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羅立軍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文葉飛
周紹軍:種茶富民帶頭人
文_羅立軍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文葉飛
見到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時,他正在茶園基地里與茶農一道勞作,一身勞動裝上沾滿了泥土,黝黑的臉龐上掛著樸實的笑容。
周紹軍所在的大屯村種茶歷史悠久,被茶葉專家譽為“有機苔茶的風水寶地”。2003年當上村主任時,周紹軍對老支書說:“不搞好茶葉,我就不當這個村主任。”
周紹軍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帶動群眾種茶。當時村里有一片600畝的老茶園,一直沒人管。周紹軍帶著村干部鋤草、剪枝、施肥,讓老茶園煥發出生機,吸引村民加入到種茶隊伍中來。
2005年,大屯村同周邊7個村合并為一個大村,周紹軍再次被村民一致推選為村委會主任。他上任的第一句話就是“把能種茶的地方都種上茶”。
2005年至2011年,大屯等7個村投入人力8萬多人次,把過去零星散布不足千畝的茶園打造成面積15300畝的“龍塘省級現代高效生態苔茶示范園區”,成為農旅一體化樣板。
2010年,大村再次變小村,周紹軍擔任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在他和村民的努力下,全村1530畝茶園成為萬畝有機苔茶示范園區的核心區。
期間,由于引進企業管理不當,導致茶園損毀嚴重,兩年沒有采到一枚芽茶,企業被迫停產,群眾也從種茶轉向“罵茶”。
有人建議周紹軍放棄,被他堅決否定:“當支書,必須對茶園負責,對群眾負責,我要讓茶園再次煥發生機!”
2015年,周紹軍放棄發展得不錯的養牛場,用家產抵押貸款260萬元,建起大屯兆酆專業合作社,并于2016年募集資金965萬元,建成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將村里的貧困戶和其他茶農都以茶園入股的方式,鏈接到合作社共同經營。

周紹軍(左)指導群眾為茶園剪枝。(石阡縣委組織部供圖)
為“救活”茶園,周紹軍一次次跑到省茶科所找所長周玉峰求教,得到茶科所的技術扶持。2016年,合作社茶園建成“宋寶安茶葉育種基地”等20余個茶葉育種基地,翠芽毛峰加工生產線1條,成為全縣唯一進入貴州特色產業研究院的茶葉專業合作社。年產茶青50噸,生產名優茶3噸、大宗茶20噸,人均種茶增收2000元。
周紹軍帶領村民苦苦探索14載,終于讓大屯村舊貌換新顏。截至今年8月,全村茶園面積1530畝,涉及13個村民組206戶群眾,實現貧困戶全覆蓋;發展蘋果桃100畝,無花果63畝,蜂糖李120畝,蔬菜種植200畝,肉牛養殖40頭。貧困戶通過用茶園入股專業合作社,每年可以有保底分紅和務工收入。58歲的熊興強以10畝茶園入股,加上務工收入,2016年增收5萬元。
周紹軍帶領大屯村實現茶興民富的經驗做法吸引了各方關注,僅今年上半年,接待各種參觀學習就達28次。
周紹軍說,接下來,他還想做好幾件實事:繼續擴大種茶面積,讓土地變綠生金;提升品質,打響品牌,讓市場青睞石阡苔茶;探索實施產業持續、群眾增收的集體經濟分配模式,讓貧困戶種茶脫貧。
(羅立軍單位 / 石阡縣委組織部責任編輯 / 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