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可可
甲骨文: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或“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歷史。據了解,在商朝時期,從商王到平民的一切活動,大都依靠上蒼的意志來行事。在商朝宮廷里有一位地位極高的占卜官,他平時便會準備好一些烏龜的腹甲和牛、羊、豬的肩胛骨。每當商王要決定一項活動,或詢問一件事情,它會拿出一片甲或骨,在其背面挖上槽或鑿上幾個洞,然后用燃燒的木枝去炙。燒到一定溫度,甲或骨會爆開一些裂縫,占卜官就根據這些縫的深淺或走向來判斷上蒼的意志,并向商王報告。商王據此來決定活動事宜。事后,占卜官還要把該項事情的結果刻在這片甲骨上,這便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極其寶貴的古漢字資料。目前,甲骨文出土的單字約有4500個,被識別的有2000多字,被公認的已過千字。它既傳承了原始的刻繪符號,又開啟了青銅銘文,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便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甲骨文與山東的三次結緣
甲骨文是何年何月又是何人發現的呢?這要追溯到清朝末年。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的秋天,在北京任國子監的山東籍金石學家王懿榮得了瘧疾,京城一位深諳藥性的老中醫給他開了一劑藥方。王懿榮發現中藥里竟然有龍骨。他便讓家人把藥渣留下研究。王懿榮發現龍骨上有許多刻畫的痕跡,他把龍骨對到一起,竟然拼成了兩三塊龜板。王懿榮遍翻各種史料典籍,終于弄明白了這就是先祖們占卜用的龜板。于是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個大藥房,專揀帶字的龍骨買下。王懿榮對龍骨進行反復推敲、拼合,很快了解到這些龍骨是龜甲和獸骨,上面的符號是用刀刻的文字,裂紋是高溫灼燒所致。王懿榮確認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號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古老文字。他從骨頭片上又認識了更多的字,讀出了上古社會的許多湮沒已久的秘密。從此,王懿榮聲名鵲起,成為殷墟甲骨文字研究的開山之人。這可以看作是甲骨文與山東的第一次結緣。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當時山東省膠東行政公署派干部去東北地區鞏固地方政權,接受敵產。他們在當時的大連遠東煉油廠發現了一只無鎖、電焊封口的鐵皮箱,開啟之后,里面有木制小抽屜73個,布制小盒11個,共嵌裝甲骨1219片。經過專家鑒定,這些都是甲骨學家羅振玉的舊藏,判斷為這是日本人戰敗后還沒來得及運走的寶物。后來這批甲骨入藏山東省博物館,成為山東甲骨學界的驕傲。
2003年3月,由山東大學、山東省考古所和濟南市考古所組成的考古隊,開始對濟南的大辛莊進行發掘。考古行動發現了4片商代甲骨刻辭,其中一片龜腹甲上刻有33字,內容涉及“御祭”、“溫祭”和“徙”等,經過認定,該甲骨刻辭與安陽殷墟出土卜辭類似,年代不晚于殷墟三期。長期以來,考古界一直認為甲骨文是殷墟的獨特文物,大辛莊甲骨文的出土打破了這一格局,也打破了長期以來甲骨文只在王室中流傳使用的認定,說明更多的人在當時就接觸、使用文字。這次發掘對于中國古文字學的研究,是一個突破性進展,是中國甲骨學史上具有界標意義的發現。這是甲骨文與山東的第三次結緣,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千古姻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