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王琳
新家新生活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王琳
日前,記者走進青山環繞的劍河縣城西,只見7棟氣派的樓房臨街而立,“城西社區移民服務中心”幾個大字聳立在小區入口。
這里的搬遷戶,來自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山區,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故鄉,終于在縣城安居樂業。在這里,他們過上了有滋有味的新生活。
記者走到17樓,搬遷戶王槐榮打開房門,敞亮的屋子展現眼前。“我們是今年免費搬進來的,心情十分激動。”回憶起幾個月前的搬家場景,王槐榮依舊興奮不減。
“為了娃娃讀書,也為了出來賺些錢,我們一家老早就到了縣城生活。”王槐榮說,未住進新房前,一家人一直在老街民房里租房住,環境差、條件簡陋。“小兒子去了同學家后,回來老是問我,‘爸爸,我們什么時候買新房子?’”
生活的壓力讓王槐榮從未想象過自己有朝一日也能住上明亮的樓房,因為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王槐榮一家成了首批搬遷戶。
“拿到新房鑰匙后,我們一家人就來看房子了,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王槐榮介紹,如今,他不僅有了一個穩定的家,還當上了社區的物管員,每個月收入2000元。
在劍河縣最偏遠的村寨中,平鳥村田榜寨可謂是“首屈一指”。僅是從寨到村,就需花費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為了走穩脫貧小康路,田榜寨的38戶人家整體搬遷至安置點。
“要是沒住在這么便利的地方,我怕是活不到現在嘍。”65歲的王太淵嗓門洪亮地說著,半開玩笑的語氣讓人難以相信他前不久在“鬼門關”前走過一遭。

領到新房鑰匙的搬遷戶喜笑顏開。(劍河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他的一沓病歷中,記者看到了劍河縣人民醫院下發的病危通知書。“當時老人家突發疾病,好在我們這離醫院很近,幾分鐘就能趕到。”回憶起那日的驚險,王太淵的兒媳婦仍心有余悸。
“住這里比農村好太多了!不僅生活、看病便利,娃娃上學也方便。”如今康復了的王太淵,養著兩只歡騰的畫眉鳥,沒事就去縣里逛逛,看別人打打牌,日子很愜意。
從山窩窩搬進縣城,不少像王太淵一樣的老人,如“城里人”般過上了安享晚年的生活。
打好易地扶貧搬遷硬仗,作為深度貧困縣的劍河縣在移民安置點選址上下足了功夫。
劍河縣易地扶貧搬遷指揮部工作人員王浩介紹,劍河縣城西安置點、包括二期安置點的地理位置,原本均為商業用地。在好地段修建安置點,充分考慮到入學、看病、就業等問題,讓搬遷真正做到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住有所居。
古有愚公移山,現有劍河挖山。王浩說,因為劍河土地資源相對緊張,劍河縣有的移民安置點只能向山求地、挖山回填。
據了解,城西安置點共安置了836戶共3545人,一戶至少一人就業率達98.39%。
“劍河第二期安置點正在緊張有序地建設,計劃今年12月底完工,確保貧困搬遷戶明年6月份能如期入住。”王浩說。
(責任編輯 / 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