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國新詩誕生以來所走過的第一百個年頭。稍微知道點中國現代詩歌史的人,自然而然會想到百年新詩與上海到底會有何種關系?!缎虑嗄辍冯s志的前身《青年雜志》1915年創刊于上海,胡適1917年首創的新詩,以及他的那篇關于新詩的理論文章《論新詩》,都是發表于《新青年》上面。而胡適在他后來的一篇文章《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也明確提出:無論通信,作詩,譯書,做筆記,做報館文章,編學堂講義,替死人作墓志,替活人上條陳,都用白話來做。我的理解是,所謂白話,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口語”。重提這一點,對今天的新詩來說,依然是至關重要的。當我們回顧百年新詩的歷程,回到問題的原點,新詩的本質問題一直未變,那就是永遠保持用“當下的口語”來寫作。不過據我所知,如果拋開胡適不論,在他說的也未必就全對的前提下,有幾位當代著名詩人比如楊煉等提出詩歌要重新向傳統學習。他們這么說,我可以理解為向傳統學習的是精神內涵,而絕對不是指語言方式。
再來說說上海。百年之前,上海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鎮,自從胡適開始提倡用白話文寫詩以來,上海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新詩詩人。及后來的1928年,徐志摩的《新月》月刊亦創辦于上海,上海作為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更是匯集了一大批全國各地的新文化學者、詩人??梢哉f,當時上海的詩歌群體,在整個中國都是處于引領地位的。那么,百年后的今天呢,情形又是如何?
作為半個新上海人的我,到中國其他城市游玩的時候,經常會被人問起,上海除了那幾個名頭比較響的詩人,現在還有哪些詩人在寫詩?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經濟發達,都比較講究實惠,還會有人在寫詩嗎?
暫且不去回答這些問題。在經濟發達地區,我知道,與其說人們講的是實惠,倒不如說是做事比較務實,只有靠譜的事才會去大張旗鼓地做。我隱隱中有種預感。果然,前不久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上海音樂學院楊賽教授的電話,他說石生你來主持,我們合編一本詩集吧,一百位上海詩人的詩歌自選集,只要是工作生活在上海的,無論戶籍職業,都可以入選;詩集出來以后,可以舉辦一些活動,作為2017年度上海國際詩歌節分會場的一個子活動,既團結了上海詩人,亮相于中國詩壇,同時又可以算是對百年新詩的致敬。到了這里,可以說,上面的問題,已經不用作答了,《詩韻東方2017上海新詩選》這本詩集就可以作為事實來說話。
為著鄭重起見,我隨后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個人微信公眾號“詩與思”發布了征稿啟事,對于個別名家,還專門發了約稿信。可以說,經過大家的轉發、轉告,只要是工作生活在上海的詩人,基本都看到了我的征稿啟事。在規定的投稿時間內,只要是投稿過來的詩人,我都認真做了登記,對每份詩稿都進行了存檔和整理。即便是這樣,因為各種原因,入選作者還是有所遺漏。一方面主要是我視野有限的原因,另一方面,即便通知到而對方卻未投稿,也不是我們編者所能左右的事情。不過可以這么說,這里的這本詩集,已經是匯集了上海85%左右的活躍詩人。這在我的印象中,還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在此之前,上海還沒有過一本選本,可以做到這么全面和周到。
在編選本詩集的過程中,編者所把握的原則是,只要不是有重大問題影響到詩集的出版,詩稿都可以得到入選,以便做到盡可能的全面。因為本書本來就是要向百年新詩致敬和獻禮的,所以本書不是以詩歌的某個特定標準來編選,不是要做詩學上的范例,相反就是要做到普遍和面面俱到,甚至是起到史料的作用。在編選的過程中,也絕對沒有考慮到投稿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級別與名氣大小等世俗因素,而是盡可能做到一視同仁、一律平等。這一點,相信入選者自己都會有深刻體會。鑒于此,編者也更沒存有詩學上的偏見:沒有考慮先鋒與否、保守與否、抒情與否、敘事與否、口語與否、書面語與否……我們所要呈現的是,上海詩人詩歌作品的全貌,哪怕是不成熟的探索和不成熟的守護。至于本書出來以后,在中國詩壇會引起怎樣的討論,是點贊上海詩壇,還是質疑上海詩壇,我們暫且都不會去考慮。
另外,編者發現,本詩集入選作者總體上有個特點,與百年之前一樣,就是外地來滬詩人占到大多數,而上海本地戶籍詩人要占到少數。這充分說明,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依然保持了她的開放和包容精神,能夠吸引到各方面的人士來這里工作和生活。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本詩集的主要策劃和編選者也都是“滬漂”一族。還有,這里入選的絕大部分詩人,自由職業和文化外職業又占到絕大多數,說明在上海,寫詩的詩人們本身職業都與詩歌或文學無關,他們的寫作是自發和真誠的寫作,主要是緣于內心中的熱愛,而不是利益驅使。這一點很重要,不管他們寫得成功與否,但是他們保持了詩歌和文學的本真,也就是保有了詩歌和文學起碼的尊嚴。
因為編選的原因,我通讀過每一位入選作者的詩歌作品。一個很直觀的感覺就是,上海詩人寫作口語的少,以抒情和敘事為主,涉及重大事件和敏感問題的少,觀照自我、周身題材的較多;外來詩人寫回顧的多,寫自身當下生活的少;一部分上海本地詩人,雖然身處經濟繁榮之都,卻有表述田園之熱心;中國其他省市的讀者以為上海既時尚又開放,詩人們應該寫得比較曠達一些,事實上他們的作品反而趨于溫和、周正,不是那么出格,哪怕是年輕人,也都會有暮氣……,這是事實,也是現實,這是我們所有生活和工作在上海這座城市的詩人們要正視和面對的問題。要做何選擇?期待能在成書以后活動之際,展開熱烈討論,多多碰撞交流。
再次說明,本詩集是盡可能展示上海詩人全貌,因為編者視野有限等其他各種原因,有所遺漏在所難免。姑且為之,遺憾留待下一次編選時彌補。百年新詩與上海,希望在下一個百年之后,這能是上海詩人交上來的一份比較令人滿意的答卷。
是為序。
(作者簡介:石生,原名李陽,1979年3月生于河南省正陽縣,詩歌報網站常務副站長、《中國網絡詩歌年鑒》執行主編。出版有詩集《石生詩選》《故國吟》,與人合編有《鏡中之花——中外禪詩精選》《中外現代詩修辭藝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