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力平
【摘 要】紀錄片的生命是真實,要求創作中越客觀越好,而創作本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因此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矛盾是紀錄片創作中一個根本問題。當主觀創作是一個繞不開的前提,那么給人困惑的是如何在這一前提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去進行創作、表達自己的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紀錄片創作觀念與手法多種多樣,但對于紀錄片創作,客觀性與主觀性是永遠無法繞開的哲學命題,對它們的不同理解,影響、制約著紀錄片創作的整個過程,影響著影片最終的樣貌品質。處理好客觀性和主觀性的關系,可以明確創作路徑、增添創作手段、給觀眾提供更多認知事物的視角,因此對其探討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以紀錄片《滄海桑田》為例,按照影片的創作順序加以闡述。
【關鍵詞】紀錄片創作 主觀性 客觀性
紀錄片的生命是客觀性,而創作是一個主觀的過程,那么在紀錄片創作中對于主觀性和客觀性該如何把握呢?本文以紀錄片《滄海桑田》為例簡要加以分析。
一、選題立意方面
1.客觀事物的多意性與主觀選擇的客觀性。紀錄片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時,首先會遇到拍什么的問題,即紀錄片題材的選擇。當紀錄片創作者開始選擇并決定拍什么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主觀的創作。但這種選擇是有限定的,限定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制作哪種題材的紀錄片,本質上是創作者主觀認知對客觀事物的選擇。
紀錄片《滄海桑田》的誕生也是如此。影片中所拍攝的地點在遼寧省撫順市,撫順市曾被譽為“煤都”,這里的煤礦開采史逾百年,煤炭曾給這座城市帶來無盡榮光,而隨著資源枯竭,地下因采煤被掏空,地質沉陷問題凸顯。為緊急避險,政府已組織幾批次人口轉移安置,但還有近萬人生活在沉陷區。2015年,計劃中的最后一次搬遷即將拉開帷幕。
從客觀上講,沉陷區不是撫順獨有,也不是中國獨有,自人類從事開采活動后這個專有名詞就有了生命,在世界各地都屢見不鮮。而從主觀的創作角度來講,沉陷區這個題材有太多解讀的可能性,影片可以探討環境保護的問題;可以探討沉陷區的形成、危害和治理的問題;可以圍繞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興衰探討發展的問題。而無論你選定了一個什么樣的主題,如果你圍繞既定主題去尋找相關人物,用他們的故事去印證主題,那么這種創作方式就要留心是否貼近實際,又是否太過主觀。其實主觀創作中也可以有相對客觀的選擇,對于《滄海桑田》創作之初是打算要從環境講人,而幾經思考還是決定從人去講環境,這是期望在主觀中盡量客觀的嘗試和選擇。
2.貌似客觀的主題是一個主觀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從紀錄片拍攝實踐來看,隨著對被拍攝對象的深入了解,我們拍攝之初的主題會得到不斷印證和豐富,甚至發現更具價值的主題,對于《滄海桑田》選題之初只想講一個單純的環保主題內容,而隨著拍攝的持續、事件的發展,隨著對拍攝人物的了解,對于沉陷區的認知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最初設想的環境主題在被不斷豐富的同時已無法承載另外一些同樣迷人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無疑會使影片更發人深省、更有生命力。例如片中主人公丈夫楊鳳林和妻子王瑞菊老夫妻的愛情故事,他們年輕時一無所有,草草完婚,家里一窮二白,甚至補衣服連破布都沒有,婚后夫妻倆靠著辛勤勞動,一點點改變了生活,改變了命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在丈夫66歲生日的時候,他覺得老伴兒和自己辛苦了一輩子,當年結婚時也沒有一個像樣的婚禮,怕老伴兒覺得遺憾,現在日子好了,他決定和老伴兒騎馬坐轎重新辦婚禮。夫妻倆訂了飯店,邀請親朋,在重辦婚禮當天,甚至雇了兩伙秧歌隊,一伙滿族,一伙漢族,場面很是熱鬧。就是這樣一個愛情故事的插曲,貌似和環境主題關聯不大,但實際情況是這個重辦的婚禮發生在沉陷區環境惡劣之前,也就是說之前老兩口的生活已經過得很殷實,已經有余富錢去圓自己當年沒有實現的夢,而重辦婚禮之后,沉陷區環境不斷惡化,老兩口家的雞舍倒塌,砸死很多雞,損失很大,再養雞又沒有地方,因為雞舍即便修繕也總是搖搖欲墜,于是老兩口的生活一點點敗落下來。因此關于主題,無論最終成片與最初設想是否保持一致,它都將隨認知而深化,在深化中變化,或許這種變化只是量的積累,也或許這種量的積累必將引起質的飛越。
二、拍攝方面
1.客觀呈現為主觀表達服務。(1)拍攝內容的選擇。在紀錄片創作中,拍攝到真實感人的內容至關重要,因為這樣的內容可以真實反映現實生活,可以讓人們感同身受,讓人們信服。那么對于主觀創作而言,如何能捕捉到那些精彩的橋段呢?盡可能多地拍攝自然是王道,但這種多拍也是應該建立在科學、理性的思考之上,也是應該有所選擇的。
(2)拍攝時間的選擇。同樣的拍攝內容可能因為選擇了不同的拍攝時間而讓觀眾感受不同。《滄海桑田》片中關于雨夜危險的采訪不僅選在了下雨的時候,還選擇了傍晚的時間,之所以選擇在傍晚是因為黑夜即將到來,這時說出對雨夜的擔憂能夠增加緊張感、懸念感。同樣的采訪通過不同拍攝時間的選擇可以讓客觀呈現更好地為主觀表達服務。
(3)拍攝地點的選擇。拍攝地點的選擇可以增加影片的真實性、生動性和豐富性。《滄海桑田》開篇之初關于農田開裂、土壤不保墑的介紹就是在早春的農田里,這個內容拍攝時有時間的考慮,但更重要的是地點的選擇,只有身臨其境才會有直觀感受。
(4)拍攝對象的選擇。這里的拍攝“對象”是一個泛指的概念,主要指人物或動物。在此僅以人物為例,因為紀錄片中對于被拍攝人物的選擇往往是影片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滄海桑田》片中的一對老夫妻是在村中眾多村民中精心選擇的,首先他們符合題材最初的設想,而且很典型,有代表性。其次他們有自身的獨特性,他們有特別的人生經歷——重辦婚禮,獨特的生活方式——養雞殺雞。再次就是他們能夠積極配合,能保證影片順利拍攝。紀錄片中對于被拍攝對象選擇的恰當與否往往是影片成敗的關鍵所在,被拍攝對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觀特性也正是為了更好地闡釋主題從而進行主觀表達。
2.主觀創作為客觀呈現服務。(1)拍攝手段的選擇。攝影在影視創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紀錄片創作中更是如此,它是將主題立意、現實生活影像化的手段,對于攝影而言,主觀創作方面手段有很多,具體到每一個鏡頭,都可以因采用不同的構圖、焦距、曝光、景深、拍攝角度、運動方式等而讓同樣的畫面產生不同的效果,而對于這些效果的合理運用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被拍攝主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