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華
摘 要:王右木,作為四川地區最早的共產主義運動先驅,在長達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特有的精神特質。本文在介紹王右木生平事跡的基礎上,分析了其精神特質形成的時代歷史背景和內涵,最后闡述了王右木精神特質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王右木;精神特質;當代價值
一、王右木生平事跡
王右木(1887-1924),原名王丕昌,四川江油市武都鎮人,四川地區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者和四川黨團組織最早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1909年考入四川師范學堂優級師范科,1913年畢業,考入日本東京明治大學經濟系公派留學,以圖實業救國。留日期間,在李大釗和進步學者河上肇等影響下,王右木逐漸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1918年秋,王右木獲得日本明治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后回國。1919年9月,應聘到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在此期間,以學校為基地,傳播馬克思主義。1922年2月7日,創辦了四川地區第一家主要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報刊《人聲》,任社長、主筆。1923年夏,秘密組建了中國共產黨成都支部,直屬中央領導,由他暫任書記。1924年,同秦正樹創辦了《甲子日刊》,任總編輯。1924年夏,赴廣州參加黨的會議,返川途中,被貴州軍閥殺害,時年37歲。
二、王右木精神特質的生成條件和內涵
(一)王右木精神特質的生成條件
王右木特有的精神特質的生成,離不開特定的時代歷史背景,具體說來,包含兩個方面。
1.救亡圖存的時代潮流激發了王右木救國救民的理想
近代中國在西方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同時,急劇衰落。1840年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到一個備受列強欺凌的屈辱時代。為了民族的獨立和復興,眾多志士仁人走上了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王右木就是其中一位。他雖生于中國西部江油武都的一個小鎮,但通過外出求學,逐漸認識到了中國內憂外患的危險境地,激發了他尋求民族獨立、救民于水火的崇高理想。
2.“西學東漸”的近代文化為王右木提供了尋找真理的土壤
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的同時,“西學東漸”的近代文化開始傳入國內。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邁出國門,到西方和日本汲取近代知識和近代思想。繼西方現代政治思想影響下的“憲政改革”、辛亥革命失敗后,中國知識分子一度陷入迷茫。而鄰國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快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迅速躋身于強國之列。國內興起了一股學習日本的潮流,王右木爭取到了到日本公派留學的機會。正是在日本,他結識了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在李大釗的影響下,開始攻讀馬克思主義學說,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成為了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和職業革命家。
(二)王右木精神特質的內涵
王右木作為四川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鑄就了獨特的精神特質。王右木獨特的精神氣質是馬克思主義革命人生觀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其內涵十分豐富,概括起來,其內涵包括以下4個方面。
1.破舊迎新,敢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王右木出生在川北的武都小鎮,信息封閉,經濟落后,大多數小鎮居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走出去的人很少。王右木敢于沖破封閉的生活環境,探索山外的世界。他刻苦攻讀,到了省會成都,進了高等學堂,接觸到了近代文化和近代思想,開始走上救國救民之路。為了探索革命道路,他赴日留學,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革命真理。在當時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非常封閉的鄉野環境中,走出武都小鎮,實屬不易,執著地尋求革命真理更是體現了他敢于打破封閉狀態,追求新知的探索精神。
2.敢為人先、攻堅克難的開拓精神
王右木從日本返川后,“川人幾乎無人聽聞過馬克思主義這樣一種政治學說”。王右木在川內這塊馬克思主義的空白地帶,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籌建四川地區的共產黨黨團組織作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方面,他通過課堂,創辦《新四川旬刊》《甲子日刊》,成立“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宣講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尤其是創辦了四川地區第一家主要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報刊《人聲》,任社長、主筆;在創建黨團方面,在成都首次組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都地方團執行委員會”、成都勞工聯合會,并在此基礎上,秘密組建了四川地區第一個黨的組織——中國共產黨成都支部。王右木作為四川地區宣傳馬克思主義、籌建馬克思主義黨團組織的先驅,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鮮明地體現了王右木敢為人先,攻堅克難的開拓精神。
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
王右木出生于一個雖然開始沒落但還算富足的舊式家庭,自己沒有經受過生活的苦難,國家和人民的苦難卻讓他感同深受。他以“天下”、民族為己任,毅然決然地與自己的家庭決裂,與自己所處的階級決裂,走上了革命道路。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另一則史料也能體現他的這種責任和擔當。據史志載,1918年,從日本明治大學畢業回到江油的王右木,聽聞表姐被江(油)平(武)梓(潼)三縣交界的藏王寨山上的土匪搶去做壓寨夫人后,決定到藏王寨救人。他不聽家人勸阻,執意救人,他以自己過人的膽識和機智救出了表姐。“當年占據藏王寨的土匪都是些亡命之徒,方圓幾十里,山高路險,常有野獸出沒,連官府都奈何他們不得。”在這樣兇險的地方,王右木沒有絲毫猶豫,果斷深入匪窩,營救表姐。
4.追求真理、無所畏懼的革命獻身精神
王右木為了找到拯救中國的“良方”,他放棄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拒絕了競選省參議院議員,走當官發財、光宗耀祖的傳統晉升之路,轉而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在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他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尤其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勝利,更加堅定了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并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隨后,他作為一名職業革命家,冒著隨時犧牲的危險,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殫精竭慮,直到1920年被貴州軍閥田頌堯殺害。這體現了一名共產主義者追求革命真理、不惜拋頭顱灑血,“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凜然正氣和獻身精神。endprint
三、王右木精神的當代價值
王右木生活的時代雖已過去了80余年,但他獨特的精神特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王右木式的探索精神
王右木從偏僻鄉野,一路求學到成都、繼而到達日本,孜孜不倦地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這種執著的探索精神是全面深化改革所必須具備的品質。
習近平在談到深化改革時強調:“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探索改革開放的道路,走出了一條嶄新的富強之路。時至今日,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下一步怎么走,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只能繼續“摸著石頭過河”。“摸著石頭過河”,實質體現的就是一種探索精神。探索不是紙上談兵,不是指點江山,而是要去吃螃蟹、涉險灘、破藩籬,探盲區、辨誤區、闖難區。
(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王右木式的開拓精神
王右木面對缺乏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的四川,創建報刊、組織讀書會,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立系列黨團組織。這些都是開創性的工作。可以說,是他系統地將馬克思主義介紹到了四川,給四川帶來了馬克思主義。這種開拓精神,放在今天,仍需發揚光大。
改革要涉險灘,敢冒風險,銳意開拓,勇于進取,不可“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變革不屑旁觀者,時代需要開拓者。新時代有一個特征,那便是鼎新革故,除舊啟新。不斷開拓進取,開路才有出路,改革才會改變。僅局限于守小攤子,滿足于“小作坊”的一點經營,津津樂道“自留地”的一點收成,是無法實現“中國夢”的。新征途需要開拓,不能也不允許躲進小樓當“旁觀者”,藏身凈土做“保險官”。
(三)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王右木式的擔當精神
尚在青少年時期,王右木就已思考和尋求救國救民之路,并且與自己的出身、階級決裂,放棄自己的政治前途,走上一條隨時可能犧牲的革命之路。這種勇氣和擔當,在今日仍是不可缺少的。
時至今日,我們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參與者,誰也不應拖后腿,或者投機取巧,或者當旁觀者。領導干部更應勵志奮發,銳意進取,走在前列,做在前頭。全面深化改革現在已經到了深水區、關鍵期。越是在改革的歷史關頭,越是在艱巨任務面前,越是要有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義無反顧地擔起改革重任。責不分大小,任無論輕重,人人都要學習王右木的擔當精神,各盡所能,勤于擔當,嚴于擔當,善于擔當,精于擔當,不負人民重托,不辱歷史使命,全面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任務。
(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王右木式的奉獻精神
王右木年僅37歲,就英年就義。他不僅放棄了個人名利、前途,為了革命理想,不辭艱辛,更是為了革命真理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種獻身精神,至今仍激勵著我們為了實現“中國夢”而艱苦奮斗。
和平年代,“獻身”的可能性已經不大,更需要的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方面,實現全面深化改革既定目標任務,需要我們傳承無私奉獻的精神,要下力氣,不動搖,不懈怠,比奉獻,一錘一錘實打實,這樣才能啃下硬骨頭,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最終實現改革目標。另一方面,大力弘揚奉獻精神,有利于緩和解決改革中遇到的矛盾,保證改革健康順利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質是利益關系調整,會傷及部分階層或群體的利益。政府要引導人們特別是那些個人利益暫時受到不利影響的群體,正確對待小團體和個人得失,以“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情懷支持改革,顯得尤為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