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娟敏,季文光,,李洋宰
(1.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2.圓光大學,韓國 益山 570-749)
山區土地利用規劃作為山區開發建設的先導,是實現山區土地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山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及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1]。河北省是全國山區面積較大的省份之一,山區土地利用規劃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但全省山區土地種類豐富,面積廣闊。山區土地的合理利用,也必將成為河北山區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河北山區土地利用規劃合理的功能定位,制定切實可行的河北省山區土地利用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才能更好的推動河北山區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2]。因此,加速河北省山區土地利用規劃戰略研究是河北山區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緊迫需求[3,4]。
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必要途徑是山區的開發建設。目前,河北山區社會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平原地區,河北省為完成扶貧攻堅的重要任務,要求加快山區發展速度,進行山區開發建設。隨著建設強度的加大,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河北省山區土地生態環境保護關系到河北省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山區土地利用要充分保障山區生態服務功能。
河北山區地質情況復雜,水土資源分布不均,土地利用條件相對較差。后備土地資源不足,未利用地開發利用困難。隨著河北省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山區經濟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出現了嚴重的用地資源短缺現象。
山區土地利用過度開發現象嚴重,存在毀林開荒和亂砍濫伐、礦山資源的過度開發、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等行為。因為長期的粗放型、外延性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河北山區土地資源低效利用。存在著耕地有效利用和單產較低,農村居民點閑散地過多,園地及林地的單位生產量較低,獨立工礦用地的投資強度較低等現象。
禁止土地在開發中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實行嚴格的山區土地利用管制,嚴格限制在生態環境脆弱區進行不當的土地利用和開發,進行山區土地利用綜合整治,優化生態用地的布局,完善土地利用結構。
保障水質涵養、水源建設和防污治污等工程的用地,統籌安排水源涵養地和其他用地。禁止在土地利用過程中妨礙水源涵養與供給功能,對因此造成損失的土地開發權利給予一定補償。
休閑旅游業使得旅游設施和基礎設施用地面積增加,同時也使得相關行業用地面積增加。在保證各類用地面積增加的同時,應充分保證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規劃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配套農業設施建設。在土地利用上應提高農用地的利用效率。山區土地利用規劃應當引導綠色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
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河北省相關規劃,立足于河北山區的實際情況,遵循生態優先、區域統籌、富民養山、適度開發的原則,確定河北省遠景山區土地利用規劃的總體目標為:建立新時代生態友好型山區。
規劃目標可以詮釋為:節約利用山區土地資源;轉變山區土地利用方式,合理配置各類各業用地,促進山區土地利用功能和結構優化;加強山區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服務功能;山區土地利用滿足河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把河北山區建設成為新時代生態友好型的現代化的新山區。
(1)加快土地利用觀念轉變,山區生態服務功能不斷強化。保護自然保護區、水源地、生態林等重要生態用地。大力開展礦區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盤活礦區建設用地,推動非從事礦業企業退出礦業開發。組織礦區產業轉型,特別是資源枯竭型礦區向旅游開發轉型。要加強管護現有林地,加大防火力度,防治病蟲害的發生。
(2)不斷創新土地利用模式,增強對山區特色經濟的培育。創新山區土地利用新模式,促進山區特色經濟的發展。建立適宜山區特點的農業生產體系;嚴格禁止污染重、高能耗、低產出的工業用地;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等休閑旅游用地;鼓勵農戶承包山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旅游業。改變植樹造林的模式,嚴禁亂砍亂伐,破環林木。林地依靠自然恢復。
(3)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使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和資金的利用效益不斷提高。通過推進山區的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的建設,提高城鄉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益。合理利用資金,加大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結合山區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的產業方向,加強農田水利、生產道路、防護林網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4)合理劃分重點地區,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結合山區城鎮化進程,劃分小城鎮、中心村等重點地區,引導人口、資金等向重點地區集中,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節約用地。深山區農村土地復墾困難,利用方向上以自然生態恢復為主。淺山區進行村鎮整合,主要通過存量建設用地內涵挖潛。在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的小城鎮、中心村,允許當地農民建設出租屋,出租給城市居民休閑度假。
(5)統籌山區和平原的土地利用,不斷完善資源補償和生態補貼機制。對山區自然保護區、水源地、生態林等生態保護地帶給予扶助政策,統籌山區和平原的土地利用。采取轉移支付、征收生態環境補償稅費、項目支持等多種形式,建立資源補償和生態補貼機制,與此同時,加大宣傳力度,使人們自覺進行山區生態保護。
[1]童菊兒,李 倩,王 倩.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思路與實踐——以浙江省安吉縣南北湖村為例[J].中國土地,2017(9).
[2]魏 媛,李儒童.喀斯特貧困山區土地利用結構優化——以貴州省貴陽市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5).
[3]張烽文.欠發達閩西山區縣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探討——以福建省寧化縣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0).
[4]張繼平,喬 青,劉春蘭,等.基于最小累積阻力模型的北京市生態用地規劃研究[J].生態學報,2017,(19).
[5]盛 艷,秦富倉,王桂華,等.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耕地演變模擬[J].水土保持通報,2017,37(01).
[6]賀一梅,楊子生,余文忠.西南邊疆山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期評估中的土地整治規劃實施評價——以云南省德宏州為例[J].西部大開發(土地開發工程研究),2016(1).
[7]周 芳.基于土壤資源分區的喀斯特山區土地利用規劃布局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學院,2016.
[8]劉 明.丘陵山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與土地利用功能分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9]楊子生.山區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方法及應用——以云南省德宏州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