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
光明日報是我國大型的和面向國內(nèi)外三大紙質(zhì)媒體之一,它以宣傳、報道和推動教育科技為主要宗旨,是聯(lián)絡廣大知識分子的主要紐帶。我作為知識分子隊伍中的一員,自然十分喜愛我們自己的這份報紙,我既是它的忠實的讀者又是它的一個勤勉的作者。作為讀者,學校宣傳部為退休的原領導免費各增訂了一份光明日報,這使我有機會天天讀到這份報紙;作為作者,每年我大約給該報寫3到5篇左右的文章,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是“語不驚人誓不休”,但我力求做到文無新意不發(fā)表。2014年12月,我被光明日報社聘為教育專家委員會的專家,由于這些方面的原因,我與光明日報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為了適應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需要,光明日報開始在各省設立記者站,而湖北省是率先建立記者站的省份之一。1981年7月,我被中央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時值三伏盛夏,全國各報紙以火辣的調(diào)子報道了這條消息,因為說我是新中國自己培育出來的第一位擔任大學校長的人,也是全國重點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我被逼上了梁山,心想既然年輕就應該發(fā)揮年輕人的朝氣,銳意改革,努力創(chuàng)新,以不辱使命。
我趕上了那個改革開放的大好時代,我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中。
當年光明日報記者報道,武漢大學獨辟蹊徑,走了一條與其他高校完全不同的改革路子,我們從教學制度改革入手,率先在全國試行了一系列嶄新的教學制度,特別是關于插班生改革推行,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著力營造寬松、民主、自由的校園文化,從而培養(yǎng)了一大批后來成為著名學者、作家和企業(yè)家的優(yōu)秀人才。
夏靜是光明日報駐湖北省的第五任記者站長,是武漢大學的校友,自然與我交往密切。夏靜是自學成才的,她17歲就當上了農(nóng)村中學的代課教師,但她非常勤奮,喜愛文學與寫作,這就為她成為一名合格的記者奠定了基礎。1993年通過正式招聘考試,她被錄取到光明日報社工作,先后當過發(fā)行員、廣告員,于2001年正式擔任記者工作。為了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她于2005年又通過考試,被錄取到武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研究生班深造,順利地完成了學業(yè)。從2011年開始,她晉升為湖北記者站站長,經(jīng)過十多年的磨煉,她已經(jīng)成為一名資深的記者,具有較高的知名度。2016年8月5日,光明日報社召開年中工作總結(jié)大會,夏靜作為全國各記者站的代表作了經(jīng)驗介紹,她歸納出站長的工作就是當好“三員”,即當好光明日報的宣傳員,報紙發(fā)行的推廣員和讀者的服務員,這個概括既精當而又十分形象。
我國南宋著名思想家、大理學家朱熹在《觀書有感》一詩中有兩句名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借用后一句作為本序言的標題,目的是想說明事物的存在與發(fā)展都有其源頭,只有從源頭上認識和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那么,新聞的源頭在哪里呢?我認為其源頭就在人民群眾之中,在生產(chǎn)實踐、科學研究、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實踐活動之中,只有深入到這些活動中,才能獲得鮮活的和有價值的新聞材料。一個高水平的記者,必須具有“敏”、“行”和“真”三個特有的素質(zhì),而夏靜取得的成就也都得益于這三點。
首先是敏,即敏感的頭腦,敏銳的洞察力。無論是在漢語或是英語中,新聞(news)一詞都是很形象的,使人望詞生意。所謂新聞,就是沒有或者沒有聽說過的東西,這些方可稱為新聞。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說:“所謂的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從中能夠發(fā)現(xiàn)出美來。”作為一個高水平的記者,也要能夠從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新聞來,而夏靜就是這樣的記者,在她的采訪生涯中,憑著她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許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例如90后大學生劉普林幫媽媽掃大街,感動了國家前政協(xié)主席李瑞環(huán)。他請記者將3萬元捐贈給劉普林,幫助他完成了大學學業(yè)。被夏靜報道的先進典型還有大別山的“師魂”汪金權(quán),潛江市代課教師秦開美,在面臨歹徒劫持學生時,她奮不顧身保護學生,因而被評選為全國最美的鄉(xiāng)村教師。
其次是行,新聞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守株待兔而獲得的。鮮活的新聞只能在深入群眾中獲得。所謂的走訪,是在走動中尋覓有價值的材料,決不能坐享其成。夏靜在這方面做得是非常突出的。在她任記者的10多年的時間里,她走訪了湖北省70多個市縣,深入到一萬多個單位調(diào)查和采訪,寫出了200多萬字的報道,而《新聞采訪案例教程》,就是從這些大量的資料中精選而輯錄出來的。
再次是真,只有真實的才是有價值的新聞,也才能夠起到宣傳和激勵人民群眾的作用。周恩來總理于上個世紀50年代末,在對人民日報的一個批示中寫道:“只有忠于事實,才能忠于真理”,這是對所有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要求,這既是文風問題,也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操守,必須貫徹于新聞工作的始終。縱觀夏靜的全部的報道與專訪,都是真實可靠的,所以才能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
我與夏靜既是師生又是忘年交的朋友,她請我寫序,我卻之不恭,特寫了以上一段文字,借以向讀者推薦《新聞采訪案例教程》一書。
(作者系武漢大學原校長,著名教育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