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吳文仙 徐元芳
農業興則農村興
—— 訪省委農工委書記,省農委黨組書記、主任袁家榆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吳文仙 徐元芳
貴州以“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理念為引領,把握生態與產業之間的辯證關系,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進綠色農產品“泉涌”。
當代貴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對貴州農業農村發展,將帶來哪些戰略機遇?
袁家榆: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部署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報告其他有關部分中,也對農業農村發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這對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管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定道路(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綠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立目標(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以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的重大意義。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我們將聯系貴州“三農”實際深入領會。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開啟貴州農業農村現代化偉大事業中,努力作出我們這一代人的貢獻。
當代貴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曾深受“山地”的困擾。山地既是短板,也是長板,它帶來了天然的屏障和多樣的氣候,也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和獨特的品質。貴州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現代農業?
袁家榆:貴州農業生產確實受到土地資源的剛性制約,但也因為特殊的氣候環境,具備生產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天然氣候條件和環境條件,可以說,貴州是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天然寶地。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是貴州農業跨越發展的希望所在,也可發揮農業“壓艙石”“穩定器”作用。
這幾年,圍繞打造“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大省”的目標,貴州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以“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的理念為引領,把握生態與產業之間的辯證關系,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目前,400多個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園區讓貴州農業產業強起來的同時,也讓農民逐漸富起來。
當代貴州:把生態做成產業、產業做成生態,這是全省明確的綠色農產品“泉涌”方向。要真正把貴州農產品打造成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關鍵是什么?
袁家榆:綠色農產品“泉涌”,關鍵就是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生態與產業共振,變“產品”為“商品”,實現產銷無縫對接。以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作為抓手,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提升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產業化融合發展、拓展營銷渠道,把貴州綠色農產品叫響、抓實、見效。
緊緊圍繞全國人民餐桌需求,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調整調優農村種養結構,選準主攻方向、主攻產品。種植業上,突出發展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促進糧食種植結構、特色農產品結構優化,著力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在養殖業結構上,重點推進生態家禽產業大發展。

圖為袁家榆(左二)在2017中國馬鈴薯大會暨中國·貴州馬鈴薯產業博覽會了解展銷情況。(省農委供圖)
當代貴州:推進農業現代化、綠色農產品“泉涌”發展,品質品牌建設至關重要,對此貴州如何發力?
袁家榆:過去,貴州的農產品,有產品、無商品,缺乏品牌意識、市場意識。如今,針對蔬菜、食用菌、畜禽、茶葉、精品水果、特色小雜糧等“品質”和“顏值”俱佳的特色農產品,貴州通過產品的包裝、品牌的塑造、市場的營造,以及產品面源污染治理,加強“三品一標”認證,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大省建設,開啟了貴州綠色農產品“泉涌”的新征程。
當代貴州: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怎樣才能確保調減種植面積調得動、穩得住、不反彈?
袁家榆:重點是做好“一退一補一休一融合”,為結構調整提供保障。從中央農業“三項補貼”、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退耕還林還草和各地整合資金等多渠道安排資金保證經費投入;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工程,確保在調減種植面積的情況下糧食產能不下降,穩定糧食產能。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引領,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到農業結構調整中來,讓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當代貴州:堅持特色化發展,貴州持續有效優化農業供給結構、調整農業布局。全省許多地方,都在推進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將單純的“農業園區”向融合發展型轉變。這背后我們做了哪些努力?
袁家榆:重點是加強園區要素集聚,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在產業融合中,實現農業強、農村活、農民富,從而帶來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綠。
今年以來,我們啟動國家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從而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園區全覆蓋;推進茶葉、辣椒、少數民族風味食品等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將原生態、綠色無污染的生態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產業優勢,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農產品加工轉化;積極探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打破試點區域一二三產業界限,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推動跨業、跨界、跨區域發展,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產業發展真正惠及于民,這樣鄉村才能振興。
當代貴州:脫貧攻堅重點在農村,發力點在農業,產業扶貧對貴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至關重要。
袁家榆:貴州農業發展緊緊圍繞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推動“4+1”產業的發展,以典型帶動和推廣,借鑒“塘約”經驗、繼續推進“三變”改革,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增加農民收入渠道和收入,調動農民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2017年,預計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2050億元,同比增長6%;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898元,同比增長10%左右,增速繼續名列全國前茅。
以產業扶貧為抓手,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重點外引內培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培育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經營主體,推動合作社增量增效,壯大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形成龍頭企業帶合作社、合作社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良性發展模式。
目前,全省已抽調19家省有關單位精干力量成立蔬菜種植和家禽養殖工作專班,層層傳導壓力,推進蔬菜、家禽產業蓬勃發展。大力推行“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結構調整,著力構建全產業鏈,創新產銷對接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責任編輯 / 顧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