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培養青少年大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基礎課程,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學思結合,堅持知行統一,注重實踐。但是現如今社會中,該課程的發展遭遇了困境,繼續改革必須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改革。一方面要使學生學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的法律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把道德與法律的認知轉化為實踐。
關鍵詞:弊端;改革;思想道德;法律;課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課程之一,2006年起在全國普通高校新生中開設,一直積極引導廣大青少年在正確的行為道路上發展。“基礎”課以使廣大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開拓人生新起點為切入,以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在大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也面臨許多的困境,改革也就愈發重要。
1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困境
(一)對該課程的重視普遍不足
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育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教育雖然得到了普遍認可,但是經研究表明,全國各大學校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重視程度偏低,認為該課程只是理論教學科的補充調劑,不論是學校師生還是校領導都有明顯的忽視現象,這導致在教學,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嚴重的疏忽,廣大青年學生對這門課的理解程度偏低,不愿意花費時間認真學習。再加上現如今大學生課程繁重,壓力較大,節奏緊湊,相較于能夠帶給自己一定專業技能和就業成績的專業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明顯不能引起大學生的重視。
(二)教學內容缺乏深度
大學生已經作為新一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已經學習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有一定程度上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判斷,能夠清楚認識到大部分的社會事實和發展規律,對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見地,也能夠發揮自己的社會價值。可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中,仍然在教授簡單基礎,趨于形式的教學內容,完全不能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
(三)形式教學,缺乏正確實踐
目前在各大高校中仍然沒有合適的關于此項課程的活動,雖然在一些活動的主題上極力渲染積極向上的高昂主題,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和現實意義,但是實際上也只是在走流程,并沒有實際含義。許多高校仍然不能轉變教學觀念,用落后的方式和簡單的形式會議,草草收場,對于大學生而言不過是在浪費時間,可能還會出現對此門課程的抵觸心理,認為此門課程內容單一,形式繁瑣,并無用處。
(四)師資力量水平不均
由于各大高校對于此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在對師資力量的選擇上有了很大的水分,導致師資力量不夠均勻,整體水平不足,更多的是東拼西湊,并無多少閱歷的年輕老師用這門課來練手實驗,也并沒有完整的教育機制和統一標準,導致教學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機性,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也并沒有合理的目標。
2 改革的意義
(一)培養青少年正確的行為觀念
青少年在成長中由于社會經驗的不足,對事物的認知還有很多的片面,一味地課本教學理論傳授難以真正用到日常生活中,不能合理正確的使用馬克思主義和合理合法的方式處理。實踐是理論的目標和歸宿,青少年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主要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有正確的解決辦法。哲學是科學中的科學。只有明確學習這門課的重要意義,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習該課,有助于當代大學生認識立志、樹德和做人的道理,選擇正確的成材之路。
(二)維和社會和平安定
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是大部分人對我國法律的認識程度遠遠不足。大學生由于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和科技知識,又是初入社會,在對法律的認知不明確的時候,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很容易依靠自己的知識能力做出危害社會治安的事情。因此對青少年的行為觀念和法律觀念有深刻的教育勢在必行。這不僅是保全青少年安全的必要,也是維護社會治安,保證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
3 改革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目標要求
一份合理的目標就是一個正確的指導方向,能夠帶領改革者更好的達成改革目的。各大高校都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目標要求和統領綱要,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充分發揮自己的使命,成為教育廣大青年大學生的必要課程,為國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健康人才奠定基礎。
(二)加強對該課程的重視
為了加強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就需要各大高校的領導人員能夠在該課程的發展上提供必要的管理,需要不斷的開展多種富有內涵和有實際意義的活動。對于學生而言,學習這門課程必須能夠帶給自己現實的作用和好處,才能使大學生愿意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中重視并付出努力的去學習理解這門課。
(三)增加課程深度內涵
課本編寫者和教育人員需要深刻了解時代變化和歷史需求,以及廣大青年學生的自身素質和能力水平,首先在教材上具有一定的內涵和水平,使青年學生能夠有學習的意愿和價值,而不是形式上能應付就行。同時,學校在選擇教育人員的時候也要慎重,在對人員的選擇時要有一定的標準和衡量,教學人員必須有足夠的教學能力和知識基礎,同時自身的價值觀念和法律觀念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水準,才能在日常教學中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使學生收獲到教學以外的顯示知識和能力。
(四)提高學習興趣
一味地課本教學和形式活動只會顯得枯燥乏味,使青年學生枯燥乏味。在如今娛樂活動多樣的形勢下,青年學生有了更多的活動選擇和娛樂,也就有了更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原始的活動方式已經不能勾起青少年的興趣,各大高校必須能夠深入研究新的活動形式,對廣大青年的愛好進行詳細分析,或者直接向青年學生尋求活動建議,使廣大青年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該課程的改革必須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進行改革,大體應圍繞三個方面的問題展開:第一,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第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第三,堅持為人民服務,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六)融入社會,以社會為依據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為了應到大學生能正確和邁入社會,適應社會,能夠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自己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做出正確的選擇,因此必要的社會實踐不可缺少。社會實踐,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假期實習,對于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它是以社會為背景,以和學生日常有關的現實問題為內容,以假期和課余為主要時間,讓學生參與一些社會生活活動,從而使他們能夠提前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法律知識水平,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如:組織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到農村參加三下鄉活動 、進行市場調研,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現場教學。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分析難題和解決難題的能力以及銳意進取的精神,同時幫助學生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行為觀念,深化自己道德法律認知行為。
參考文獻
[1]池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改革創新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2]申林;大力推進“三型校園”建設 全面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D];黑龍江日報;2009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