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秀
【摘 要】沅陵山歌、號子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以沅水號子、車水號子、盤木號子最負盛名。沅水號子是在沅水行江放排最具特色的勞動歌曲,它激越高亢,雄渾有略帶滄桑。它最能體現沅陵漢子的質樸、勇敢和頑強,它是生命的吶喊與放歌,是生活的感悟與解讀。
【關鍵詞】沅水號子;音樂;藝術特征
山歌、號子是人類的文化瑰寶和珍貴的精神財富,它以其強大的感召力和濃郁的地方特色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沅陵地域遼闊,歷史悠久,自漢高祖5年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有“湘西門戶”之稱。沅陵少數民族眾多,文化底蘊深厚,在這塊神奇多情的土地上,有數不清的山歌、號子,沅水船工號子、放排號子(統稱沅水號子)就是這其中的一種。
一條美麗的沅水河是沅陵人民的母親河。沅水在沅陵境內有146公里,“五萬峰青山掬波探首,兩百里沅酉明月涉江,千里遠江,大道泱泱”,譽有“南方水上絲綢之路”。是她把大山里的木材、茶葉、藥材,通過劃船,放排等形式運送到大山以外,然后換回食鹽、布匹等生活物資。在這一出一進的運輸途中,船工和放排的“船估佬、排估佬”在水流平緩的河面上,悠閑自得的唱出的山歌,以及在水流湍急的險灘上喊出急促高亢的勞動節奏,這就是沅水號子。所以有人說沅水號子既有自己的悠揚委婉,又有川江號子的雄壯的氣魄。喬羽老先生在創作《我的祖國》時說到:不論是哪里的人,家門口總是有條河,河上發生的事情與生命息息相關,寄托著兩岸人的喜怒哀樂。
一、沅水號子的結構特征
“藝術源于生活,表現于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沅水號子不僅源于生活,其結構特點也是因勞動生活而呈現出豐富的特色。沅水號子實為櫓號子,也稱搖櫓號子,是櫓號子,篙號子、纖號子及裝卸號子的總稱。它的種類很多,形式也多樣,按照地理環境變換和水勢緩急來分有搖櫓號子、見灘號子、拉纖號子、拼命號子、和下灘號子等等。每一種號子都有它的獨立性,但是又由于勞動操作的連續性,各種號子又能連接起來,形成“聯曲”。這些號子時而激昂時而沉郁;時而抒情時而粗獷,它們都是與實際勞動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著名作家沈從文上世紀三十年代曾三進三出沅水,在他的《湘西行》一書中就有對聽到沅水號子的描寫。“有二十只大船從上游下來,滿江櫓歌,輕重緩急,各不相同又復諧成韻律……”
二、沅水號子的節奏特征
“有了節奏,音樂的行列才能產生豐富的生命,顯露出惹人注意而又有意義的各種各樣的運動”。沅水號子壯時如獵人粗獷的牛角聲,豪放時如汗水飛瀉的雄渾。由于沅水的地理環境與水勢變化,決定了沅水號子的節奏變化大。在平靜的河面上唱起的號子舒緩悠揚,節奏緩慢,長于抒情,音樂性極強。有唱反映社會生活的,也有調劑精神娛樂消遣的,還有反映船工們樂觀主義精神的。節奏屬舒緩型,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節奏居多。而在闖險灘和逆水而上的時候所唱的號子,號子頭發出號令,此時氣氛熱烈緊張,節奏變得急促,蒼勁有力,配合搖櫓、板艄的勞動節奏,在激流險灘處其雄壯到了極致,顯示出船工們在緊要關頭與驚濤駭浪博戰的緊張情形。此時節奏屬短促型,十六分音符節奏基本占據整個過程。節奏的舒緩密集與船工們勞動的環境密不可分,是他們勞動強度的表現。
三、沅水號子的旋律特征
沅水號子是勞動號子中的一種,它也和許多勞動號子一樣具有勞作動作重復的特點。為了體現這一特點,旋律常常運用“魚咬尾”的發展手法,即上句與下句緊密相連。旋律中級進音程與跳進音程混合使用,跳進音程一般出現在順流而下的平緩河面上唱的平水號子中。這類號子音樂結構比較大,樂句之間的對比明顯。逆流而上的或者是河灘險急時喊的號子,因勞動強度的增加,音域不寬起伏不大,所以音程跳躍不大。這類號子樂句比較短小,樂句之間對比不大,大多是重復或變化重復,符合逆水行舟的勞動特點。調式以五聲調式中的宮調式、羽調式和徵調式為主,商調式較少,沒有角調式。曲式結構多為一段體,基本由起承轉合四個樂句構成,然后不斷地發展變化。音調既有號召性簡潔明快,又富有山歌的歌唱性曲折婉轉。
四、沅水號子的歌詞特點
沅水號子的歌詞大多采用七言四句體,比較講究韻腳韻律。號子中各種“數板”的唱詞往往由領唱者(號子頭)即興創作,比較自由。歌詞的內容主要以沅水兩岸的地理風貌、民間故事、民俗風情、戲文小調以及自身的生活感受、思想情感等為主,采用比喻、夸張、寄托等手法來表現勞動者的情感。
襯詞在沅水號子唱詞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雖然沒什么實際意義,但在歌詞里加上襯詞能起到作潤腔潤色的作用。為了加強語氣和增添氣氛,使得歌詞內容更加完美突出,也使歌曲演唱更加完美,更加富有獨特的鄉土氣息。人們可以從號子唱詞中聽到船夫們與風浪搏斗時的英勇無畏,以及他們的樂觀主義精神,也可以從它的唱詞中了解沅水兩岸有趣的民俗歷史。獨特的方言在歌詞中的運用,也為沅水號子增添了特殊的韻味。
五、沅水號子的演唱特點
號子是在勞動中產生并伴隨勞動而唱的一種民間歌曲。在繁重的體力勞動時,人們發現發出一種與身體活動相默契的聲音,不僅能調節勞動節奏,而且還能夠減輕疲勞度,從而振奮精神。在演唱號子的時候,一領眾和是號子最常見的演唱形式,其中交替呼應式、重疊式在號子演唱中也比較廣泛。這個領唱者就是號子頭,他的地位在船工中備受尊重的。他嗓門大、聲音亮,有一定的號召力。在行船過程中,隨著水情的變化、所有勞動工序的銜接,勞動強度的張弛,都靠號子頭唱腔的變化來指揮,演唱強度與勞動強度密切相關。在水流湍急時喊的號子基本沒有旋律性,很短小、急促,力量性強,一般沒有唱詞,而以襯詞為主,節奏緊迫蒼勁有力,顯示船工們在緊要關頭與激流險灘博戰的緊張氣氛。領與和的交替,同勞動動作的起止密切配合,領唱階段是勞動準備和間歇,眾和階段則是集中力量進行勞動。此時的號子唱的成分少,喊的成分多。而在水流平緩時號子表現出來的旋律性極強,多了些委婉抒情,節奏緩慢,唱詞比較完整,演唱者可以自由的抒發自己的情感。此時的號子音樂性和歌唱性增強,唱的成分基本占據整個過程。
在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中,主要采用句接式和密接式。句接式是領部與和部相連,構成完整樂句,和部在后。這種領唱音樂比較自由靈活,具有一定的即興性,起到號召呼喚的作用,氣勢雄偉豪邁。和部一般是實用性襯詞,它的音樂比較固定,變化不大,通常是一個樂句或節奏型貫穿始終。密接式是領部與和部緊密相連,交替出現,構成一系列緊促的短句排列,造成激烈急促的音樂效果,體現緊張激烈的勞動場面。
高亢激昂的沅水號子,最能體現沅陵漢子的質樸、勇敢和頑強。沅水是大湘西的魂,排估佬、船工就是大沅水的魄。時而激越、時而舒緩、時而風趣的轉換,既讓當時的船工、放排工解除愁悶,同時它又吸收了戲曲的一些元素,從而成為湘西民歌的一個縮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謝根常.沅陵歷史文化叢書—歷史回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2]劉正維.中國民族音樂形態學[M].重慶:西南師大出版社,2007.
[3]曹建雄.沅水號子[N].湖南日報,2009.7.
[4]沈從文.湘西[M].長沙文史叢書編輯部出版,1939.8.
[5]劉亦群.湖南沅陵勞動號子的類別與藝術特征[J].黃鐘,2014(3).
[6]劉亦群.沅陵民歌歌詞的特征[J].音樂時空,2015(11).
[7]吳海華.沅陵山歌的藝術特征與賞析[J].音樂創作,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