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
日本企業要想實現突破,必須在領導力、創新力和客觀視角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失去的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日本企業能否再創輝煌?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院院長淺羽茂教授在領教工坊主辦的第六屆中國企業家私人董事會上進行主題分享時認為,日本企業依然有再創輝煌的優勢和能力基礎,但是要想實現突破,必須在領導力、創新力和客觀視角等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在競爭中引入更多新創意,帶來更多新增值。
Q: 近年來日本企業的增長和日本經濟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A: 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日本經濟和企業都在低增長中徘徊。最近幾年日本經濟的增幅也非常小,日本企業的市場資本總量也只有微弱的增長。
最近幾年日本企業的增長主要是得力于安倍經濟學,即主要是由政府主導推動經濟發展的計劃。近些年來,日本企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日元的走軟和進口成本的下降。所以日本近些年來的經濟發展,并不是企業自身在戰略上有所發展,而是得益于從政府方面得到了經濟發展的推動。
這個圖表是說明過去日本經濟得益于這樣一個增長與連續性的良性循環過程。這樣一個良性循環過程主要得益于企業和不同的經濟主體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經連會,經連會是組織和供應商之間形成的非正式聯合經營的模式。除此之外還有雇員的終身雇傭,以及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交叉持股。這樣一個良性循環模式推動企業的發展,相關利益主體也在當中獲得自身的發展。這種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使得他們之間的關系穩健,彼此都能夠得到成長。
這個模式直到1990年之前都運行良好,而從1990年開始,這個模式就不再有效了,因為經濟低迷,企業也得不到發展。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就或多或少被終止了,而企業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不穩固。為了再次崛起,日本需要改革現有的整個系統,來適應低速的經濟增長。一些體制層面上的創新和改變已經開始發生,其中包括在增長戰略方面,國家主導創新機制的變革;在與供應商的關系上外部采購越來越多;人力資源領域的用工模式也開始發生變化;公司治理結構也開始了改革。
Q: 如何看待日本企業的競爭優勢?
A: 企業的業務架構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一體化與模塊化。模塊化的典型例子是電腦系統,在電腦系統生產過程當中,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生產過程,都是模塊化的,一一對應的。在這樣一個模式當中,生產商可以很好地推進他們的生產,只要不同模塊之間的相互關系能夠很好地被維護。在模塊化下面,企業可以從全世界采購不同的模塊,然后組裝生產,生產出優秀的產品,這正是中國企業擅長的地方。
另外一種業務架構是一體化,代表產業就是汽車業,其中不同的模塊之間有著非常多的交互關系網絡。在這樣一種業務架構下面,不同的結構組件和模塊,在生產商之間需要更加深入的溝通和聯系。這樣一種合作模式,只有通過高度溝通和密切合作才能達成,在日本這種方式是通過經連體的組織得以實現的。
日本的產業非常善于一體化的生產模式。比如說乘用車產業,直到現在日本在汽車產業上還具有相當的優勢。過去日本的汽車產業有很好的發展,但近些年來有很多學者對日本汽車產業,尤其是生產制造商的未來提出很多擔憂。目前的乘用車引擎主要還是柴油驅動的引擎,其生產方式也是一體化的生產架構。在未來,汽車引擎主要是由新能源、電池驅動的話,會導致整個業務架構由一體化向模塊化轉變。日本國內有很多的辯論是關于從一體化到模塊化的轉變,這個轉變是不是能夠成功的實現,有很多不同的觀點。
Q: 激烈競爭中的日本企業如何尋求新突破?
A: 日本消費品中有很多因為高度細分、高度發展的產品,比如各種口味的飲料以及功能繁多的電飯煲。但實際上,這并沒有帶來更多有意義的產品增值,這類超乎想象的激烈競爭,導致毫無意義的產品研發。
有一家2003年成立的日本家電公司巴慕達,這家致力于新型產品研發的企業,他們已經有11個產品獲得最佳設計獎。這家公司更為看重的是如何能夠帶來產品的增值,其設計理念是產品簡潔易用。現在很多家電生產廠商紛紛效仿巴慕達。
巴慕達公司的創始人和CEO寺尾玄曾經說過,巴慕達賣的不是產品,而是給客戶提供體驗、感受和愉悅。在創建巴慕達之前,寺尾玄本人并沒有家電行業的從業經驗,他在高中輟學之后,當了一名搖滾樂手。正是因為這種局外人和門外漢的特殊優勢,使得他能夠挑戰行業里面那些老舊、刻板的觀念。
日本在過去的激烈競爭當中,主要是通過雷同行為競爭滿足高度發達、高度成熟的市場。這種雷同行為的競爭可能帶來的是毫無意義的產品研發,但是如果其中有企業能夠帶來新的創意,提供新的增值,這樣的競爭就會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因此,對于日本來說,如果想要再創輝煌,就要在競爭當中引入更多新的創意,帶來更多新的增值,這是日本能夠在未來再創輝煌的兩個必要條件。
Q: 人們常說現在全球商業社會進入了新階段,不知您怎么看待?在您看來,商學院教育會在推動日本企業再創輝煌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A: 從全球來看,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活動的區域得以擴展。而AI等新技術的應用使得企業發展更迭越來越快。無論中國還是日本,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使得企業更為依賴新技術。而這同時會是商業機會,也是企業發生變革的原因之一。
日本在基于新技術產生的新商業以及商業模式上的確是落后了,特別是在ICT領域。類似Uber這類共享經濟的思維在日本企業中很難看到。
不過,在化學、醫療等科學研究領域,特別是一些獲得諾貝爾獎的領域來看,日本依然處于技術前沿。如何將高精尖技術應用到企業當中,這是日本企業的機會。實際上,由于終生雇傭制,日本企業更樂于自己培養員工,而商學院在2000年之后才在日本得到重視。對于日本企業在商業模式上的落后,商學院希望能夠培養出一批擁有新思維的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