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樂能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永川 402160)
金牌主義對競技體育發展的影響
孫樂能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永川 402160)
計劃經濟體制下催生了一系列“舉國體制”產物,一段時間內競技體育在“舉國體制”下快速發展,并取得了一些矚目的成績,為了使競技體育更好切合科學發展觀,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觀察法、訪談法對金牌主義產生的背景,以及分析在金牌主義的詬病下對競技體育的影響,嘗試解除一些競技體育發展障礙,希望競技體育能在新時期下更健康更科學的發展。
金牌主義 競技體育 舉國體制 計劃經濟
不可否認,過去30多年來“舉國體制”在競技體育的貢獻,在一些競技項目中取得了很多金牌創造了許多輝煌,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許海峰勇奪第一金、曾國強奪得第二枚舉重金牌、中國女排首次奪冠等等,這些輝煌依然歷歷在目仍然激勵著后續年輕運動員?;蛟S是國人太過渴望金牌,不知何時競技體育開始被金牌主義綁架,開始出現唯有得金牌才是王者,唯有金牌才能證明自己的扭曲想法。中國體壇的潛規則和腐敗現象已經不再有秘密性了,為了一場比賽帶來的商業價值,會違背運動員意志甚至褻瀆比賽規則。
本文認為金牌就是在體育競賽中衡量運動員成績的標準,近些年出現的金牌主義是國人對于競技比賽不成熟的心態,唯有拿金牌才是王道,拿金牌就被捧上神壇,輸掉比賽恨不得打下地獄,這些現象在中國體壇有太多的例子。劉翔的因傷退賽、當年女排的失利等等,可以說取得何等的榮耀如果一旦失敗也就意味著承擔對等的壓力。
“以人為本”作為當今體育主要的發展思想,競技體育也該如此,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冠軍追求金牌而不擇手段,違背真正的體育精神。本文希望通過對該現象的論述國人能正確看待競技比賽,失敗的運動員不應該被國人的輿論綁架,他們付出的努力與汗水同樣應該得到尊重。
金牌自然得要但是金牌主義不能要,我們不能一直迷失在金牌的陰影里,要理性客觀的看待競技體育,金牌的上面一層還有人道,不能只要金牌不要運動員,不能讓競技體育背離體育精神。本文通過對金牌主義的論述,能扶正國人看待競技體育的心態,客觀理性的看待比賽,培養大家樹立正確健康的競技體育精神,減少運動員面對輿論的壓力從而有更好的心態投入訓練和比賽,也希望為競技體育的發展道路平溝填壑。
本文回首中國體育近三四十年的發展歷程,對在不同背景下的體育經行闡述,分析其在金牌主義對競技體育發展帶來的影響。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和體育概論、中國體育史等書籍的查閱,收集了相關的資料,為文章提供論據。
本文通過對金牌主義出現的時代背景和經濟背景以及體育政策的分析,結合目前競技體育出現的問題,對金牌主義對競技體育發展經行邏輯分析。
本文通過對近些年來競技體育發展問題的觀察,看出影響其發展的部分因素,并在當今盛行的金牌主義下對競技體育經行思考。
通過對學校專業體育老師和資深體育教授經行交流,設計訪談問題對金牌主義的看法,并整理訪談記錄稿。
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體育事業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部分,為了提高中國競技體育的國際地位,國家想盡一切辦法集中一切力量發展體育事業。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之后,國家體委為了提高競技體育水平開始制定奧運戰略,一些學者對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提出“舉國體制”的發展模式。
國家體委決定用“舉國體制”發展競技體育,也就決定了必須由政府主導管理,全國統一的組織管理模式。在此種背景下,國家統一、集中所有力量發展競技體育,當時在部分競技項目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這使得國人對金牌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并不斷期望在其他項目中創造輝煌創造奇跡。
1954年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確立,其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第一部憲法第十五條就指出了要改進和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
在計劃經濟背景下,國家常常統籌一部分力量發展另一部分,始終以按需分配達到國家利益最大化,比如“兩彈一星”的發展就取得了卓效的成就。那么,在體育行業里國家也是采用高度統一的管理模式,對一些項目的大力扶持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當時中國體育呈現出的特點是:由政府包辦,形式全部管理職權;體育經費依靠國家財政;相關人員享有國家編織;業務(體育)脫離經濟主體,與經濟發展脫節。國家的全權管理,所有賽事的包辦,使得國家投入較大的心血與資金,同時對運動成績的要求自然提高了不少。慢慢國人開始走進金牌主義的陰霾,對于金牌的渴望幾乎失去了理智,甚至一些運動員接受采訪時道出“中國體育只要金牌不要運動員”,這些心酸話語出自運動員可想他們的無奈與壓力。
1995年為高效、快速、健康發展競技體育并取得更大成績,國家體委發布《奧運爭光計劃》,一時間全國各地的訓練隊響應國家的號召紛紛投入到緊張的訓練中,為奪得更多的奧運金牌努力訓練。中新社曾報道一國家隊為激勵運動員掛在墻上的標語則值得我們深思,其折射出的是大家對金牌的渴望,一切訓練就是為了拿金牌,金牌成了衡量競技比賽的唯一標準。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以51枚金牌讓世界各國望塵莫及,創造了中國奧運史上第一個金牌總第一的輝煌,全國上下歡呼聲一片片,許多政府官員親自接待奧運冠軍并大設慶功宴以示慶祝。面對傲人的成績我們應該保持理智,不能讓一時的勝利沖昏頭腦,更不能滋生“金牌主義”。冠軍永遠只有一個,自然應該擁有無數光環和榮譽,中國自古就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所以國人對金牌的器重自然不言而喻。
現代奧林匹克精神應是建立在人道之上,應該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而不是為了追逐金牌不擇手段甚至損害自己的身體,近年來“興奮劑”事件層出不窮,這完全與“以人為本”的體育思想背道而馳。金牌是很重要,當鮮花和金牌都簇擁在運動員周圍的時候無疑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但我們也要看到其他運動員,不能因為他們沒有拿到金牌而否定他們。奪冠是有很多復雜的因素,比如天氣狀況、運動員的傷病等等這些都是客觀因素,不是一塊金牌就能定出誰是英雄。金牌只是刺激運動員積極參與比賽,努力激發人類極限不斷突破自己的載體,誰又能說不同時期不同項目的金牌含金量不同呢。
“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這是顧拜旦極力提倡的奧林匹克名言并流傳至今,這與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相一致,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凱旋而是奮斗這正是顧拜旦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初衷,步入21世紀我們應該繼承這種思想,切勿背離這種思想,那么就失去了體育本身賦予的意義。
競技體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一些項目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特別是在乒乓球、羽毛球、體操、舉重等項目幾乎是壟斷的現象,但隨著一系列體壇“潛規則”的誘導出現了“讓你上,拿金牌;不讓你上,你無名”的詬病。
中央巡視組也曾指出“運動員、裁判員選拔不公平、不透明現象嚴重”是體壇目前的主要問題。2008年奧運會上羽毛球項目出現的“讓球”事件,讓觀眾一直耿耿于懷。2014年7月28日,“俞麗”事件的曝光,俞麗通過操縱比賽收取不正當賄賂被中央第十一巡視組查處,與其一起被中紀委帶走的還有國家舉重隊的一位王牌教練,因為倫敦奧運會女子53公斤級舉重比賽中暗中操縱了參賽運動員,使我國原本最穩的金牌拱手讓人,當時國人噓聲一片。
金牌主義的誘導下部分體壇官員的權錢交易“不花錢就選不上”也司空見慣,中國足協副主席謝亞龍和“金哨”陸俊,因為暗箱操縱比賽,肆意破壞比賽規則而狼狽入獄;2015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自行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馬術協會副主席沈利紅被帶走調查;2015年8月4日,潘志琛在職期間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組織調查,與2016年4月檢察院機關以受賄罪對潘志琛立案偵查。2015年9月,中紀委對肖天在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期間涉嫌嚴重違紀立案審查,據檢察機關指控,肖天先后收受相關人員賄賂達人名幣796余萬元。耀眼的金牌后面藏著體壇這些腐敗現象著實讓人痛心,中國競技體育發展到今天的水平離不開教練員和運動員付出的辛勤汗水,我們應該尊重每一位運動員,正是他們的刻苦訓練讓我們感受到了什么是競技體育,體驗那緊張激烈的比賽,而不是用金牌經行權錢交易。
運動員如果把金牌作為參與訓練的唯一目的,那么就步入金牌主義的陰霾,只是為了摘取金牌而不擇手段的訓練這也不是顧拜旦的初衷,隨著科技的發展“興奮劑”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多少優秀的運動員為了一塊金牌走火入魔而毀于一旦。
社會對于金牌不正確的心態會使一部分運動員厭倦日常訓練失去繼續努力的信心,因為不是所有運動員都能拿金牌,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隊四百多人的隊伍,但是拿金牌的只有51人,大部分運動員只是陪襯,如果金牌主義延續將會直接牽制競技體育發展。
[1]郭松民.要金牌,不要金牌主義[J].公民導刊,2012(9):50.
[2]梁嘉琳.“金牌主義”背后的動力機制[J].文化縱橫,2012(5):97-101.
[3]張義民.金錢·金牌·愛國主義[J].道德與文明,1995(4):38-39.
[4]徐婧.新中國體育金牌價值取向的演進及展望[D].福建師范大學,2007.
[5]王镕榮.中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發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6]吳芷誼.競技體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
[7]吉田毅.The process of career development of athletes before and after winning the Olympic gold medal[J].Japan Journal of Sport Sociology,2010,18(1).
G812
A
2095-2813(2017)09(c)-018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