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龍+曲志鋼+葉松+嚴煜
【摘 要】近些年,大學校園內接連發生了多起自殺、殺人等惡劣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的討論與關注。當前大學生面臨著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影響到了學生正常的生活、學習,甚至危害到了學校的教學秩序的穩定,然而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助其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積累豐富社會經驗,提高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鍛煉實踐能力,是大學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因此本文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在高校結合自身條件進行教導外,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相結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教育;志愿服務
一、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的精神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點:奉獻、互助、進步、友愛。奉獻精神是志愿服務精神的精髓。志愿者是指人們付出自己的空余的時間、體力、精力甚至是金錢,不計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參與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公益活動,體現了奉獻的精神;互助精神提倡“互相幫助、助人自助”。互助精神是指志愿者開展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幫助人們解決困難。人們在得到幫助后,會提升人們的愛心,可能會加入到志愿服務的隊伍中;進步精神是指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服務,使自己的心理等方面得到提高,同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友愛精神體現了志愿者人人平等、關愛他人、奉獻自己、尊重他人的志愿服務精神。[1]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一)大學生殺人事件層出不窮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群體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殺人事件,且手段呈現多樣化,大學生殺人似乎已成為常見的事件被人看待,已然成為一種屢見不鮮的行為。
1.馬加爵用石工錘致四名同學死亡事件。
曾是“省三好學生”的云南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馬加爵,就是這樣的好學生因打牌發生口角等小矛盾,就走上了殺人的道路,連續三晚用石工錘敲擊頭部從而致使4位同學死亡,殺完人后認真的處理了殺人現場后逃亡,最終經判決后被執行死刑。
2.大學生郭力維尖刀殺人事件。
大學生郭力維尖刀殺人事件起因是同學玩游戲時無意間說的話,讓郭立偉感到是在侮辱他,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傷害,便生了殺人的念頭。因此在2009年郭力維在寢室內用刀將同學刺死,
3.國外留學學生刺母事件。
國外留學學生刺母事件起因是由于學費與生活費引起的,該學生對于行兇原因稱,是因為母親表示不會給他錢,然后自己腦子一熱,就上前刺了母親數刀。
4.大學生發生鉈中毒事件。
2007年投毒事件的起因是同學不跟自己玩,從而產生了報復心理,以非法手段從外地獲取了一定量的劇毒物質硝酸鉈后,便想讓他們嘗嘗鉈的味道,分別向三名受害人的的水杯中倒入了一定量的硝酸鉈,最終導致3名學生鉈中毒。
(二)大學生自殺現象屢見不鮮
在不久之前的2017年2月19日,某高校大學生自縊身亡;2015年3月9日,位于杭州下沙的中國計量學院校園內男生墜樓前站在了連接兩幢教學樓約有4層樓高的天橋欄桿上,該學生當著同學的面以飛翔姿勢直接跳下,幸運的該同學以成功治愈;被查出系乙肝病毒攜帶者后天大學生吳昕怡,被學校從原宿舍要求搬離,安排進單獨的宿舍居住,一個多月后她在宿舍內自殺。此類事件不勝枚舉。
在國家衛生部公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死亡原因中居第五位的是自殺,在15歲至35歲年齡段的青壯年中,自殺列死因首位。在全球范圍內,15至19歲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包含自殺。[2]
(三)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
1.情感問題。大學生存在的感情問題一般可以概括為:單相思、戀愛動機不端正、戀愛與學業關系問題、情感破裂的報復心理、擇偶標準偏向于外貌等問題。情感問題若處理不好,則會讓某些學生陷入煩惱、痛苦甚至絕望之中,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人生。例如單相思,對感情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容易感情用事,做出非理智的事情。
2.性格與情緒問題。當前大學生中性格方面較為嚴重的是性格障礙,主要是由于當前越來越緊張的生活、成長經歷、家庭環境等因素,并且心智不堅,容易產生性格障礙與心理障礙。
3.就業問題。預計2017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大約在795萬人,就業形勢嚴峻,另一頭方面,大學生間普遍存在著想留在沿海城市、大城市中的有名氣的大公司工作但本身自己的能力不相匹配的矛盾,因此,大學生在即將走出校門時,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涯、如何選擇發展的職業、公司、城市等等問題,都會或多或少帶來困擾和憂慮。
4.學習問題。大學生的學習問題主要是因為在小學、中學、高中的這十幾年當中,一直在艱苦的奮斗,當進入大學后,一下子放松下來,完全找不到奮斗的目標與方向,因此容易變得頹廢起來,失去人生目標。
5.人際關系問題。在大學期間,人際關系是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際關系即舍友之間、同班同學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社會中的各行各業的人們之間的相處。一旦人際關系沒有處理還,則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影響此時的好心情,若人際關系進一步惡化,則會造成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
三、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一)大學生在自身成長對心理的影響
大學期間是心理成長最關鍵也是最容易受影響的時期,在此階段,大學生心理情緒波動劇烈,多數是由于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導致的,這也從另外一方面反映了大學生們自身思想的不成熟和心理素質的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就極易產生對周邊環境的不適應性,以及出現心理障礙,從而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社會環境中各種影響因素
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同學、家人間的矛盾;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突如其來的家庭變化;戀愛問題;考試成績的好壞等等各個方面都會不同程度、不同的方面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顯示,大學生對自身所存在的心理問題的解決處理方式還比較薄弱,不夠成熟。endprint
(三)各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不足
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師資力量相對不足,部分老師實踐經驗少;另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設施不足,一些高校心理咨詢室等教育設施有待進一步加強建設,同時各高校對于心理教育的經費程度參差不齊;關于心理健康的知識沒有在其他課程的教學的過程中得以實現。
四、志愿服務對參與者的影響
(一)個人價值得以體現
一方面參與志愿服務,可以幫助別人,提高團隊協作能力、愛心和同情心等;另一方面因幫助他人、奉獻自己而得到人們認可與尊重,體現個體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二)體現個人意志以及主體地位
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都是在自己自愿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的安排選擇參與活動的種類等,都是自己的自由意志所決定的,體現了參與志愿服務的人們的主體地位。
(三)經受苦難建立堅韌不拔的品質
志愿服務活動要經受諸多考驗,只有志愿服務活動深入真實的生活中才會使學生了解到選擇落后的山區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花費時間與孤寡老人相處等活動,需要克服極大的困難,直接面對不曾接觸過的困難,直面社會和內心的價值沖突,增強自己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的品質。
(四)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建立
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是與服務對象建立關系的過程,參與過程需要與人們接觸、交流、了解,從而建立了人際關系,特別是對于大一新生,新生在剛剛入校之際,都會有一個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和與同學的磨合過程,這時候,參與服務活動,有利于學生很快的融入學校的大家庭,促使新同學感受到同學的熱情,在情感上很快融入學校的大家庭之中。[3]
(五)能夠加強對自身行為的自律
隨著參與志愿服務的次數、時間的不斷增加,個體對社會、人生、情感、自身等方面的認識與判斷會隨之增加,雖然只是這種判斷和行為可能還不太成熟,但個體逐漸能夠懂得運用正確的理論知識進行指導實踐,對自己的行為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自律。[4]
五、學校教育、志愿服務的結合大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方法
(一)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品德教育結合起來
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時,大學生與服務對象接觸、溝通、了解,會被服務對象自身的經歷所勵志、感恩、珍惜等,提高大學生的品德。另一方面,大學生品德、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其幫助他人的意識,從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兩者相互促進,志愿服務活動與大學生品德方面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促進心理健康成長。比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將志愿服務精神融入到道德修養等方面的教學中,另外可以用單獨的課時用來講授心理健康教育與宣傳志愿精神;在推選獎學金人選、班干部人選、發展黨員方面,把參與志愿服務作為適當的參考,同時將團日活動、黨員活動日活動與志愿服務活動鏈接。[5]
(二)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專業應用結合起來
將專業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充分發揮專業的優勢,從不同的方向、角度緊密的鏈接與幫助獨居老人、殘疾人等,大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本專業不同的魅力,從而引發對知識旺盛的求知欲。比如,由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與社區獨居老人、殘疾人建立聯系,深入了解相應群體的實際困難,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由法律專業學生走進社區,宣傳法律知識,幫助居民在法律方面的疑惑;漢語言文學專業可以深入社區,給老人讀報紙、朗誦詩歌等;由信息技術等專業學生可以定期前往社區開展關于教授老人使用電腦、智能手機、微信等;營養學專業可以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幫助居民合理均衡的攝入多種營養,多種食物合理搭配。從而培養學生的專業理念和專業興趣。
(三)邀請優秀志愿者組成宣講團,開展先進事跡宣講活動
向大學生們講述志愿者們的先進事跡,通過優秀志愿者先進事跡報告會,對大學生從事義務服務活動影響深遠,加深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與志愿者的體會和理解,增強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和責任感。
例如,2016年10月16日,煙臺市慈善總會首場優秀慈善義工先進事跡宣講活動在魯東大學舉行,此次活動受到了總會魯東大學慈善義工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組織了來自5所高校的600名學生義工(慈善總會將志愿者稱為義工)聆聽了此次優秀義工先進事跡報告會,參加的學生紛紛表示這次宣講活動對他們從事慈善公益活動影響深遠,深受感動,更加深了他們對慈善義工的理解和體會。
魯東大學慈善義工管理中心成立于2006年11月18日,是一支由校團委直接領導的,學生自發組織公益活動的慈善組織。2011年山東省高校慈善工作現場會在魯東大學召開,為其他高校開展慈善工作積累了經驗,多年來得到了社會廣泛贊譽,同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平臺。
將志愿服務活動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績,減少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人數;另一方面國務院的文件中曾有明確的提到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而志愿活動就是一種實踐活動,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提高大學生的愛心與奉獻精神、道德素質、性格等方面的培養,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張麗玉.大學生志愿服務常態化分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32(7): 8-12.
[2]《法制日報》,2017年4月23日.
[3]劉文.志愿服務活動對大學生成才的影響. 經營管理者.期刊.2016-06-05 .
[4]徐彩華.志愿服務活動對個體道德發展的影響研究.北京交通大學》.2009.
[5]劉磊.《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設研究》.《決策與信息(中旬刊)》.2016年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