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對在化療期間出現癌因性疲乏的胃癌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的效果分析
張 楠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目的:探討對在接受化療期間出現癌因性疲乏的胃癌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接受化療期間出現癌因性疲乏的86例胃癌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常規組與系統化組,每組各有43例患者。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系統化組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然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癥狀的緩解情況與生存質量的改善情況。結果:在接受護理后,系統化組患者癌因性疲乏量表的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其生存質量的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在接受化療期間出現癌因性疲乏的胃癌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可有效緩解其癌因性疲乏的癥狀,提高其生存質量。
胃癌;化療;癌因性疲乏;系統化護理;臨床效果
胃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年齡在50歲以上的男性是該病的高發人群。該病的發病原因與患者的飲食習慣、其所處的地域環境及其是否存在Hp(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癌前病變等密切相關。化療是臨床上治療晚期胃癌的主要手段。然而,漫長的化療周期極易使患者出現焦慮、抑郁、悲觀等負性情緒,甚至使其出現癌因性疲乏(Cancer-elatedfatigue,CRF)[1]。癌因性疲乏又叫癌癥疲勞綜合征,是癌癥患者在接受化療期間常出現的一種持續性、主觀性的疲倦勞累癥狀。該癥不僅可影響患者的化療效果,使其病情加重,還可導致其出現精神類疾病,嚴重威脅其生存質量。相關的臨床資料顯示,對接受化療的胃癌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有利于緩解或消除其癌因性疲乏的癥狀,保障其化療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點,我們對在我院接受化療期間出現癌因性疲乏的86例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4月—2016年5月期間在我院接受化療期間出現癌因性疲乏的86例胃癌患者。他們均符合以下條件:1)均經胃鏡活體檢查被確診患有胃癌。2)均不存在化療禁忌證。3)均不存在心、肝、腎等器官的嚴重功能性障礙。4)均不存在嚴重的精神與認知障礙。5)均未合并其他臟器的重大疾病。我們按照隨機數表法將這86例患者分為常規組與系統化組,每組各有43例患者。在常規組患者中,有28例男性、15例女性,其年齡介于20~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2±10.4)歲。他們胃癌的組織學分型為高分化腺癌者有6例,為中分化腺癌者有12例,為低分化腺癌者有18例,為黏液腺癌者有7例。在系統化組患者中,有29例男性、14例女性,其年齡介于20~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7±9.8)歲。他們胃癌的組織學分型為高分化腺癌者有5例,為中分化腺癌者有3例,為低分化腺癌者有17例,為黏液腺癌者有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癌癥的組織學分型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我院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生命體征監測、用藥護理、康復護理、飲食護理及環境護理等。對系統化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化護理[2]。進行系統化護理的方法為:
1.2.1 進行健康宣教 在患者接受化療前,護理人員應詳細地向其講解與其病情相關的知識及注意事項,并告知其在化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讓患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護理人員應重點向患者講解其在接受化療期間出現癌因性疲乏的原因與緩解癌因性疲乏癥狀的方法,使患者充分地信任醫護人員,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化療。
1.2.2 創建社會支持系統 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安排患者家屬多探望患者,多與患者進行情感交流,使患者時刻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及家人的關愛與支持,緩解其因自覺給家庭帶來了負擔而出現的愧疚感,增強其對抗疾病的信心,提高其進行化療的效果。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要細心地觀察患者,在發現其出現不良心理反應時,要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同時耐心傾聽其訴求,增加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與同病房的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還可安排治療成功的患者向正在接受化療的患者介紹進行治療的心得與體會,以增加患者對化療的信心,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
1.2.3 進行動態跟蹤與護理 護理人員應每日記錄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具體表現與緩解情況,同時指導與鼓勵患者寫癌因性疲乏日記,一方面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力,一方面可根據患者每周在日記中記錄的內容評估其癌因性疲乏癥狀的緩解情況,從而為制定下一步的護理措施提供參考依據。對于在接受護理后其癌因性疲乏的癥狀仍未得到緩解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認真分析其癥狀未緩解的原因,及時調整護理的方式,以免影響其化療的效果。
1.3 觀察指標 化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量表的評分與生存質量的評分。
1.4 療效判定標準 我們采用中文版本的癌因性疲乏量表對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癥狀進行評估,評估的內容包括9個項目,滿分為9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說明其癌因性疲乏的癥狀越嚴重。我們采用WHOQOL-BREF(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估,評估的內容包括26個項目,滿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說明其生存質量越好[3]。
1.5 統計學方法 我們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中所得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其癌因性疲乏量表評分的對比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量表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量表的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系統化組患者癌因性疲乏量表的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量表評分的對比(±s )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量表評分的對比(±s )
組別例數護理前護理后tP系統化組4376.25±10.2313.01±3.6838.14400.0000常規組4376.30±10.1835.26±3.7424.81420.0000 t 0.022727.8074 P 0.98190.0000
2.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對比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生存質量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的評分均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系統化組患者生存質量的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對比(±s )

表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對比(±s )
組別例數護理前護理后tP系統化組4342.26±5.1465.26±3.1824.95310.0000常規組4343.16±5.2652.36±4.019.12100.0000 t 0.802516.5286 P 0.42450.0000
癌因性疲乏是惡性腫瘤患者在接受化療期間常出現的臨床癥狀。美國疲乏聯合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379例接受化療的癌癥患者中,每天都有約30%的患者出現癌因性疲乏。對于長期接受化療的癌癥患者來說,該癥狀不僅會影響其日常生活,還會加重其病情,降低其生存質量,甚至迫使其中斷化療。相關的研究結果證實,對接受化療的癌癥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可顯著改善其癌因性疲乏的癥狀。系統化護理是一種集成化、系統化的護理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傳統護理模式存在的護理措施分散化、碎片化的弊端,進而提高護理的質量[4]。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常規組患者進行了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系統化組患者進行了系統化護理。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系統化組患者癌因性疲乏量表的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其生存質量的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見,對接受化療的胃癌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可顯著改善其癌因性疲乏的癥狀,提升其生存質量,進而提高其對化療的依從性。
[1]吳加花,鄭雪,馮燕虹,等.系統化護理對乳腺癌患者在TCA方案治療期間負性情緒及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2):1666-1669.
[2]蔣超南,張美芬,張俊娥,等.胃癌術后病人化療期間癌因性疲乏的調查分析[J].全科護理,2015,(19):1890-1892.
[3]蔣超南,李振炎,袁秀紅,等.胃癌術后患者化療期間癌因性疲乏與其緩解方式的相關性分析[J].護理學報,2016,23(8):64-67.
[4]丁艷,王麗麗,郭苗苗,等.胃腸癌根治術后患者化療期間生存質量調查分析[J].護理學報,2010,17(22):12-14.
[5]唐春梅,陳曉.癌癥患者化療期間癌因性疲乏的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6,3(4):80-82.
R473.73
B
2095-7629-(2017)3-0169-02
張楠,女,漢族,學歷為本科,職稱為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腫瘤的臨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