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安排,思想品德課的教材于2016年秋季改名為《道德與法治》。新版教材充分體現了國家意識,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我通過對實習期間教學過程(以“做更好的自己”為例)的總結與反思,提出了幾點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思考。
1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認識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這之后應該怎樣做更好的自己?
學生用2分鐘搶答: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的哪些方面?用3分鐘思考,一起總結。
學生課堂表現:有的學生說:“我們要接受自己的外貌!” 有的學生說:“我們要接受自己性格!” 有的說:“我們要接受自己的家庭!” ……
設計意圖:通過搶答環節,激發學生的課堂表現欲,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在一起總結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師提問:根據教材P33的“探究與分享”,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別人的意見?這與欣賞自己有關系嗎?教師與學生用2分鐘時間經過討論,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多主動思考、主動合作探究。
讓學生用3分鐘的時間思考,還需要如何做,才能有助于我們做更好的自己?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進行思考,產生“自我代入感”,鍛煉他們主動思考、總結的能力。
學生課堂表現:有的說:“做更好的自己,具體有哪些方法呢?” 有的同學說:“我們應該怎樣利用自己的優點呢?” 有的說:“我們應該怎樣改正自己的缺點和短處呢?” ……
2 反思
通過搶答環節,明顯體現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上大部分同學都積極融入課堂,說明這種設計是比較成功的。這也印證了雷夫的觀點,“教師不可能拯救每個學生,只能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自己拯救自己。” 但課程后半部分所體現的問題是,直接問學生問題,學生明顯沒有思考的意圖,雖然有幾個同學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但整體的課堂氣氛并不高漲。說明教學設計有些過于簡單,導致與教學過程之間產生“斷裂”。很明顯的就是幾乎將所有的情境都直接“拋給”了學生。在備課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解讀好課標及教材的內容,也沒有找準邏輯的起點和重點,難易程度把握得不夠準確。因此,并沒有真正起到啟發和引導學生的作用。
3 改進
情景導入:一位老師給學生的評語這樣寫道:有你在的地方總是充滿歡笑,同學們喜歡你的熱情,老師喜歡你的探究精神。如果在學習中,你能再細心、耐心一點,做事效率再提高一點就更好了。假期多練練字,期待一個更優秀的你。思考:如果老師給你這樣的評價,你能接受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熟悉的事例導入新課,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如身臨其境,直面生活,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順利開展教學做好鋪墊。
體現的進步:此環節的設置本著“貼近學生生活”的原則,一些學生會聯想起自己可能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因此能夠迅速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活動:分組討論
教師:請大家自主閱讀教材34—35頁的內容,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第一組:我完全接納了自己,還怎么進步呢?第二組:俗語說:從小看大,三歲看老,我還能改變嗎?第三組:我不斷努力,可總是達不到心目中理想自我的要求。我該怎么辦呢?學生分組討論,選代表發言。
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合作討論,明理見性,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體現的進步:這個環節運用的是教材的情境,比較典型,具有代表性。
板書設計:接納自己(心態上);揚長避短(行動上);改正缺點(方法);激發潛能(途徑)
4 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有時候授課者的問題設置得不是很恰當,問題可能在于:授課者沒能真正領會新課程標準含義的精髓,也沒有吃透教材,問題的設置只停留在表面。如果問題情境設置好了,就能自然地引起學生的好奇、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擬定教育性內容的時候,關鍵就是問題本身的設置要生動、貼切。所以問題情境的設置要切實地分析出新課程標準含義的精髓,深挖教材內容的內涵及內在聯系,這樣才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給學生一個思考的動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主動思考。
關于“怎樣設置問題情境,才會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我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問題情境的設置要有梯度、深度,實現有效性。把握好“四維度,即問題的設置要有一定的高度、寬度、深度和力度?!背跻弧兜赖屡c法治》的學習要注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要以此為出發點,在符合學生已有的心理認知、知識積累的基礎上,設置條理清晰、邏輯清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跳起來,才能摘到果子”,解決問題要經過一番努力,而不是一看書就能找到現成的答案。
其次,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上的思維活動始于學生有回答問題的要求?!币虼?,問題情境的設置要引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一個思考的“動力”。如果在設計問題時能讓學生感覺到趣味性,通過對比激發學生的自我表現力,學生自然而然就有了思考的動力,課堂效果好就會成為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了。教師也能“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最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經驗不足的新老師在問題情境的設置過程中,要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許多“生成性問題”,因為課堂實際的情況與預設的情境會有差異,學生的回答可能會偏離問題的本質,“跑”到另一個情境中,對生成性問題的處理技術是否高超,是對新教師最大的考驗。
關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問題我認為應將其歸納為:圍繞“以學生為主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經驗不足的新教師可能會犯的錯誤是以傳統的講課方式,或“平鋪直敘”,或“強硬灌輸”,將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使課堂變為純粹的“講堂”。以《新課標》為標準,合格的、優秀的課堂應該是“以學定教”,即教學設計和教學流程的安排要按照學生的學習來設定,實現由“講堂”到“學堂”的轉化。
其次,教師在備課時所使用的方法、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過程都要圍繞“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比如考慮到學生的城鄉差異、家庭狀況,平時注意觀察學生的課上、課下表現,與學生經常交流、互動,關注學生成績等。
再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教師要根據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性、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比如有時候教師幾次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但教師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學生的學習水平是存在差異的。以四人一組為例,如果四個人成績都很好,那么問題可能對他們來說都很簡單,學生會認為問題沒有討論的價值或者沒有討論的必要性。相反,如果四個人的學習水平都不高,那么一起討論可能也不會討論出有價值的結論。所以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看似參與了課堂活動,但實際上可能有的學生并沒有真正的參與進去。因此,教師的備課和上課,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回歸“以學生為主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最后,教學資料一定要有輔助資料。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師備課的時候,教科書無論如何不能作為知識的唯一來源?!币虼?,教師要有“將生活融入到備課過程中”的意識,在生活中多留心,找到生活與教學的融合點,善于抓住社會熱點和敏感問題,收集和運用新近的材料用以解決教材中的問題。由此,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家園。
作者簡介
宋曉穎(1992-),女,漢族,內蒙古赤峰市人,教育碩士,內蒙古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學科教學(思政)專業,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