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 要】 壟斷資本的核心是金融資本。資本的國際運動是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最深刻的變化發生在金融領域,而金融全球化則是這一變化的集中表現。本文擬對金融全球化的成因與特征作一探討。
【關鍵詞】 金融資本 全球化 經濟
二戰以后,經濟長期高速發展,使得金融資本再次啟動了國際擴張和集中與積聚的空前過程,全球化進程大大加速。
一 促進金融資本全球化發展的影響因素
資本的逐利性:資本的本質是追逐利潤,這是金融資本全球化的最根本原因。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積極尋找投資機會,只要機會合適,金融資本會迅速在東道國生根發芽,進而不斷攫取利潤。
相關政府和機構的推動:美英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推動是金融資本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幫助本國經濟主體獲得較高利潤,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通過經濟、外交甚至軍事手段為金融資本的全球化保駕護航,使得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的活動領域和統治空間迅速擴張。為滿足跨國公司全球化經營過程中的融資需求,跨國銀行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發達的資金流動網絡,大大提高了金融資本的全球化流動效率。IMF、世界銀行、OECD等國際組織與亞洲開發銀行、美洲開發銀行等區域金融集團也都積極推進資本的全球化流動。
信息技術的發展:上世紀7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金融資本全球化提供了技術支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突破了金融資本流動的地域限制,電子計算機強大的計算功能提高了金融資本的交易效率,金融資本全球化的效率在信息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
二 突破時空限制以謀取高額利潤是金融資本的內在屬性
金融資本作為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發展的最高形式,具有增殖性和運動性兩大根本屬性。所謂增殖性是指資本在被人們利用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轉讓使用權過程中,資本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增殖。所謂運動性,指資本只有進入運動狀態,才能在運動中不斷循環、周轉和變換資本形式,才能使自己增殖,使自己充滿生機和活力。它的無限增殖和擴張的本性必然導致金融資本的全球化。
金融資本作為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其本性就是唯利是圖。當一國資源市場滿足不了其謀利的要求時,它就必然突破國內市場的狹隘界限,為了能夠進行創造剩余價值的生產,任何界限都表現為必須克服的限制,馬克思認為資本的趨勢是不斷的擴大流通范圍,在一切地點把生產變成由資本推動的生產。資本無限擴張的內在沖動必然形成金融資本的全球化。
三 凱恩斯體系的積累危機使金融資本要求沖破內在制度桎梏
20世紀中期,凱恩斯主義在發達國家盛行,它強調貨幣的重要性,把充分就業和刺激需求視為經濟繁榮的核心,認為只有更多地消費,哪怕舉債,更少地儲蓄,才能變得更加富裕。因此,凱恩斯主義認為,要彌補自發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所必然產生的需求不足,自由放任應該被終結,取而代之的應是國家調節。按照他的理論,解決危機和失業問題的對策,無非是使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用和利息的數值處于維持充分就業的狀態,為此,國家需要通過增加政府赤字來提高貨幣發行。
然而,貨幣超量發行必然導致通貨膨脹。在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致使居民存款縮水,造成儲蓄者利益的巨大損害,并嚴重扭曲市場價格的功能,給投資者造成需求旺盛的假象,隱含生產過剩的系統風險;引起消費者的預期紊亂,一方面為了減少實際損失,應該加緊消費,另一方面由于未來不確定,又不敢放開消費,最終形成盲目消費和內需疲軟并存的現象;導致資產泡沫,不動產虛假增值,從而加大低收入人群的心理落差。在國際上,則使得美元的信用被大大破壞,并最終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最終崩潰。另外,凱恩斯主義的低失業、高工資、高福利政策從最初的有利于有效需求的增長轉而變為資本積累過高的工資成本和社會成本,使美國資本在與德、日等國際資本的競爭中越來越陷入不利的局面。隨著資本競爭和資本逐利所引導的全球化不斷展開,資本也越來越要求將全球工資向低收入國家看齊,也必然越來越難以忍受國內工人的高工資和高福利。通過政府投資和消費來彌補資本主義所固有的需求不足的制度性缺陷,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必然達到限制,各種矛盾相互作用日益加強,致使金融資本必然要求沖破凱恩斯主義積累制度的阻礙。直到20世紀70年代,歐美經濟的滯漲的出現徹底擊破了凱恩斯神話。
四 世界各國經濟體制的趨同消除了金融資本全球化的體制障礙
20世紀70年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體系出現了嚴重的積累危機,為了緩解這種情況,各國開始實施以自由化、私有化為主要特征的經濟政策,與此同時,社會主義陣營和各民族獨立國家也都逐步對外開放,世界體系經濟格局又區域化走向了一體化,進一步為資本全球化掃清了障礙。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出現了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在以前蘇聯和東歐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總體上是排斥經濟生活中的市場力量,而過分強調政府計劃的力量,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全面復蘇,而前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卻陷入困境。到了20世紀90年代,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全部通過使用休克療法,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了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使得存在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西方市場經濟之間的、阻礙商品與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障礙日趨縮小。
金融資本全球化是社會發展中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期內外在要求其沖破時空的局限,打破了其原有積累體系實現了全球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種新的積累體系,然而,當今發生的重大金融危機讓我們不得不懷疑,這種由金融資本自身主導建立起來的新的積累體制,是否真的有利于其自身的發展。鑒于此,分析金融資本全球化的形成原因有著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