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怡帆+張薇
摘 要:有著2000多年編織歷史的傳統手工織錦——西蘭卡普(土家語,意為手工織的土花錦)品種繁多、構圖精美,是中華文化園中的一朵奇葩,古代更是著名的貢品。從古至今,土家織錦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錄。然而,隨著輕紡工業的快速發展,社會審美要求的不斷變換,這一古老而閃爍的珍寶依然在其生存延續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讓它在新時代中乘風破浪,續寫新的詩篇?
關鍵詞:西蘭卡普;保護;發展;文化商業融合
1 調研過程
社會的高速發展,經濟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致使輕紡織工業如沐春風,各類新型紡織材料的產生,大型完備的生產機器造就了高效的勞動生產率,同時降低了紡織類產品的成本,這使得新型化纖、棉布、絲綢類商品得到了社會與大眾的喜愛。而西蘭卡普在其墨守成規的發展軌跡上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失去它的色彩。由此,我院組織團隊于6月25日至29日深入恩施州,對其進行調研,旨在擴大它在青年學生中的知名度,加強宣傳保護力度,同時研究如何使它與其他同類文化產品一樣實現大型商業化。
25日依次尋訪到了相關單位和個人。26日團隊前往女兒城土家民俗博物館,走訪了施州小學。27日前往恩施州文化館做了深入的訪談。下午團隊在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西蘭卡普工作教室進行參觀學習。28日在來鳳縣與國家級西蘭卡普傳承人唐洪祥老人面對面交流討論并觀賞織工現場織錦。29日前往風雨橋與手工藝人田若蘭的西蘭卡普專賣店進行了市場調研,隨后,進行保護西蘭卡普的橫幅簽名宣傳活動。
之后返程回到武漢,經過后期一系列的整理分析收集的信息、數據以及調查問卷,形成調研報告,并借助現場宣傳以及網絡電視媒體的宣傳呼吁全社會尤其是青年學生更加關注西蘭卡普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2 調研結果
(一)問題分析
1.政府說
本次在恩施州文化館調研期間,劉館長專業的介紹了西蘭卡普保護的政府作為方面。
國際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是第六個簽字,以39項非遺排名第一。國家層面,立法上,2011年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恩施州2005年頒布《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州政府在立法上走在國家前面,屬全國第一個。
(2)政策上,州政府從2003年開始尋訪命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大師。07到09年每年向登記在冊的傳承者發送津貼。2005年命名文化保護區。但是津貼的金額以及保護區的建設都是較為薄弱。發款拖延,數額少的問題不能保證傳承人的生活質量。
(3)其次,恩施州經濟發展因素決定。恩施州自身兩方面優勢:自然和文化。因此州政府借助傳統文化層面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大州。但是在媒體宣傳和文化建設上還是做得不夠。
(4)非遺的宗旨口號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非遺可以進入商業領域,但是面臨機械產業化和個人技藝之間的矛盾。機器生產固然提升數量,壓縮成本,然而純粹的手工傳統技藝便會消失,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也失去了。
(5)最主要的問題則是:經濟發展大轉型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轉變導致一定的傳統文化的消失。傳承人老齡化,只傳不承的問題。傳承方式的打破,師徒相傳和現在家庭結構和家庭需求結構之間的矛盾。社會審美需求發生變化以及傳承人本身的創新發展薄弱等問題。
2.藝人說
傳承人唐洪祥認為,目前西蘭卡普的推廣主要有三個問題:市場、傳承及國家支持。
(1)因為是手工制作,價格較昂貴,大部分人無法接受,導致它的市場狹窄。技藝傳承人有,但堅持到底的人少之又少,這項技藝再過個二三十年可能真的要消失。
(2)在如何使西蘭卡普織錦價格平民化的問題上,唐洪祥主張采用機器生產,既省人力也省工序,但手工生產是絕對不能忘卻的,無論如何也要將人工織法保留下來。“傳承的是文化要保護好土家西蘭卡普的元素”是他不斷強調的一句話,但是現如今沒有一臺可以專門用來生產西蘭卡普的自動化機器,并且沒有大規模的生產企業,只是停留在傳承人的小作坊階段。
(3)政策方面,國家資金投入其實是不太夠的,尤其是給織工的補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承人的積極性。
3.民眾說
在施州小學以及來鳳土堡小學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75%的學生對于西蘭卡普是什么沒有概念,而土家族孩子中更是超過半數明確表示沒有聽說過,結果令人意外而驚訝。而在女兒城以及主要街道行人的調研結果顯示,50%以上的人表示了解,然而并不會在平常去購買消費或者親自制作。在文化氛圍如此濃厚的恩施自治州,就連當地居民甚至土家族的少年兒童都對其了解不深,這著實是其淡出人們視線,瀕臨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高校說
恩施職院旅游系的教師認為,教育部門申請專門資金在校開設西蘭卡普教學課程,培養一批批有正式學位的專業畢業生,這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學校重點依舊放在培養合格的導游方向,而不是職業的織工和傳承人,這是方向問題。
(二)對策
時代在發展,西蘭卡普的傳承也必須與時俱進,除了政府的支持和藝人、學校的配合外,我們還思考出如下對策:
1.依托新媒體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對于傳統西蘭卡普的生存來講是一個不小的威脅,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好好加以利用。一是可以依托時下最火的直播平臺,如斗魚、虎牙直播等,進行織錦制作和表演或者網絡課堂的直播;二是可以將織錦的某些元素,像西蘭卡普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圖騰設計等運用到電影或動漫中。不僅可以成為新媒體界的一股清流,而且能不拘泥于時空的限制,擴大西蘭卡普的受眾。
2.走進高校
少數高校在文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學院等開設了相關專業課程,西蘭卡普則可以“民俗文化”的身份進校園,唐洪祥,田若蘭等一批優秀傳承人可以作為院校特聘教師進行常態化的教學工作,不僅可以延續西蘭卡普的一代代傳承,還能有效解決一部分傳承人生活補助的問題。高校還可開設相關社團,招募有興趣的同學,甚至是開設西蘭卡普專業,真正讓非遺走進校園。
3.旅游業推動
恩施地區旅游業仍不夠發達,自然風光大于人文風光,這對于西蘭卡普的推廣和傳承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阻礙。蘇繡的發展情況相對較好,除江蘇是錦繡的發祥地之之一外,江蘇的旅游業發達也是要因之一。恩施州當以此為鑒,大力發展當地旅游業,并將西蘭卡普作為主推特色文化,打造本土文化品牌,推出相關周邊,如圍巾、手提包、包裝盒、手機殼套等,通過拉動消費刺激西蘭卡普的發展。
4.商業規模化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只有極個別的傳承人開辦有自己的織錦作坊,而且數量不多且不集中,州政府可以籌措資金,大力宣傳,吸引社會各界投資,規模化集約化辦廠,創造獨特的民族品牌,廣納織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價格,且與時俱進,在圖案與形式上不斷創新,通過市場來最直接的擴大其在人民群眾之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 結語
西蘭卡普是織錦藝術的重要分支,其保護與傳承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我們年輕一代,更當扛起傳承傳統藝術的大旗。正是這些古老的藝術以及藝術背后所蘊含的精神,點點滴滴支撐起我國的軟實力。“藝術土家美,鳳來不思歸;五千載悠悠華夏,兩千歲光影之魂。”
參考文獻
[1]唐洪祥,來鳳—鳳凰迷戀的地方[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2]李欣,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向[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