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彬彬
【摘 要】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傳統媒體轉型變革的要求使得移動新聞直播成為各大媒體競相追逐的熱點。本文通過對華西都市報及封面新聞系列直播報道進行內容層面的分析,試圖找出現存的問題,并對移動新聞直播的報道方式加以思考。
【關鍵詞】移動直播;新聞報道;內容分析
一、移動新聞直播的應用價值
移動新聞直播主要依靠手機拍攝的方式進行內容生產,相比傳統的電視直播,移動新聞直播具有短、平、快的特點,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更為迅速高效。移動新聞直播的“即時性”特征打破了新聞節目原有的線性步驟,“低門檻”的生產方式,使其面對突發新聞時更能凸顯其優勢,為媒體搶占第一手新聞素材和最佳發布時機帶來便利。新聞事件的獲取與報道幾乎無縫銜接,移動新聞直播報道因此成為了互聯時代最貼合新聞時效要求的報道形式。6月24日,封面新聞在茂縣山體垮塌發生7小時內發布的【直擊四川茂縣山體垮塌救援現場】新聞直播,對災害情況及救援現場進行了長達6小時的直播。此次直播獲得18萬次播放、21.4萬次閱讀、600余條評論。直播中對山體垮塌事件關鍵節點的同步報道與追蹤,使具有價值的信息得到及時傳播,發揮了移動新聞直播的長處。同時,4G網絡的覆蓋給予移動新聞直播高速、高清播放的技術支持,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區隔,增強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
移動直播,不僅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同步,而且為新聞生產提供了廣泛的內容選項,以豐富的信息積極探尋與受眾關注的契合點。移動新聞直播中傳受之間的交互傳播成為新聞生產中的重要一環,這使“互動本身也成為一種傳播內容,且貫穿在整個傳播過程中”。[1]互動實則是用戶體驗的反饋,傳播者根據用戶的實時評論對傳播內容進行調整,能更準確地把握用戶需求。移動新聞直播所呈現的非常規報道視角,突出與傳統新聞直播在內容層面上的差異化,貼合受眾對多元信息的需求。
隨著用戶媒介素養的提升,受眾不再單純地滿足于有圖有真相,轉而需要更為直接的感官刺激——“全息化、直播態的融合型信息流”[2],受眾擺脫了傳統被動接收信息的狀態,打破了原有的媒體格局。移動互聯網時代讓“用戶思維”得以體現,受眾轉而成為新聞生產的參與者。受眾通過在直播過程中的留言評論與直播主體產生互動,實現自我表達的社交需求,獲得了信息交換的滿足感。因此,受眾粘性在這種交互傳播中得到提高。此外,移動新聞直播具有較強的傳播力,由于新聞直播類節目很大程度上以社交媒體為傳播渠道,可以通過“一鍵分享”的形式進行二次傳播。社交媒體的強連接屬性以人際傳播拓展了受眾范圍,使節目內容延展到以目標受眾為基礎的社交關系網絡,從而進一步擴大節目的影響力。
二、移動新聞直播方式的探析與思考
華西都市報是四川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強、覆蓋面最廣的綜合性日報,也是中國西部最大區域組合城市媒體。[3]筆者選取華西都市報及封面新聞2017年 1-6月播放量破萬的173場移動新聞直播為樣本進行新聞題材、傳播技巧方面的分析。
第一,選題主要包括健身美食、四川新聞、國內新聞、娛樂明星、社會人文等領域。其中,健身美食、四川新聞、社會人文具有明顯優勢,分別占據總量的26%、27%、21%。健身美食類直播已經形成常態化欄目,其中“運動教室”、“八分飽美食”已形成品牌,聚集了一批固定受眾;四川新聞、社會人文也是選題的側重面,與自身生活相關的本地新聞資訊和反映社會動態的軟新聞往往能引起受眾的觀看興趣。
第二,為洞察哪類題材更貼合受眾需求,筆者對樣本中播放量前十的直播進行排序整理。受眾對具有重大政治社會意義的內容保持極大關切,兩會期間的直播播放量達到了901萬,受眾對移動新聞直播的訴求緊扣著新聞價值,并不單純是追求娛樂方面的需求。
第三,從傳播技巧看,直播封面的設置也是值得關注的一點。除重大特殊類直播內容,筆者對樣本中以人物、景物、靜物與動物為封面的直播進行播放量的統計。以人物為封面的播放量為161萬次,遠超過以景物為封面的59萬次和以靜物與動物為封面的94萬次。直播封面能夠直觀地反映直播內容的重點。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對移動新聞直播的方式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盡管內容多元是移動新聞直播的優勢所在,但直播內容應當立足本地資源,依靠地域優勢,搶占獨家報道,以差異化吸引受眾眼球,打造自身特色。本土化新聞內容的接近性與受眾的接近性心理相契合,能夠產生極大的共鳴,因此傳播效果佳。貼近生活的直播內容能夠引起受眾的觀看興趣,3月24日的直播節目【學霸妹子帶你逛成都七中2017年華西“升學季”大型系列直播帶你走進成都七中,體驗其中外教課】,播放量達到1萬,評論數有496條。評論中網友圍繞成都七中的教學質量、教學環境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其中部分留言者的身份均和七中有一定關系,比如曾經在此就讀等。內容題材的接近性激發了受眾的表達欲望,加之直播通過“學霸妹子”對七中的概況進行介紹,語態親切自然,個性化特征顯著,因而受眾參與程度較高。由于受眾的分眾化特性,媒體難以憑借一己之力提供滿足各類受眾需求的直播內容,只能利用PGC和UGC 挖掘優質內容資源,并對直播內容進行整合與分享,擴展直播內容來源,豐富直播題材,最大化滿足受眾多樣化的信息需求。例如“騰訊視頻與新京報合作推出了《我們視頻》項目。新京報強大的專業儲備確保了直播視頻的內容質量,騰訊的諸多平臺則為該項目提供了優質的渠道。”[4]移動新聞直播對畫面鏡頭的精細程度要求不高,受眾對直播內容的關注側重于其是否符合他們的興趣。UGC直播中去媒體化的“原始鏡頭”有助于拉近受眾與直播主體的距離。利用未經“加工”的“非常規視角”還原新聞現場,增加受眾的代入感,提升受眾的新聞參與度,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第二,移動新聞直播的互動方式以評論和彈幕為主,這類淺層次的互動方式在維持受眾關切度時往往會面臨“沉默的螺旋”的困境。例如3月23日的直播【#八分飽美食#來盤麻辣尖椒雞吃飽了為中國隊加油】播放次數為1萬,評論數為47。美食4月14日的直播【#運動教室#徒手健身去肥膘】播放次數為1萬,評論數為45條。5月19的直播節目【#上班女郎大改造#高校版“馬思純”解鎖情侶照新姿勢 520甜到炸~】播放次數高達3萬,但評論僅為61條。從統計數據看,上述三條直播節目數聚集了一定數量的受眾,但從評論的數量上看受眾的參與度較低,節目內容并沒有使其產生交流欲望,在直播過程中他們成為了隱匿的“沉默者”。 筆者認為,上述現象一方面是由于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造成多數人對新聞信息停留在獲取階段,受眾對新聞信息的交流參與興趣不高;另一方面媒體對受眾的互動需求把握不足,媒體的互動方式以淺層次互動呈現。移動直播憑借其較強的社交屬性與傳統的電視直播相區別,視頻直播事實上是社交方式的一種,如何通過深層次互動來滿足受眾的社交需求才是提升用戶粘性和培養欄目忠誠度的關鍵。即便短時間內,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難以改變,但為受眾提供最佳的觀看體驗,注重受眾觀看過程中情感的表達,探尋其深層次的互動需求,用豐富的互動手段延長在線觀看時間,根據反饋對節目內容及時調整,以此調動受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比如美食教學類、運動健身類直播,可以通過適當的獎勵機制來激勵受眾觀看,增強受眾的節目參與感,從而提高互動的頻率。endprint
第三,通過社交媒體、APP反復發布直播節目預告或相關內容,使信息的傳播在一定時間內具有持續性,從而達到信息傳遞的累積效果。6月22日發布#屋頂上是馬路#【這很8d重慶!直播探訪爆紅“樓頂公路”樓下就是茶館】的直播,據統計共獲得5萬次播放、250余條評論。直播節目前兩日分別以短微博、頭條文章的形式對直播內容進行宣傳,兩條微博閱讀量分別達到52.9萬和14.2萬。在網絡形成熱議話題的前提下,該直播自然能吸引一大批受眾。移動新聞直播進行網絡議程設置的優點在于:一是發布便捷,投入成本低,不會占用過多媒體資源。二是針對網絡受眾的碎片化閱讀習慣,在特定時間內的反復傳播,記憶上重復刺激,可以確保所傳遞的信息具有較高達到率。三是利用人際傳播擴大傳播的范圍,并且通過大V轉發,發揮其意見領袖作用,充分發揮粉絲應。媒體所發布的直播預告可以是圖文預告,也可以是短視頻,受眾根據需求查看不同類型的信息形式,使得預告信息可以有效地傳遞給受眾。此外,一些新技術在直播報道中的運用也是吸睛亮點,例如無人機、VR技術等為受眾帶來沉浸式傳播體驗,移動新聞直播的內容與方式更為豐富,強化了直播效果。5月19日發布的直播【涼山最大“校車”:接送600名孩子上學 22年票價不漲】,運用了無人機對往返大涼山的綠皮火車行駛線路進行全景航拍,帶來多樣化的觀看體驗。從數據上看,此次直播共計3萬余次播放,其他運用了無人機航拍的直播節目播放量為1萬到2萬次不等。未來在適當的題材上可運用新技術、新手段使直播內容更具有觀賞性。
注釋:
[1]李淼,郝天韻.網絡直播火了,電視人該做些什么,http://www.chinaxwcb.com/2016-11/16/content_
348097.
[2]何強,閆帥南.關于移動視頻直播新聞的幾點思考[J].中國記者,2016(08).
[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D1ADqGzVIIKs8uL18N5_F4O5DWnn2r7GWf1jIAUgGVvu6TBQ
tYnHf44XB-NlR-1rJHy46Fg-XYFebCs_UiqtZYgf_zV
2o0EG595qiThHbR1oF6PNXzkT8cVS7JTvyEinknV2C
H8naUru2QNpYRGxq.
[4]呂克.移動直播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J].新聞與寫作,2017(01).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