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勤
摘 要 據調查很多在初中物理學的好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學習之后成績直線下降,甚至對高中物理失去興趣。產生這樣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初高中物理教學存在著不可跨越的差異性,造成學生在學習上產生困惑。只有處理好初高中在物理方面的銜接,學生才會有信心面對物理,走向未來科技。
關鍵詞 初高中 教學 差異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物理學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學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物理卻成了學生們最畏懼的一門學科,尤其是高中物理。當很多學生以優異的成績進入高中后,卻發現物理聽不懂,作業不會做,同初中的學習完全不同。同時,對于高中的物理教師來講,新生在物理知識以及物理素養上的欠缺讓教師們怨聲載道。就在這種雙向矛盾中,大部分學生對物理失去了興趣,物理成為了高中最難攻的一門學科。怎樣才能解開這種惡性循環?筆者結合自身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教學經驗,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1初高中物理教學產生屏障的原因
1.1現行的評價制度是產生銜接的主要原因
雖然教育改革的呼聲漸行漸遠,但是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依然是以成績評定每一位學生。甚至在評定學校的等級時也主要看該校的升學率,導致初高中教學的矛頭指向中考和高考。教師們也為了達到所謂的“教學目標”無視學生的差異性,進行滿堂灌,節節練,用分數衡量學生,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厭學情緒。
1.2初高中物理教學的差異性
初中物理知識是高中物理知識的基礎,初中物理為高中物理起到了引導和鋪墊的作用。但是盡管這樣,他們的差異性還是很大。
首先,初中知識大部分是根據生活中一些淺顯易懂的實驗進行定性分析之后得到的結果,學生易懂易接納。而高中物理知識,不再是通過觀察直接得結論,而需要在實驗的基礎上,加以抽象得出物理模型、歸納模型所具有的共性,最后理論分析得結論。如果說初中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而高中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其次,初中知識主要是對單個物體進行分析研究,且研究的是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運動。而高中物理研究解決的往往是涉及多個狀態、多個過程,動態較為復雜的研究對象,且不一定處于平衡狀態,所以問題較為復雜,學生難以接受;最后,初中物理對學生只要求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而高中知識的得出往往要借助于幾何關系、方程組、假設分析法、導數、積分等,對數學運算能力和物理思維要求較高。
2鑒于以上問題有效銜接初高中物理教學的對策
2.1改變現有的教學評價體系
以成績衡量學生已經給中國的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對孩子的身心和心理成長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作為教師應該以育人為本,發現、發展每個孩子的優缺點,讓他們在自信和希望中成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淡化分數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法,以發展的眼光去對待學生,以個人的情感和魅力去感染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溫暖中獲得知識。
2.2開設科學課,突出探究
物理即生活,但物理相對生活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對初中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充分認識到事物的規律性,就很難建立起高中物理思維。
而很多的初中物理教師,在學生還沒有認識清楚現象的規律性時就急于講解概念,讓學生被動的接受概念,造成初中學習物理方法是死記硬套公式。但是如果學生對教師所介紹的物理現象和物理知識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而學生自己又無法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解釋這些現象時,便會有強烈的求知欲,這樣學生的學習就由被動變為主動,同時在接受物理概念時就會更加深刻。
從初中開設科學課正是為學生提供充分認識物理現象和事例的平臺。例如講光的折射和蠟燭的成像原理之前,就可以給學生一些道具,教師幫助學生設計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總結歸納現象所具有的一般性等。讓學生在感性認知中去探索事物所具有的共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漸漸培養學生探究的科學思維。所以從初中開設科學課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增強科學課的目的性,教師設置的科學課可根據具體的物理教學內容進行設置。從初中開始開設科學課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以備高中繁重的教學。
2.3對高一的學生教學突出特別培養
剛剛跨進高中的新生,無論是教材理解方面、思維活動方面、研究物理的方法方面、完成作業等方面都保留著初中的習慣。所以高一一年的教學對新生來說至關重要。筆者認為高一教學應該重點從以下幾點抓起:
2.3.1把已有的知識作為教學基礎,注意同化和順應
同化是把新學習的知識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達到認知結構的完善。順應是認知結構進行更新或重建,從而突破以前的認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新舊知識的整合,盡量做到以初中的舊知識引導高中的新知識,使學生在原有的認知上對高中知識進行同化和順應。
例如:在初中階段學生就已經知道了力和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有大小、方向以及作用點。而在高中我們說力是矢量(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教師可以以初中階段“力的三要素”的知識基礎,引出矢量的概念,易于學生對知識進行同化;對于矢量的理解可以應用同化的方法,但對于矢量的計算,學生并沒有原有的知識基礎,并不能同化這個新的知識,這時學生就要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對此可以采用兩小孩提一桶水和一個大人提一桶水的這樣一個等效的思想,讓學生探究這三個力的關系,通過作圖,引導學生發現三個力可以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通過自我探究建立起對矢量的計算。這就是順應的過程。
所以,高一的教師必須切實了解學生己經掌握了那些知識,在研究處理高中教材時應和初中教材中曾經研究過的有關問題,在文字表述、探究方法、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思維特點等方面進行比較,找出存在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差異,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使學生能順利地利用舊知識來同化新知識。endprint
2.3.2發揮多媒體以及實驗教學的優勢
物理教學中許多難點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感性知識,因而建立不起準確,清晰的物理圖象。如果能根據教學需要做些實驗, 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表象,提高感性認識,通過形象思維把未知和抽象的研究對象轉化為學生可感知的,可理解的相應的典型化形象,將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所以在高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以及物理實驗向學生展示每一節知識在生活中的相關現象,讓學生認知的同時,啟發學生思考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從而抽象總結出這些現象的一般規律。
在這里要重點注意在借助實驗和多媒體的過程中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同時,多媒體和物理實驗的介入也會逐漸萌發學生的物理興趣,學生只有萌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才能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
2.3.3在教學中注意滲透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教學
愛因斯坦說過:“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中國古人們也有言,“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也說到“最重要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他們都強調了方法的重要性,說明獲取知識的方法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但是初中的物理教學讓剛剛進入高一的學生們已經習慣教師的傳授,他們對問題的了解都停留在表層現象上。而高中繁重的知識教學則需要學生自己具備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所以對高一學生進行大量的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教育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高中物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教學中注意滲透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教學,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兩點做起。
(1)認真做好習題課,促進學生分析能力和數學計算能力的提高。高中解決的問題已經不同于初中的物理問題,高中解決的問題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和分析能力,還要利用到數學當中的假設法等來列取相關的關系式,牽扯到的物理量多且繁瑣,最后還要利用數學方法來解答出相關未知量。這對初中的學生來說遠遠超過了他們所能解決的范圍,所以對于高中學生,尤其是剛進高一的學生,不會做題目的現象較為突出。認真做習題課,教會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和數學計算能力的提高是上好習題課的關鍵。
(2)利用好教材工具,加強教材閱讀訓練,提高自學能力。良好的自學能力是培養出來的。在高中每一塊知識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性進行闡述和講解。所以充分利用好教材,教會學生學會閱讀,教會學生注意去尋找每個知識和定律的成立條件以及它所具有的特點要素,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對知識先了解后記憶的目的,及時糾正初中死記硬背的現象,學會讀書,進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綜上所述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高中物理時不再困惑。總之,一個好的物理教師應該熟練駕馭教材,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創新能力、獨立探索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 薛國鳳,王亞暉.當代西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研究,2003.
[2] 閻金鐸,田世昆.中學物理教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諸艷芝.淺談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DB/0L].http://ynpx.cersp.com/article/brase/17834.Jspx.
[4] 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 朱岳英.淺談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DB/OL].http://www.doc88.com/p-787472135037.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