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影
(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 江蘇 邳州 221300)
對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進行全面心理護理的效果觀察
馬麗影
(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 江蘇 邳州 221300)
目的:探討對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進行全面心理護理的效果。方法:將在某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7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基礎護理,在此基礎上對實驗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然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及護理期間其SAS評分、SDS評分及發生并發癥的情況。結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及護理后其SAS評分與SDS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1)。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及護理期間其低血壓的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及護理期間其血管內瘺阻塞、熱源反應、反超現象、凝血現象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及護理期間其并發癥的總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1)。結論:在對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全面的心理護理可顯著改善其焦慮、抑郁的情緒,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
心理護理;血液透析;并發癥
血液透析是治療藥物中毒與急慢性腎病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治療終末期腎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研究發現[2],在對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過程中,其心理狀態可對其臨床療效產生顯著的影響。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進行全面心理護理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70例患者均為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某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適應癥。本研究中患者的排除標準是[3]:(1)發生意識障礙、認知障礙或病情危重的患者。(2)合并感染或攜帶某些病原體的患者。(3)合并嚴重身心疾病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35例患者。在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49~69歲,平均年齡為(58.4±7.9)歲,其中有慢性腎衰竭患者12例、高血壓腎病患者2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17例、急性腎衰竭患者4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13例,其年齡為47~73歲,平均年齡為(59.5±8.6)歲,其中有慢性腎衰竭患者11例、高血壓腎病患者3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19例、急性腎衰竭患者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在治療期間,我院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入院指導、病情觀察、巡房查視、用藥護理、體位護理與床邊護理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實驗組患者進行全面的心理護理,護理的方法如下:(1)進行血液透析前的心理護理。在患者入院后為其介紹醫院內的相關設施及醫務人員的職責,消除其對陌生環境的緊張感。對患者的病房進行全面的消毒,在其病房內建立隔音系統并進行24小時通風換氣。若氣溫較低,可在患者的病房內進行機械通風換氣,并將其病房內的溫度與濕度調節至適宜的狀態,使其對住院環境感到滿意和愉悅。在患者的病房內配備電視與音樂播放器,讓患者觀看一些輕松的電視節目或聽一些輕音樂,以轉移其注意力,改善其緊張的情緒。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相關疾病的基本知識及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必要性,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2)進行血液透析時的心理護理。在為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時應確保一次性穿刺成功,以增強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在患者進行血液透析的過程中應密切觀察其病情的變化情況,耐心詢問其是否出現自覺癥狀與不適感,并根據情況適當地調整對其進行血液透析的速度。(3)進行血液透析后的心理護理。在對患者進行血液透析后,可采用心理放松法、轉移注意力法、正向心理疏導法等方法改善其心理狀況,增強其控制病情的信心。指導患者在平時進行適當的室外運動,積極調節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進行有效的自我情緒管理。在患者出現較重的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時遵醫囑對其進行用藥治療,以改善其心理狀況,保障其臨床療效。
1.3 檢測方法[4]在對兩組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前及治療一個月后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其發生焦慮、抑郁的程度。患者的SAS評分及SDS評分越高表示其發生焦慮或抑郁的程度越重。觀察兩組患者發生血管內瘺阻塞、熱源反應、反超現象、凝血現象與低血壓等并發癥的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Epidata3.1錄入本研究中的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前后其SAS評分與SDS評分的分析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及護理后其SAS評分與SD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及護理后其SAS評分與SDS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1)。詳情見表1。
2.2 對兩組患者發生并發癥情況的分析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及護理期間其低血壓的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及護理期間其血管內瘺阻塞、熱源反應、反超現象、凝血現象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及護理期間其并發癥的總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1)。詳情見表2。
表1 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前后其SAS評分與SDS評分的分析(±s)

表1 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前后其SAS評分與SDS評分的分析(±s)
組別SAS評分(分)tPSDS評分(分)tP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實驗組(n=35)67.01±7.1439.56±12.2511.453<0.0167.95±7.6537.20±14.5811.048<0.01對照組(n=35)68.17±7.3864.17±13.061.578>0.0566.64±7.8263.96±8.611.363>0.05 t值0.6688.1310.7089.350 P值>0.05<0.01>0.05<0.01

表2 對兩組患者發生并發癥情況的分析[n(%)]
血液透析療法是治療急慢性腎病、藥物中毒的主要方法,具有清除血液內的毒素與代謝廢物、維持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等作用[5]。研究發現[6],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易因經濟負擔過重、在進行治療期間舒適度較低而出現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進而可降低對治療的依從性,增加發生并發癥的幾率[7]。因此,在對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時,護理人員應耐心地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以改善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穩定其生命體征。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對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全面的心理護理可顯著改善其焦慮、抑郁的情緒,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
[1]王金環.心理護理聯合舒適護理在血液透析護理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8):967-970.
[2]歐玉珍.針對性心理護理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7):77-79.
[3]劉燦燦.心理護理干預對血液透析患者消極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21):48-49.
[4]Merz W A,Ballmer U.Demographic factors influencing psy chiatric rating scales (Zung SDS and SAS).[J].Pharmaco psychiatry,1984,17(2): 50-56.
[5]田君葉.血液透析初期患者心理狀態及護理需求的質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9):623-625.
[6]彭春暉,王琦.血液透析生化指標與患者心理指標及相關因素分析[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5,36(3):76-77.
[7]張詠.心理護理對血液透析患者的作用[J].中國醫學裝備,2014,11(B12):313-314.
R47
B
2095-7629-(2017)3-0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