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劉悅
巖博:產業興 村民富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劉悅
巖博村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走出了一條用產業振興鄉村的致富之路。
初冬的盤州市淤泥彝族鄉巖博村,整潔的柏油路,修剪整齊的行道樹,著裝統一的工人......很難想象十幾年前這里是不通電、不通水、不通路、村集體經濟為零的貧困村。“這里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園區,一個景區。”來巖博村采風的北京游客王裕民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巖博村正是利用優勢產業,走出了一條用產業振興鄉村的致富之路。
“只有產業搞上去了,村民才能過上好日子。”在黨的十九大代表、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看來,農村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帶動,產業是農村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實施鄉村振興必須發展和壯大鄉村產業。
在巖博酒業的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忙著拌糧,幾百缸已經灌裝好的大缸整齊成列,等待著發酵......這座已成規模年產5000噸,銷售額達3500萬元的村中酒廠,起初并不是靠外來商人投資興建,而是由160多戶村民投資入股辦起來的。
“巖博酒業生產的是傳統小鍋香酒。”2013年加入巖博酒業的生產技師姚超介紹說。
2013年,為適應發展需要,巖博村黨委采取村企聯建的方式,聯合轄內5個企業組建了巖博聯村黨委,并以聯村黨委為紐帶,為5戶貧困戶贈送紅色股份,帶領50戶農戶創業就業脫貧,實現黨群同心、抱團發展、齊步脫貧。
在聯村黨委帶動下,通過“招商引資+集體入股+村民認股”的方式,村集體貸款2000萬元160戶農戶認股入股,與2家平臺公司合作,整合1.35億元資金建成年產白酒達5000噸、產值達3.25億元的巖博酒業。2016年7月,將蘇座、魚納2個貧困村納入了巖博聯村黨委共同管理,并積極協調特惠貸1500萬元,幫助蘇座村、魚納村842戶村民入股巖博酒業。
截至目前,巖博酒業有巖博村及周邊村寨300余人在酒廠上班,共吸納了巖博、魚納、蘇座3個聯村1012戶、3450人參與企業入股分紅。
從160戶到如今的1012戶,巖博酒業這個大家庭不斷壯大,成為巖博村壯大鄉村產業的一個縮影。“我們鼓勵和吸納更多的村民入股,讓大家參與到企業的運營中來,才能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巖博村村主任肖玉龍說。
這樣的變化,在巖博酒業上班的巖博村村民彭瓊感受最為深刻:“以前我就在家里喂豬喂牛,辛苦不說,收入還不穩定,入股酒廠后年底能參加分紅,家里的土地也流轉給合作社,丈夫在合作社的運輸隊上班,現在我能每月領到工資,收入穩定,工作朝九晚五,過著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和彭瓊一樣,在酒廠上班的巖博婦女不僅改變了收入方式,也改變了她們的生活方式。
2016年,巖博實現了整體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5萬元,村集體資產突破6200萬元,集體經濟積累達472萬元,成為百姓富、生態美的小康村。
“鄉村振興戰略,首先就要在產業下功夫。”余留芬說,在參加完黨的十九大回來后,她將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宣講,讓村民知曉。
在被問到如何將鄉村振興戰略和巖博村下一步的發展結合時,余留芬的回答是發展“綠色經濟”。
從林場中發掘“第一桶金”的余留芬,對于綠色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如何讓鄉村在綠色中振興,巖博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踐行。
——巖博村周圍的大拔米村、新村、俄朵村種植的高粱成為了巖博酒業的釀酒原料,生產后產生的酒糟廢料,成為了合作社養豬場的飼料之一,生態養豬場又為巖博火腿廠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貨源......
——巖博周邊豐富的煤炭資源,有大量煤矸石廢棄堆場,無人問津,怎樣做到廢棄煤矸石再利用?村辦企業煤矸石磚廠利用煤矸石來制磚,然后返銷到煤廠和鄰村,用于方興未艾的廠房和民房建設。
“綠色經濟”在余留芬與巖博村的故事中不斷升級,伴隨著市場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如今,巖博村的綠色產業早已不再是過去的“小打小鬧”,依托林場資源,興建起藏龍山莊,發展農家樂,搞起了鄉村旅游,林場成為巖博村的“綠色銀行”,價值達到1500余萬元。
總投資1.5億元的巖博酒業、總投資2398萬元的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總投資1200萬元的巖博山莊、總投入600萬元的火腿加工廠......都成為這條“振興”產業鏈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對農業、農村發展具有獨特的促進作用,可以推動農村綠色發展,助推“美麗鄉村”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同時,有助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盤活閑置農村資源,有效拉動內需,是實現共享發展重要的途徑。
在巖博村,延綿6公里的環山步道和大型的人工湖已悄然成型,摩托車賽道、真人射擊模擬場、正如火如荼地建設,這些,都得益于2016年巖博村引進并啟動的彝人谷旅游項目。
彝人谷景區項目,以彝族文化、酒文化、黨建文化為核心,結合區域自身條件,因地制宜打造獨具生態、文化、休閑、度假,承載扶貧標桿使命的、多種資源組合的特色黨建鄉村旅游景區。
項目以綠色生態為特色,體驗式山水游為導向,立足生態山水的自然本底和假日化休閑度假的旅游需求,集民俗體驗、生態娛樂、運動休閑、養生度假、黨建交流五大功能于一體,預計項目建成后,每年實現營業收入6000萬元,將帶動1012戶3450人年均增收3000至5000元。
“彝人谷項目建成以后,不僅能給村民們帶來實質上的增收,更重要的是將生態宜居建設上升到一個高度,同時推動鄉村文明建設,擴大農村就業渠道,增強農民的幸福感,起著很大的帶領作用。”肖玉龍說。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地區的脫貧,就沒有鄉村振興。鄉村旅游扶貧是產業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巖博村正是抓住了全域旅游的發展機遇,結合自身良好的綠色產業優勢,在農業產業轉型發展中走出了自己堅實的一步。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余留芬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鄉村發展的方向,堅定了我們的信心。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一定把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帶回村,和村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建設美麗鄉村。

“綠色經濟”在余留芬與巖博村的故事中不斷升級。圖為巖博村一角。(貴州圖片庫供圖)
(責任編輯 / 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