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
【摘 要】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促進傳統媒體轉型,是大勢所趨,更是傳統媒體把握輿論主導權、話語權的必然要求。本文從安徽廣播電視臺媒體融合實踐出發,闡釋了傳統媒體如何從相“加”邁向相“融”深度融合轉型的思路和做法。
【關鍵詞】媒體融合;廣播電視;經驗做法
推動傳統媒體融合轉型,是傳媒領域一場深刻的變革,是新聞宣傳戰線一項緊迫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在當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如何順勢而為加快轉型,搶占新的新聞輿論宣傳陣地?近年來,安徽廣播電視臺立足自身實際,把互聯網特點和媒體融合發展規律有機統一起來,在思維理念創新、方法機制創新中深化媒體融合,在打造既有新聞輿論主導權,又有輿論引導話語權,具有強大引領力的廣播電視主流媒體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突出跨界融合發展觀念,增強思想自覺
觀念引領行動,認識推動實踐。當前,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廣泛而深入地融入并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媒介生態和競爭格局也隨著受眾對文化信息的獲取方式和需求變化而變化,給包括廣播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帶來廣泛沖擊,廣播電視正面臨著受眾分流與廣告下滑的雙重壓力和宏觀政策與市場變化的雙重挑戰,廣電傳統媒體的生存和發展處在了爬坡過坎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對此,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虞愛華今年來我臺調研媒體融合時強調“媒體融合發展是新聞輿論戰線的‘二次創業”。近年來,安徽廣播電視臺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培育更新適應媒介融合發展的新觀念新認識。首先,樹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一體化發展的理念,以多媒體傳播和互聯網前沿技術為支撐,以節目內容深耕為根本,加速傳統媒體在內容、形式、手段、渠道、平臺和管理等方面與新興媒體的融通融合,推動廣播電視、網站及“兩微一端”資源、節目生產要素的優化整合,實現內容、技術、終端、人才資源利用共享融合的最佳效果。其次,樹立用戶理念,適應新興媒體個性化、開放化、互動化、多元化的特點,改變過去媒體單向傳播、受眾被動接受的思維方式,注重增強用戶體驗,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再次,通過多種形式,充分利用成熟的技術、平臺、渠道、手段等“借船出海”,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二、突出內容創新,著力提升競爭優勢
權威、專業、精深、優質的節目內容創作生產,是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核心競爭優勢。因此,在強調技術引領和驅動的同時,必須把內容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著力提高節目內容的創造力、生產力,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食糧,贏得融合發展的獨占性優勢。安徽廣播電視臺充分發揮廣播電視臺在信息采集核實、分析解讀等方面優勢,依托安徽衛視、新聞綜合廣播等頻道頻率強大的采編力量、專業的記者隊伍、權威的信息渠道、規范的采編流程,進行專業化的新聞生產,聚力打造更多內容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形態多樣化、對象化,傳播快捷化、對位化、分眾化的新聞產品。如2016年,廣播頻率結合“扶貧攻堅”主題,策劃推出的“聽見:扶貧正攻堅”,節目緊扣“精準扶貧”的主題,組織新聞、經濟等五套頻率聯動,從報道基層扶貧工作進程和記錄貧困群眾脫貧的軌跡中凸顯報道主題,用故事化報道手法,微觀敘述的表達策略,講述扶貧路上的精彩故事,一個個發生在深山僻嶺的“小故事”反映的是各地脫貧攻堅大事業的“大主題”。同時,在傳播通道上,搭建“廣播+微信+網絡”多平臺多終端發布推送的模式。在節目形態上突出視覺、聽覺元素的綜合運用,生動、形象、直觀地呈現扶貧故事。從而實現了廣播節目從單一媒體、單一形態、單向傳播的運作轉變成多媒體、多形態、互動性的運作,實現素材一次采集、內容多平臺生產、信息多渠道發布、效果全方位呈現,有效地提升了廣播宣傳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該節目2016年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為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并在全國廣播電視系統宣傳例會上做了經驗介紹。
三、突出平臺建設,著力推動融合發展
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我們緊盯技術前沿,瞄準發展趨勢,充分發揮并挖掘新媒體中心技術平臺優勢和潛力,進行全臺網跨媒體資源共享與整合,著力打造“海豚新聞”、“達耳聞”、“啊呦”等新媒體移動客戶端,通過新技術新應用引領媒體融平臺建設,取得融合發展最佳效果。2017年7月“海豚視界”正式推出,這是安徽廣播電視臺重點打造的微視頻新聞類融媒體資訊平臺,集移動化、可視化、互動化和智能化為一體,整合廣播電視明星主播、記者團隊,匯集千余名“拍客記者”優勢報道資源,實現專業生產與用戶制造互補共融和全天、全時段新聞注入,進而實現快速、移動、全媒、分眾、互動和權威傳播。“達耳聞”是我臺打造的首個音頻垂直類APP重磅產品,以聲音節目為主,將全省廣播電視主持人聚合在平臺上,充分發揮主持人優勢,開發多種場景互動模式和特色產品。上線以來,“達耳聞”用戶下載量突破30萬,120多位主播正式入駐,共上線270多檔節目專輯,30000多期節目,類型覆蓋新聞、生活、娛樂、音樂、故事等。“啊呦”客戶端 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上線,作為我臺首款社交互動類電視APP,以提升我臺節目內容在移動端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為目標,通過掃一掃、搖一搖等互動手段形成“大屏投射小屏”、“小屏呈現大屏”的“雙屏聯動”宣傳模式。“啊呦”客戶端還與360、百度、安智以及網易等合作開展了新穎的手機端活動,吸引了大量用戶下載,用戶數量突破160萬,發表稿件41158篇,用戶評論量達613萬條,開展電視手機雙屏互動活動達133場次,用戶使用啊呦“搖一搖”分享電視畫面至微博、微信突破2800萬人次。
四、突出建立適應融合發展機制體制,著力激發融合發展活力
在融媒發展實踐中,我們探索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的調整和完善,推動形成有利于融合發展的保障體制和機制。一是重組內部組織結構。安徽廣播電視臺建立了融合媒體平臺指揮調度系統,具有集中指揮、采編調度、高效協調、信息共享等功能,以中央廚房式采編生產流程,實現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二是構建立體傳播體系。各頻率頻道結合自身定位和特色,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融合發展模式,加快構建融媒傳播體系,豐富傳播形態和傳播樣式,拓展傳播渠道和平臺終端。衛視頻道《每日新聞報》推出的微信產品“海豚寶貝”訂閱用戶已超15萬,其平臺下的“海豚社區”每月有100萬人次參與互動。經視頻道《第一時間》《幫女郎幫你忙》依托臺網站,對播出視頻進行分類切割,逐條推送,每逢欄目重大活動進行微博直播,增強了欄目的社會影響力。公共頻道打造新媒體項目“TV搖搖樂”手機視頻資訊平臺,實現與用戶的全方位互動,搭建資訊分發、社區互動、廣告匹配的平臺。科教頻道建設新聞融合媒體演播室互動平臺和新聞融合媒體制作云平臺,從制播手段、節目形態和生產關系上全方位地打通線上線下、大屏小屏和客戶端之間的通道。三是建立科學有效的媒體管理體制。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安徽廣播電視臺媒體融合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成立新媒體中心,統籌對我臺網上網下、不同業態進行科學管理、有效管理,著力解決媒體融合進程中功能重復、內容同質、力量分散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優化資源配置,使傳播秩序更加規范。
五、突出融媒人才培養,著力提供融合發展保障
加速推進全媒體記者的培養與轉型,加大新興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優化人才結構、統一調配使用。一方面,我們邀請愛奇藝等國內知名網站專業人士來臺交流授課,另一方面積極創新培訓方式,注重從實踐中培養既能夠熟練掌握新聞專業技能,又熟悉多媒體報道手段、具有很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識的新聞人才。各頻率頻道立足實踐練兵,先后組織開展了“春天的故事 流動的廣播”、“用實干踐行囑托,用業績回報關懷——沿著總書記的視察足跡回訪”等一系列的全媒體報道活動。如2015年安徽廣播電視臺組織開展了“廣播全媒體‘走轉改大練兵活動(第一季)”, 組織9套廣播頻率50多名廣播記者深入六安,采用文字、圖片、圖表、視頻、音頻等多樣化的表現方式,采制了一批新媒體產品。競賽活動涉及采訪、攝影攝像、圖片編輯、視頻編輯、后期合成、作品推送等多個技術領域,全新采編模式給拿慣了采訪機的記者搭建了一個錘煉本領、施展才華的平臺,讓年輕的廣播記者們通過實戰演練,較快地學習并初步掌握了多媒體技術和新媒體產品采編要領。報道一經推出,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網友的點贊、轉發,網絡點擊量突破30萬。中央網信辦通過全國網信指揮系統,向全網要求各地各網站積極轉載,中央新聞網站、主要商業網站在首頁突出展示安徽新聞綜合廣播新媒體產品《一座孤島,一個人》,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等陸續進行了轉載。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總編室)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