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圃 榮寶齋畫院教務處處長
巴秋
——清新淡雅滿園真
□老 圃 榮寶齋畫院教務處處長

巴秋《瓜豆圖》
小雪后兩三日,巴秋來桐雨閣造訪。談及正在整理近期畫稿與文字,籌備編輯出版《荷戟樓隨筆》。
隨手翻著他才完成的十數幀蔬果扇面與冊頁,著實給了我一個不小的驚喜。他所繪蘿卜、白菜、蔥蒜、蓮藕等物,樸素大方,清新雅致,無絲毫世俗之氣,且一概素墨,不著一點顏色。作品從內中透出一股純粹的平和之氣。畫面的格局和各種關系的梳理也顯得十分得體,又每每于物象的細節處,不惜筆墨、不厭其煩、一絲不茍,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圖式亦有了新的突破。知其近期心有所悟,收獲頗豐,我心中甚感欣慰。
巴秋已過甲子,按照慣例,人過六旬不學藝,在家抱抱孫子、小酒清茶,安享天倫亦屬常理,他卻不以為然,執意北漂,客居他鄉已逾七載。鄰里皆笑其癡。其實癡是好事,癡確實也是巴秋的“專利”。在庭院寫生,他與他的愛犬對著一株老梅呆坐半個時辰,是看花、訪花、問花?不得而知。回到畫室一畫就是一天,忘記吃飯,忘記睡覺。妻子外出辦事,將米和水放在鍋中,只待他按下機關便好,但直到妻子日暮歸來,他的米飯還沒有煮熟。原來,他一頭按了機關,另一頭卻沒有插上電源。他也曾穿了一只布鞋和一只皮鞋外出鬧了笑話,回來還埋怨妻子沒有把相同的鞋放在一起。出差歸來,其妻多次接他不著,因為他朝著約定相反的方向而去,五分鐘的路程幾小時都找不到他。
情到專時人自癡。歷朝歷代,多少我們熟悉喜愛的前輩莫不如是。南唐李后主失去江山后還沉浸在“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的如夢如幻的昔日享樂中不知歸返?!敖獍耙姓砭G楊橋,杜宇一聲春曉?!碧K東坡醉里誤把野岸草橋當作溫柔鄉,直至一聲杜鵑的啼叫,才把他喚回到現實中來。歐陽修詠出“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其意是說楊柳絮的憨態可愛而又不惹人煩惱。事實上楊柳絮的憨又怎么能憨得過作者呢?“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笔侵馨顝Υ菏湃サ臒o奈和怨恨,但這無奈與怨恨的溫柔和憨態又是何等地真實、善良,充滿了可愛。詩仙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與豐子愷的“蛛絲網落花,也要留住春”不也都是癡的果子嗎?癡是一種境界,癡是一種生活方式,癡是一種價值觀,癡是一種福報,癡是一種累生累劫修行的結果。
有了這份癡,生活再貧困,精神也富足;社會再浮躁,內心也安寧;人心再叵測,處世也自在。其實這何嘗不是佛家講的平常心呢?巴秋找到了這平常心,所以他的心中才有了一份清靜,才不會去計較、不會去投機,才沒有變成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社會庸俗,反而能專注當下,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條線每一點墨,從頭到尾把它們做好做到實處,從而也成就了他的藝術和洋溢當中鮮活的充滿個性之光的藝術感染力。
在此,我也期待著他下一個藝術春天的來臨。

巴秋《村舍圖》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藝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