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女不嫁二夫。”在土地流轉時也是這樣,同一塊地同一時期也只能流轉給一個人。可近日,湖北省一位種糧大戶李浩(化名)向記者反應,他早年從村民手中流轉的一塊地,如今卻被村民再次流轉出去,導致他無地可種。
李浩說,2013年時,他從當地村民手中流轉了200多畝土地,流轉期限為5年,現在依然在流轉期限內,可村民卻把地再次流轉給了另一個人。一地兩租,太不誠信了。
據介紹,該村民“一地兩租”的原因是另一個人給的租金較高。“我給500元,現在的這個人給700元,據說還會漲到800元。”李浩說,早在2015年,就有部分村民毀約,但他當時經過努力,挽回了這些村民的想法,如今再次毀約,讓他難以接受。
記者根據李浩提供的電話,聯系了一位毀約的村民。這位村民表示,李浩自己違約在先。“他不按時支付我們租金,我們村民只好重新把地租給別人了。”這位村民稱,“一地兩租并不違法,誰的租金高,肯定會租給誰。”
李浩反駁稱,自己雖然曾延期支付過租金,但租金分文不少。同時,這些地如今被人占用,導致他無地可種,造成的經濟損失很大。
那么,這一糾紛究竟如何化解呢?律師解釋,依據《合同法》有關規定,合同一方違約,另一方應該依法終止合同履行,而不能自行終止合同。
據介紹,當事人一方有違約行為并不必然導致另一方享有解除權,只有在一方違約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即根本違約時,另一方才享有解除權。“李浩是曾延期支付租金,而不是拒不支付,所以合同標的依然可以實現。”
因此,律師表示,在原有的流轉合同沒有被依法終止之前,當地村民做法欠妥,他們無權擅自終止合同,也無權將土地再次流轉給別人。李浩目前可以收集原始合同,向鄉鎮政府申訴,也可以委托當地村委會介入調解,在無果的情況下可以訴諸法院。
針對此糾紛中村民的做法,律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村民在流轉土地之前首先應該做好預案,在簽訂流轉合同時就應該明確違約責任,而不是等違約出現后再慌忙維權。其次,應該依法維權,‘一地兩租反而使自己陷入被動。”
律師建議,各地在推行土地流轉時,政府和村委會應當做好監管工作,綜合評定流轉大戶的真實實力,必要時可以要求流轉大戶交納流轉保證金,以避免農民利益蒙受損失。
(湖北 李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