韌的品質恰好可以有效彌補大學生群體在這方面的不足。如長跑運動可以鍛煉大學生堅持不懈的品質,籃球足球等團體運動可以培養其合作與配合的意識,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則可以鍛煉肢體協調性,帶來身心愉悅的體驗。
2.3 體育運動可有效拓展朋友圈,促進溝通與交流
在各類體育運動比賽中,“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口號會被經常提起,由此可見體育運動不但充滿了競技性,同時還可以促進每個人加強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友誼。通過在運動中體驗結識新的朋友的快樂,緩解消極情緒,釋放沉重壓力,再和朋友投入到新的運動中去,如此反復形成良性循環,可以有效治療因壓力和消極情緒引起的心理疾病。
3.1 體育運動可治療心理疾病的基本原理
通過運動,大腦中會分泌一種可以支配的心理和行為的肽類。其中的一種物質叫做“內咖肽”,科學家也賦予了其一個通俗的名字——“快樂素”,它作用于人體使人能夠產生愉悅的感覺。當一個人的情緒低落,壓力沉重時,正確選擇對應的運動項目,能夠有效促進情緒好轉。因此,體育運動之所以能夠有效調節人的情緒,也正是遵循與運用了這一道理。
3.2 針對各類心理疾病的體育運動種類與具體實施方法
3.2.1 焦慮癥
針對焦慮癥,可以選擇趣味性較強的體育運動項目,如:踢毽子、跳繩、羽毛球、乒乓球等。同時在運動中需要注意運動的強度宜較大、速度宜較快,但幅度要適中以避免不必要的受傷。在大學生群體中,可以讓體育教師針對有焦慮癥癥狀的學生采取單獨輔導方式,營造輕松、恬靜的氣氛,事先做好準備熱身運動,在活動中給予一定的專業運動指導,活動后則注重做好放松練習。
3.2.2 抑郁癥
抑郁癥患者適合有技巧性的團體類體育運動,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這些體育運動,可以增強其團隊協作感,感受到自己是集體的一份子,最終通過集體合作的力量取得勝利,并不斷提高練習興趣,樹立自信,從而調節好自身情緒,達到有效緩解抑郁癥狀的目的。
3.2.3 神經衰弱癥
強度較弱,持續時間較長,同時對環境要求較高的運動適用于神經衰弱癥癥狀。慢跑、騎車郊游、太極拳等都不失為好的選擇。神經衰弱者對周邊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因此在進行上述運動時應注意選擇天氣晴朗、空氣清新的時間進行,盡量避免有噪音干擾,通過不斷運動,使得患者的情緒興奮性不斷降低,得到內心的安靜,長此以往可以對神經衰弱癥狀實現有效治療。
3.2.4 恐懼癥
此類人群往往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環境極其不自信,因此,可以選擇較為驚險刺激的運動項目達到治療目的,如:游泳、溜冰等。同時在具體的運動過程中應注意兩個方面:第一是對其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表揚,幫助其增強自信心,克服恐懼心理。第二是注意對運動者的保護,以免發生受傷情況。
大學生群體處于從學校邁入社會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由于生活和學習環境的轉變,心態上難免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與波動,隨著校園生活的日益豐富,社會與家庭環境的不斷復雜,大學生群體出現各類心理疾病的現象應當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而體育運動則可以通過肢體上的舒展與鍛煉,達到放松心情,增強身心品質的目的,在大學校園中,各類集體運動項目可以增強同學朋友之間的情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情感上的愉悅。競技性強的項目可以讓其明白成功需要付出汗水與努力的,也能體會到失敗后的不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因此,體育運動對于治療大學生群體心理疾病,培養其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未來,這一課題依舊值得社會各界進行更為深入與廣泛的探討。
[1]朱唯唯.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疾病的調節和治療[J].體育與科學,1999(5):57-60.
[2]蔡菊英.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疾病的調節和治療[J].四川體育科學,2003(3):17-19.
[3]袁燕.大學生心理疾病與體育運動的相關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7(3):169-170.
[4]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2005年度),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R].
G80-05
A
2095-2813(2017)02(b)-003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5.031
黎明(1986,7—),男,漢,四川達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唐緒明(1980,10—),男,漢,四川達州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