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孫煊,陳鳳貴
國內智慧博物館研究視角剖析
文|周孫煊,陳鳳貴
博物館是社會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理解過去,思考當下,啟示未來的重要公共文化場所,同時,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核心力量與平臺,博物館也是傳播歷史知識、陶冶情操的重要場所。當今博物館正在經歷由實體型向智慧型的轉變,智慧博物館是當前博物館信息化的前沿技術成果,已經成為許多博物館發展的趨勢。
智慧博物館的概念來源于智慧城市。2008年11月,IBM公司向世界介紹了智慧地球,進而引發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智慧博物館是博物館發展進程中的必然趨勢。在數字博物館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一些有識之士從博物館自身的發展出發,開始思考該如何駕馭技術,讓技術為博物館所用。與此同時,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技術逐漸成熟,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智慧博物館”呼之欲出。在智慧博物館成為熱門焦點的同時,據中國知網收錄的文獻,2012年3月出現第一篇以智慧博物館命名的文章,為了從學術的角度研究智慧博物館的發展狀況,筆者選取2011年到2017年為時間跨度,以“智慧博物館”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共搜索到31篇文獻,以“智慧博物館”為主題,共搜索到76篇文獻,以“智慧博物館”為篇名,共搜索到46篇文獻,然后對這些文獻進行相關性處理,即將不相關文獻進行剔除,并根據文獻的被引數、下載數及其來源決定是否將其作為研究樣本,最終選定了44篇智慧博物館相關文獻作為研究樣本。其中包括學術論文41篇和碩士學位論文3篇。本研究以樣本文獻的論文發表來源、研究內容、發表論文的時間為分析維度,并從智慧博物館技術應用研究、智慧博物館概念研究、建設實踐研究、發展趨勢研究這幾個視角出發,根據分析結果總結出研究中尚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而提出智慧博物館研究未來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通過中國知網搜索的有關智慧博物館的論文,準確的說應該是自2012年開始才有智慧博物館為篇名的論文,而在2014年開始論文數量急劇增加,說明智慧博物館還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鮮事物,我國對智慧博物館的研究起步較晚,從論文發表的來源來看,論文發表的期刊種類繁雜,由于智慧博物館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是博物館與計算機科技類相結合的產物,因而論文發表上不單一以博物館類期刊為主,而是以各種科技類期刊為主,在博物館期刊中主要發表數量最多的是中國文物報,中國博物館,其次就是會議論文,再其次就是發表數量均衡的各類科技類期刊,每種期刊的發表數量在兩篇左右。可見智慧博物館的建設已經引起了博物館領域的關注,但是博物館本身的技術實力無法助推智慧化發展,科技公司在技術實力上比較博物館行業而言具有一定的實力,但是專業從事研究博物館本身的信息化建設的人又少之又少,因而就出現了智慧博物館目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特別在會議論文方面,成為了智慧博物館呼聲最集中的地方,智慧博物館尚處于各行業爭相呼吁和初始研究階段。
通過對選取的44篇文章進行內容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智慧博物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博物館技術應用研究,理論概念研究,發展趨勢研究,智慧博物館建設實踐研究等幾個方面。其中智慧博物館的技術應用研究主要有智慧博物館的建設中的相關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和先進的技術被應用于智慧博物館中這兩個方面。而智慧博物館建設實踐研究又分成案例研究和系統建設研究。
通過對不同研究內容的文章數量分析來看,目前智慧博物館的應用研究和建設實踐研究居多,其中先進技術被應用于智慧博物館的應用研究類文章在應用研究領域研究較為深入,同時建設實踐研究中結合具體案例進行研究的論文較多。而智慧博物館發展趨勢類研究較少。
可見智慧博物館還處在一個嘗試探索階段,如何實現智慧化還需要將更多有助于智慧化的技術手段應用在博物館領域,而同時我國博物館界也在積極的開展智慧博物館的建設,圍繞智慧保護,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以建設一個個的實際應用系統出發,在智慧化的道路上不斷往前邁進。
1、智慧博物館技術應用研究
智慧博物館之所以稱之為智慧,就是能夠全方位實現數據的融合和分析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需要數字信息采集的基礎上,采用物聯網,云計算等高新技術手段應用于其中,同時智慧博物館又有其獨特性質,博物館具有收藏,保護,研究,教育等社會功能,因而其采用的技術手段又在一定程度上在文物保護,教育,宣傳領域得以推廣和介入。于是在筆者選取的樣本文獻中就有于富業的《掌上博物館APP——教學設計研究》,他將智慧博物館應用于教育領域,借助于移動互聯網技術開發掌上博物館應用軟件,將智慧博物館的元素應用于軟件中;邵小龍在《以互聯網思維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一文中提到互聯網思維下的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如何實現與智慧博物館的結合;《穿越時空的智慧博物館》寫到智慧博物館借助數字化、三維建模、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方式在實體博物館內搭建數字化展廳,以實現傳統展覽不具備的展示功能;《物聯網技術在智慧博物館建設中的應用》以常州博物館為例,介紹了物聯網技術在智慧博物館建設中重要作用,指出在智慧博物館這樣的一個系統工程中,物聯網技術是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核心基礎技術。只有利用物聯網實現了物物相連,才能運用云計算進行更深入的智能優化。所以物聯網技術是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標志性建設。特別在藏品管理方面,物聯網可以利用局部網絡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物物相聯;《智慧博物館之感知藏品》提到文物預防性保護技術的研發,融入各種傳感設備的安防技防項目的實施,基于移動互聯的導覽系統、APP 軟件的開發,無線射頻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在智慧博物館中的應用。
2、智慧博物館理論概念研究
智慧博物館理論和概念研究內容主要從智慧的內涵,智慧博物館本身及其智慧服務、智慧保護、智慧管理三個角度分別對其展開介紹,并結合相關的博物館建設案例生動形象的予以體現。如在燕煦的《博物館的智慧保護和智慧管理述略》和《博物館智慧服務述略》兩篇文章均有涉及。宋新潮《關于智慧博物館體系建設的思考》中第一次完整系統提出智慧博物館特征分析模型。比較分析博物館“物”、“ 人”、“ 數據”( 信息) 基本要素及其信息傳遞模式,揭示了智慧博物館的基本內涵,給出了智慧博物館基本概念。
3、智慧博物館建設實踐研究
智慧博物館的建設實踐研究多以案例研究和系統建設研究為主,如《博物館網絡建設及應用——以甘肅省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為例》從甘肅博物館作為2014年智慧博物館的試點單位之一在智慧化道路中所做的基礎性工作網絡建設闡述,從網絡自身的建設和網絡在博物館智慧化服務中的應用兩個角度,提出網絡建設的重要性,為其他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提供很好的借鑒;《海外智慧博物館巡禮》一文中提出傳統博物館的不足之處,從智慧管理、豐富的網站和有效的應用三個角度結合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建設案例進行逐一分析,同時也介紹了智慧博物館采用各種新技術以娛樂的方式傳遞文化內涵,比如移動互聯網、移動客戶端、電子游戲、增強現實技術的實際案例以及3D掃描和打印技術等,為國內的智慧博物館建設提供借鑒。
4、智慧博物館發展趨勢研究
智慧博物館趨勢研究類文章數量很少,在筆者選取的44篇樣本文章中,只有4篇文章以智慧博物館趨勢研究為主題,文章主要從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以及大數據技術集成應用對智慧博物館發展的影響的角度展開研究,同時在《智慧博物館的發展路徑探析》中第一次提到建設智慧博物館要警惕進入載體離心化、技術泛濫化、內容娛樂化、數據固態化和建設盲目化的誤區,抓住“數據”這一核心要素,圍繞數據生成,加工,運用和共享展開。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研究階段,逐漸出現技術在智慧博物館中的應用,結合案例充分展示博物館領域在智慧博物館的道路上所做的實踐探索,近期才出現智慧博物館發展趨勢研究。
從智慧博物館這個名詞出現以來,研究者大都抓住這個名詞來開展研究,多篇文章均出現同樣的段落介紹智慧地球,從而過渡到智慧博物館的命題,在技術應用介紹方面多是大同小異,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技術、3D打印、虛擬現實技術等,只是所采用的案例不同而已。
對智慧博物館的主要體系研究最具有權威性的就是來自國家文物局的宋新潮的那篇文章。其實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獨特性質和多功能的載體,有著豐富的理論體系,因此博物館的智慧化研究不能脫離博物館本身的特質。
智慧博物館的建設本來就是最新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的應用,類似于博物館的機器人化,融入人的智慧,是一個會懂得思考和分析的博物館。其中需要對各種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和應用,而目前的研究作者卻主要以博物館館內人員為主,掌握技術前沿的科研人員作為作者的文章頗為少見,文章的含金量和借鑒意義可想而知。
目前智慧博物館的建設還處在探索階段,各館大都從博物館自身的業務需求出發,設計一系列系統,比如藏品管理系統、數字資源保護系統、陳列展覽系統等,建設項目較為零散,在數據的互通互聯上還沒有完全實現,導致在信息之間數據的共享性較差,信息孤島現象仍然無法消除。極其缺乏先進的頂層設計標準,同時多以介紹國內智慧博物館建設為主,國外的較少。
綜上所述,智慧博物館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特別是在智慧博物館的發展階段,還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博物館的研究視角也應該與博物館的自身建設緊密結合,從博物館的建設中發現問題,形成研究內容,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從理論研究的角度應該提升理論研究的層次,從博物館的特有屬性出發,結合教育學、認知心理學、傳媒理論的角度進行研究,而不應該是以權威人士的論點出發,不斷的復制;在技術研究方面,應該立足于基礎研究,不應該過多強調高技術手段在博物館領域的疊加,而是從專,精的角度,加強對每一種技術手段的研究,而不是大雜燴。在論文的質量上,應該逐漸從百家爭鳴向專業性轉化,進一步提升論文的水準;在博物館建設研究中,能夠結合各自博物館智慧化建設的案例,提出博物館的智慧化發展思路,從而實現博物館真正的智慧化。
作者單位:周孫煊,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陳鳳貴,長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