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乾勝
【摘 要】開發園區的產城融合發展是推進園區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近年來,肥東縣推進園區產城融合的進程不斷加快,但在具體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以進一步加快肥東縣開發園區的產城融合互動發展,實現園區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肥東縣;產城融合;調查
產城融合,是指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積極向上發展的模式。當前部分開發區難以轉型升級的根源就在于存在著產城分離的矛盾,實現轉型升級就必須既要發展產業,又要優化城市功能,兩者相互融合促進,實現轉型升級目標。
一、肥東縣開發園區產城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肥東縣圍繞堅持科學發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實施 “產業強縣,市縣融合,創新引領、開發合作、綠色發展”五大戰略,強化產業發展培育并形成了機械制造、家用電器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市縣融合,圍繞建設現代化東部新城目標,主動迎接合肥城市輻射,等高對接合肥發展,全方位對接融入合肥主城區,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三區協同”“三鎮融合”,推進開發園區產城一體,實現城鄉區域融合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產城融合意識有待增強。
肥東縣正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在工業園區建設伊始,對產城融合推進方面考慮的不多,在規劃中往往單純考慮項目落地,往往使開發區成為單純的項目集中區,缺少必要的城市功能設和公共基礎設施安排。先發地區的實踐表明,區域經濟發展如果不能有效協調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城市功能配套問題,造成較多的欠賬,導致開發區城鎮功能缺位、滯后,將會成為經濟孤島、功能孤島。因此,產城融合意識亟待進一步提高。
2.產業發展層次不高。
肥東開發園區的產業發展整體層次不高,產業結構與周邊區域趨于雷同,存在傳統產業同質化競爭問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新特優及高端產業少,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初級產品較多,產業鏈條不長,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不明顯。缺乏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充分,與工業企業相配套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緩慢。
3.產城融合要素支撐不足。
一是土地需求方面。由于園區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產業布局規劃等互相銜接不到位,用于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土地供求矛盾較突出,存在用地不足,建設用地調劑受到制約、閑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等現象。二是資金需求方面,因為有效資產量不足,融資渠道過窄,融資成本較大,融資困難。三是人才不足。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急需的各類人才明顯不足,特別是高端的技術研發和創新人才更少。
4.產城融合的體制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開發園區是政府的派出機構,是管委會體制,必須研究和探索符合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如何加強社會管理和城市管理,是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在新區建設過程中,農民利益的保障,防止部分農民沒有形成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造成部分農民淪為新城新區進程中弱勢群體問題。為此,需進一步強化體制機制建設。
二、進一步推進肥東開發園區產城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1.進一步構建產城融合發展體系。
在積極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培育發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培育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發展現代商貿、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對投資規模小,環保指數低、資源能耗高的項目企業,采取退、轉、遷等措施,實施“騰籠換鳥”,發展高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創新產業格局,優化整合資源,科學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大產業、多融合的產業格局。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不斷提高服務經濟的比重,推動產業價值鏈向高端攀升,提升經濟整體競爭力。
2.加強產城融合發展的要素保障。
要加強土地、資金、人才等發展要素的保障,并不斷提升對發展要素資源的集約利用水平。當前,重點要通過產業提升、城市功能的構建、改革投融資體制,促進豐富的民間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和城市建設資金,特別是通過對宜業宜居的發展環境的打造、加快高層次人才的集聚。同時,利用臨近合肥的優勢,采用多種形式利用和引進高校科研院所的優秀人才為我所用,為肥東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另外通過加強開發區發展空間的整合提升,強化土地的集約節約利用,注重對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等途徑,破解開發區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
3.完善產城融合發展的城市功能。
在做好縣域整體區域功能規劃,統籌搞好土地利用規劃、產業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實現多規合一。開發區要不斷地構建和完善城市功能,從原來注重產業型平臺建設提升轉型到綜合性城市功能建設,在醫療、教育、文化、信息消費、旅游休閑、金融等多方面同步建設完善,要為以人口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路徑所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奠定基礎。要主動利用市場手段對開發園區的各類資源、資產進行資本化運作與管理,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實現城市資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優化。
4.創新產城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開發區在保持“小政府、大服務”大部制高效、精簡的特征基礎上,必須研究和探索符合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特別是如何加強社會管理和城市管理,是延用一級政府已有的管理體制和機制,還是借鑒和吸收,并予以創新探索。同時,開發區產城融合發展,是一個興城的過程,必然有人口集聚的要求,體現為征遷農民和新居民的市民化過程中,使廣大群眾能夠享有發展的成果,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政策改革,對依法取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以公開規范方式轉讓土地所有權,讓農民共享土地增值的紅利。這就有賴于對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的突破和創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