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 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美感
□ 馬 蘭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語文是美的豐富寶藏。在那里你會看到豐富多彩的自然美、千變萬化的社會美、巧奪天工的藝術美、善惡分明的思想美、嚴謹縝密的科學美、高尚感人的行為美。語文中蘊含了人類文明各個領域精神成果的積淀,其間天文地理、草木蟲魚、世態人情,無所不及,而美是其所有篇章的靈魂。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個無比廣闊的審美天地。它是承載美的天使。那么,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教學語言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時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于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語文老師,語言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富有吸引力,有條有理,聲音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自然地與學生交融。語文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總還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實,語言動人,就能給學生一種藝術的美。


文章不是無情物,大部分課文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但如果教師不能身臨其境,進入角色,學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們身臨其境,與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如何發揮自己的情感去激發、感染學生,這是教學藝術更高層次的追求。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制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教師要善于根據審美對象的特征創設相應的審美情境,喚起學生對人物、景況的想象,在閱讀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和共鳴,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具體地講,可以通過設計意境,制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音響和影視(包括多媒體)等多種藝術手段,從而讓學生在語文訓練的實踐中獲得語文能力,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激發其審美想象與審美情感,使語文教學過程事實上成為審美活動過程、美的鑒賞過程。使兒童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在感情的陶冶中,展開想象,啟動思維,并從中感受美和鑒賞美。
在審美教育中,審美對象總是以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離開了具體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為審美對象。因此,美感的獲得,首先在于對形象的感知。有些課文,學生可以依據語言文字,經由想象,直接浮現出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尚不發達,加之表象儲存貧乏,有時僅憑文字的敘述,很難使學生呈現形象,喚起美感。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插圖,把文字內容訴諸于視覺的畫面(因為圖畫比文字更容易產生鮮明的形象),使學生直接地產生意象整體,以達到陶冶美感和培養情操之目的。
人們都說當老師的是每天與粉筆打交道。不錯,課堂上教師離不開板書。寫得一手好字,自然給每天都望著黑板的學生一種美的享受。板書美,不僅強調老師要寫得一手好字,還要求老師在板書時必須注意板書的位置,板書的條理。一句話,板書要合理。有的老師一節課把黑板寫得滿滿的,寫了擦,擦了又寫;有些老師卻不喜歡板書。前者往往給學生以雜亂的感覺,抓不住重點,后者則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該板書的要板書,多余的板書則應省略。板書應力求簡潔、明了,既要給學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應有豐富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玉井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