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宇
【摘 要】“逆轉”這一詞匯大多出現在影視作品中。山窮水盡時出現大逆轉的情節的確能給觀眾們帶來感官上的刺激與心理上的沖擊。然而當這種逆轉出現在新聞報道中時,卻是對新聞真實性的一大挑戰。
【關鍵詞】逆轉 新聞基本原則 客觀 公正
“逆轉”泛指相反方向的轉化,向來是影視作品中抓住觀眾感官,讓情節吸引人的常用技巧。然而在新聞中,逆轉卻不一定是什么好事。記者覺得這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2015年10月份的“中國老人在日本碰瓷”事件。
事情起于一名網友于2015年10月4日在網上發布一則消息。消息稱:2015年8月,日本京都祗園一位中國老人被一個日本司機撞了后,雖然醫院檢查認定身體無礙,但是老人及其家屬仍然糾纏并恐嚇日本司機,并最終要到了10萬日元的錢財。日本京都的一個類似居委會的機構發了“通告”,提醒大家當心這種碰瓷的行為,遇到了一定要報警。
該信息發布到網上之后,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信息發布第二天上午10點30分,某知名電視臺的記者也發布了“獨家報道”,標題為《日本京都的“碰瓷”事件是真實的》。報道中,這位知名電視臺駐日本的首席記者表示,她采訪了當地的協議會以及警方等部門,得知協議會確實發布過這個通告,通告的撰寫者是一位日本七旬的“老爺爺”,這位“老爺爺”表示這是事實。
正是這位知名電視臺記者的微博掀起了新的轉發高潮,相當多的微博大V紛紛轉發,大罵“碰瓷老人”丟臉丟到國外,并諷刺一部分國人素質低下。該知名電視臺于10月5日晚也播出了這位駐日記者關于此事的報道,該記者也在節目播出后連續發布獨家采訪記錄與錄音,力證自己采訪的真實性。這條消息也引發了不少網友的評論與質疑。
而這一聚焦國人素質的新聞的逆轉卻出現在10月5日的深夜。那位“碰瓷”的中國老人所參加的旅行團導游站了出來,發帖表示日本的居委會是在造謠抹黑中國人。隨后有媒體與導游取得聯系,進而采訪到被撞傷老人的家屬,還原事件現場情況:2015年8月21日,老人和家人隨旅游團在日本街邊拍照時被一位日本女司機開車撞到腳部。雖然言語不通,但是在周圍幾位臺灣同胞幫助下,老人被日本警方送到醫院,警方做了筆錄之后詢問是否追究肇事司機責任,老人表示肇事司機態度很好,不追究肇事司機的責任。隨后警方離開醫院,由老人一方與司機自行協商解決。初步診斷結果為韌帶撕裂,嚴重腫脹,只能坐輪椅打石膏,接下來的旅游無法進行。當時,日本司機本打算走保險公司賠償,但由于申請保險的過程繁瑣和耗時,被撞傷老人一家在日本行程有限,雙方共同商議私了,再由日本司機自己解決保險的問題。此外,由于并不了解該要多少錢合適,就干脆參考了團費7400元人民幣的價格,最后和司機商定了10萬日元(約5000多元人民幣)的醫療與損失費。
回國后受傷老人進一步檢查確診為骨裂,并請了護工進行護理,醫療費用遠超10萬日元。被撞傷老人回國后還一直通過在日導游與這名日本女司機進行聯系。聯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同保險公司溝通,看看能否獲得一些后續賠償。而這位日本的導游告訴被撞傷老人家屬,那位肇事的日本女司機對于中國互聯網爆出的所謂她被“碰瓷訛詐”的事也是一無所知,并表示自己沒有說過自己被碰瓷被訛的事情,是協議會的人在道聽途說后,對事件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跑去問了警察,然后就寫出了這樣一個不符合事實的內容,也沒找她求證過。她將會去協議會說明情況,要求更正。
10月6日下午,該知名電視臺駐日首席記者在采訪完日本女司機與受傷老人家屬之后,在微博中說明了事情的經過,表示自己有“疏漏”。至此,一個大逆轉的新聞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
由整件事情的發展可以看出,記者在這件事情中可以說是推波助瀾的核心人物。然而采訪中的一系列硬傷卻讓這條新聞背離了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
第一,追求真實
新聞的生命之源就是真實。新聞所報道的內容,記者有義務盡所有努力來讓公眾收看到的消息都是絕對準確可靠的。在“中國老人在日本碰瓷”事件中,記者在采寫這條新聞時所依據的消息來源應該說并無問題。最早發布消息的微博文章上確實有提醒日本居民謹防碰瓷的告示的現場照片。記者身處現場,自然有便利條件依據這條線索進行調查。在對當地居委會、警方和撰寫通告的日本七旬“老爺爺”進行采訪后,就發布了標題為《日本京都的“碰瓷”事件是真實的》獨家報道。但是既然記者將這篇報道定位于批評報道,這篇文章的出爐首先就違背了“三見面”原則。既然要還原事件的全過程,三見面都要見誰?必然要見當事雙方以及對該事件有裁判權的日本警方。而日本的協議會以及撰寫公告的“老爺爺”連旁觀者都算不上。他們也只是從警方以及現場人員那里知曉了一些事情的梗概。在沒有見到當事雙方的情況下就將事件定性為真實的“碰瓷事件”,在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方面顯然有硬傷。
第二,保持公正
一個記者采寫新聞,首先要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介入采訪。公正既是對社會負責,也是對新聞報道所涉及的人負責,更是對記者自己負責。公正地敘述事件經過以及后續處理結果,利用自身媒體平等地為雙方闡明觀點,提出主張提供平臺。平衡地給事件雙方提供在媒體上發表意見、敘述事件的機會。直接引述雙方話語要多一些,記者的陳述少一些,及時指出之前事件報道中的問題,修正訛傳帶來的影響。
記者從一開始就以“中國老人日本碰瓷”的角度展開調查,先入為主地就有了“碰瓷”的概念。緊抓住日本協議會機構發布公告這一條線索展開調查。這個公告有則“碰瓷事件”是真的,這個公告沒有則“碰瓷事件”是假的。這就使新聞調查局限在一個真與假的問題上。進而用這個公告的有與無來認定“碰瓷”事件的真與假。在事件的調查上將日本協議會與撰寫公告的“老爺爺”以及當地警方作為當事方,進行了采訪并且轉發了觀點,卻沒有找事件的當事雙方了解實情,沒有事件雙方當事人的第一手采訪資料,更沒有給事件雙方發表意見的機會,顯然有失公正。
第三,堅守客觀endprint
事實就是事實,不能用記者的觀點來代替事實。新聞報道中不應該摻雜任何觀點和偏見,甚至可以說,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是一個冷漠而又敏銳的旁觀者。碰瓷也好,誣陷也罷,首先記者要先否定這一切標簽,以事件為原點,去探查事件真相。在這類沖突雙方的采訪中,個人的感情與偏見是嚴重影響客觀調查的因素。出發點就有偏差,勢必會影響后續采訪。當采訪的主要目的是確定“碰瓷”事件真實性時,采訪過程反而顯得簡單粗暴了一些。結論更是草率出爐。
要保持客觀,首先就要盡量多地收集事件當事人與當時在場的旁觀者的原話,用當事雙方的話語來還原現場,并進行不加修飾、原汁原味的組接,立體地展現現場情景。同時用事發現場圍觀群眾的敘述與回憶來架設更多的視角,從而讓觀眾能更加立體地圍觀這一事件現場。現場圍觀者的評論與見解也是還原現場的關鍵。周圍群眾是最直接的第三方觀眾,可以看到當事雙方都看不到的角度與環境,把事件現場的觀察范圍立體放大,讓觀眾既能從當事雙方的眼睛看事件,又能站在當事雙方身后以及周圍看事件。而事件的裁判單位也就是警方是最終下定論的部門,將對這一事件做出裁判。有了這些客觀的要素來全方位地組建新聞現場,記者不用任何個人議論和見解就能做出最完美的新聞報道。
第四,用事實說話
記者要靠事實來還原現場,引導觀眾通過報道領悟出與記者相同的見解和看法。可以說“碰瓷”事件中,記者的采訪初衷是想借助這一事件來提醒國人注意自身素質,莫要在國外給中國人丟臉。然而這一初衷也讓記者的采訪角度收縮到了急于認證“碰瓷”事件的真偽,而忽視了對其他事實的確認。
在對事件的采訪中,記者應該說有很多信息來源。有網友打電話去那家京都地區的協議會詢問,協議會否認曾發布過這類通告。這位記者采訪當地警方時,警方透露當地曾經出現過“碰瓷勒索事件”,但因為情節不嚴重不會對媒體公開。并且警方沒有明確表明當地曾出現過的碰瓷事件與中國老人的“碰瓷”事件有關聯。而該名記者認為最確鑿的證據則是通告的撰寫者,當地一位七旬的“老爺爺”表示:這是事實。忽略了應該注意的,卻采納了并不確切的一面之詞作為證據,顯然違背了用事實說話的原則。
新聞引用的事實可以說公報是最有說服力的。然而公報的出處卻是一個公報權威與否的關鍵,一個公報是權威機構發布的還是一位“老爺爺”撰寫的,其權威性與真實性可是有著天壤之別。而眾所周知的消息,被多方證實的消息,沒有爭議的事實以及記者的現場目擊則可以直接作為新聞的事實來源。從這方面看,“碰瓷”事件顯然缺少關鍵事實來支撐。
遵守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是做好新聞報道的核心,更是記者最應該遵守的職業準則。追求真實,保持公正,堅守客觀,用事實說話,是一個記者完成一篇新聞報道的基本步驟。這其中既要求記者有公正客觀之心,還要有執著追求真實的毅力與探求事實真相的較真。努力做出不帶個人感情并將事實和觀點分開的新聞報道,才能體現出新聞的價值和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