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羅亮亮
花茂:鄉愁之美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羅亮亮
作為田園綜合體的花茂村,將進一步推進產業提質增效,推動一二三產的深度融合,讓美麗鄉村在新時代更加花繁葉茂。
花茂村位于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東北部,原名“荒茅田”,意指貧困荒蕪;后改名“花茂村”,寓意花繁葉茂。
這里曾經是雞鴨滿地跑、塵土漫天飛的窮鄉僻壤,現在卻是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田園綜合體,實現了農業文化旅游的聯動發展、生產生活生態的同步改善、一二三產的深度融合。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花茂村視察時動情地說:“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讓花茂人振奮不已,對新時代發展有了新的思考。
“這兩年,花茂村推進產業融合,農民腰包鼓了不少。”黨的十九大代表、花茂村黨總支書記潘克剛介紹,通過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帶動以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和觀光農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同步發展,花茂村預計2017年農村居民收入可達16000多元,3年翻一番。
這一點,在花茂村楓香蔬菜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的智能溫控展示大棚內打工的村民萬永香體會很深,“以前家中種玉米只夠吃,現在光是我一個人月工資就有2000余元,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
在花茂,農業園區帶動農民增收。楓香蔬菜現代高效農業園區建成智能溫控觀光大棚、深加工車間、生態餐廳,發展露地蔬菜示范基地,通過土地入股、平時務工、年終分紅,帶動農民發展產業。農業園區成為農業公園,傳統農民成為產業工人,兩年來,核心區解決群眾就業200余人,人均月工資2100元。

花茂村推進環境、管理、文化、產業、便民服務升級,推動農旅文一體化,促使黔北民居新農村示范點變成小康示范點。(陳慧/攝)
在這里,農旅結合讓農民吃上“旅游飯”。花茂村引領著周邊鄉鎮,以紅色游、田園游、智慧游為主導,打造“土壩—花茂—茍壩”鄉村旅游示范帶。兩年來,帶動群眾就業400余人,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270余人,接待游客26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億元。
這里的農特產品在網上買,6家電商平臺入駐,帶動16戶農民利用自家房屋開辦網店。也使得大山里的土陶、黃糕粑、土雞蛋、土蜜蜂等農特產品走出鄉村,遠銷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目前網上銷售額累計100余萬元。
如今,花茂村已實現“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門路、人有致富技能”目標,目前正致力于建設申報“中國最美鄉村標準化示范村”。
“家門口的路通了,回家鄉來發展就方便了!”11月7日,村民彭龍會笑著對記者說。寬4米,長100余米的通組路到連戶路,令彭龍會獲得感滿滿,“車輛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運送生產生活物資方便快捷”。
“戶戶通”水泥路是花茂村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花茂村‘戶戶通’水泥路覆蓋率已超過90%。”潘克剛介紹,這兩年,全村全面改善農村路、水、電、通訊等基礎條件,適宜全村發展需求的各項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
黔北民居小樓鱗次櫛比,房前屋后籬笆、花園鳥語花香……設施日漸完善的花茂景色宜人,美麗的“鄉愁”引人入勝,越來越多游客慕名而來。
“重慶游客非常喜歡這兒的田園風景,他們有人甚至把明年的床位都定下了。”一家名為“茍壩印象 鄉愁民俗”的農家樂剛開業3個月,生意就十分火爆,老板陳義兵特別高興。
游客多了,生活垃圾與污水排放成了問題。為此,花茂村建立了固定式永久性垃圾收集池,垃圾定期收集;新建人工濕地生態污水處理池4個,鋪設污水管道11公里,污水集中凈化。“在村里收集了垃圾就轉運到鎮上處理,村子里特別干凈。”陳義兵說。
此外,花茂村還制定村寨衛生管理公約,建立“五戶聯保”制度,每季度開展“美麗鄉村·清潔家園”評選;實施改水、改廁、改灶、改圈“四改”和健康知識、衛生習慣、清潔環境“三進戶”,家家戶戶實現庭院綠化整治。
“這種‘鄉愁式’的生態美是我們幾經努力得來的,必須要保護好,留住‘鄉愁’。”在潘克剛看來,這些設施是花茂一二三產融合的基礎,只有不斷完善,保持可持續性,產業發展才能長久興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從北京回到花茂的當天晚上,潘克剛就召集全村黨員開支部會,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傳達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討論全村的發展之計。
潘克剛說,鄉村振興總要求的第一點是產業興旺,對此,花茂村將在一二三產融合的基礎上擴大產業規模,并發掘新的產業增長點。
“現代高效蔬菜產業是擴大規模的重點,按照區里的計劃,未來,我們將和周邊鄉鎮聯合,打造面積過萬畝、覆蓋6個鄉鎮的產業園。”潘克剛介紹,花茂村擴大產業規模的構想已納入播州區委區政府的統一規劃。
在發掘產業新增長點上,花茂村將在現代高效蔬菜產業園內新增體驗式旅游項目。同時,將依托茍壩會議會址,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配套項目。
“要做好擴大產業規模、發掘新的產業增長點,前提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潘克剛告訴記者,在這方面,花茂有較好的基礎,“我們的農家樂是做得不錯,但不會再增加數量,而是在提升游樂、便民設施及服務質量上下功夫。”
據了解,花茂村已經編寫全新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總體規劃,讓全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更加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不僅將使花茂村成為更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還將推動各項產業提升規模質量,最終受益的將是4950名花茂人。
為了到2018年底全村年人均收入達到18000元,村集體經濟要從目前的150萬元增長到400萬元,花茂人正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花茂村一景。(花茂村村委會供圖)
(責任編輯 / 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