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文
[提要] 鄉村旅游作為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對社會資源和文明成果在城鄉之間的共享以及財富重新分配的實現、地區間經濟發展差異和城鄉差別的逐步縮小、產業結構優化等做出很大貢獻,對于加快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臨武縣鄉村旅游產業現狀的分析,指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30日
一、臨武縣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臨武縣擁有無可替代的優質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的物質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全縣堅持政府主導、規劃先行、項目支撐、基礎優先、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整合各類旅游資源,加大景區、景點開發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培育和創建鄉村旅游品牌,并出臺《臨武縣特色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加快推進旅游強縣建設,用五年時間,傾力打造“一城兩翼三線多點”的旅游發展格局和“楚南古邑·魅力臨武”的全域旅游發展目標,鄉村旅游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16年全縣預計接待游客15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總收入12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7.3%和20.2%。
(一)鄉村旅游資源豐富。主要有以仰天巨佛、長河漣漪、掛榜晴嵐、龍洞煙云等為代表的自然山水風光;以東林庵、秀巖、資福寺為代表的宗教文化場所;以西山、舜峰寨、春發山莊、太陽島、三角坪果園、月亮灣、金江溫泉、土地龍坪等為代表的農家生態休閑區;以臨武鴨、沙田牛巴、大沖辣椒、東山云霧茶、舜峰酒、香塘魚、舜峰芋業系列休閑食品、優質小水果、麥市油茶、龍須草席、香花石等為代表的特色旅游商品;以十八巋革命烈士陵園、貝溪起義紀念館、官山遺跡等為代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歷史人文遺跡;還有古民居、民俗風情以及驚世神秘傳說等需深度挖掘的歷史文化資源。
(二)項目建設投資逐年增大?,F已投資修建了一批重要景區景點道路。投資建設了紫薇天下項目,該項目規劃占地2,000余畝,總投資5億元,其中一期投資1.3億元。通天山景區將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規劃設計,總投資預算30億元,擬將通天山和中國(臨武)龍文化園整體打包開發,以龍文化與愛情文化為核心,打造“通天美景·華夏瑰寶”高山自然景觀旅游景區,規劃建設綜合服務區、高山體驗區、生態保護區、發展紅利區、峽谷探秘區、龍宮核心區、民俗休閑區等七大旅游板塊,預計三年內建設初具規模,十年內創建為國家5A級景區。
(三)鄉村旅游宣傳推介力度加大。2017年8月11日,以“龍騰盛世·玉見臨武”為主題的2017郴州(秋季)美麗鄉村旅游文化節暨臨武縣紫薇花節在臨武縣紫微天下開幕,量身打造了歌曲《通天美景等你來》和《紫薇花開》,舉辦了臨武民間文藝展演、臨武鄉村美食·美玉展、鄉村旅游項目開工儀式(通天山景區、秦漢古道)、中國龍文化研討會、招商推介會等一系列配套活動。此次開幕式在湖南經視、郴州市電視臺、臨武縣電視臺播出,芒果TV同步播出,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可一飽眼福。通過各種形成的宣傳推介,臨武鄉村旅游將為天下所悉。
二、臨武縣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礎設施不完善。臨武縣旅游業起步較晚,基礎設施比較薄弱,交通不便利,跟旅游一類縣還有一定的差距。道路及旅游交通標識、公共廁所、環保設施、垃圾處理、停車場、安全飲水、電力供應等設施還不能滿足旅游活動的需要。
(二)旅游接待水平低。景區景點的經營、服務功能不完善,旅游接待也不規范,特別是對旅游團隊的接待能力還有待提高。高品位鄉村旅游景區還沒有形成,旅游產品種類、品位在國內外旅游市場上尚缺乏影響力。旅游形象建立尚不全面,對旅游文化的深層次打造和充分挖掘尚需時日。
(三)旅游開發資金短缺。臨武縣財力有限,投入景區(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招商引資成效不明顯,融資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旅游產業還處于建設階段,市場化、產業化水平低,從景點到服務及管理機構建設上都還處在初級階段,還需大力扶持。
(四)旅游產業鏈不完善。相當部分的鄉村旅游產品功能存在缺陷,缺乏創新設計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產品參與性、體驗性活動少,偏重“食、住、游”,輕“娛、購”,產業帶動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鄉村旅游娛樂活動和旅游商品開發嚴重不足,導致產品內涵不夠豐富,限制了產業進一步發展。
(五)從業人員素質不適應產業發展要求。鄉村旅游大多數從業者是農民,很大一部分存在“小農思想”,缺乏長遠的發展意識和現代經營管理意識,多數沒有接受系統專業的培訓和教育,服務意識不強,服務技能水平低,導致餐飲、住宿、娛樂、安全、衛生等方面達不到基本的規范與要求。
三、臨武縣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建議
(一)加快構建特色鄉村旅游產業體系。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保護性開發原則,結合山水資源、歷史文化、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地制宜,依據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加強對有旅游資源優勢的鄉、村進行整體規劃設計,防止出現一哄而上、產品雷同、布局混亂、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等問題。要著力營造區域特色,培植鄉村旅游品牌,樹立臨武鄉村旅游產業的社會形象。針對不同產品類型,滿足不同消費層次、消費群眾的消費需求,研究不同類型、不同產品的市場定位,培育產品特色,避免同質化、簡單化,挖掘文化內涵。一是研究確定鄉村旅游主題形象定位,培育文化品牌;二是營造旅游環境和氛圍。重要的旅游通道、旅游區、重要景區周邊注重整體形象打造,強化地方文化元素,營造旅游休閑氛圍和旅游環境;三是深入研究農旅結合,將農事會節與鄉村旅游結合,開展具有鄉村民俗特色和游客深入體驗的旅游休閑活動。開發農村、農家、農業特色產品、工藝品為旅游商品,增加農民收入。
(二)加強鄉村旅游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黨委和政府要把發展鄉村旅游納入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布局中部署和推動,促進政府各職能部門加強鄉村旅游專業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建設,優先解決交通、水、電、標識標牌、環保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服務功能,對以農民為經營主體的農家樂達到省、市級標準的給予一定資金扶持,對帶動專業村建設的龍頭企業給予支持。
(三)積極拓寬旅游項目籌資渠道。當前,臨武縣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必須要破除資金瓶頸,拓寬籌資渠道,多方面籌融資金。一是不斷加大財政投入??h財政預算每年列支一定數額的旅游發展扶持資金,并隨著收入狀況的好轉逐步增加,同時積極向上級爭取專項扶持資金;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鼓勵企業、鄉鎮、村街、個體參與投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你發財,我發展”原則,形成企業財團、私營業主、港澳臺及海外商人等多元化的投資格局;三是建立旅游業發展基金。將縣財政撥款、上級的專項扶持資金、向旅游企業征收的旅游事業費、景區經營收入、景區建設與經營的稅費收入、社會捐資等實行統一集中管理,建立旅游發展基金,專項用于旅游開發建設、市場促銷和貸款貼息;四是積極爭取金融機構貸款,用于旅游產業開發和管理。
(四)著力建設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只有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保障鄉村旅游持續發展。一方面要加強對鄉村旅游服務人員的專業培訓,舉辦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培訓班,讓從業人員及經營者,掌握必要的市場開發、服務規范、經營管理的知識技能,提高服務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強旅游部門的自身建設,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深入了解基層,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靠經營管理者與政府人才素質的共同提升,使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源源不斷的力量。
(五)努力完善旅游產業發展政策。根據省市旅游發展大會精神及省市人民政府出臺的有關政策,結合臨武縣實際,制定出臺《關于加快臨武縣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管理職責、財政投入、建設用地、重點項目建設、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鄉鎮街(場)、特色村專業村建設的扶持政策、信貸支持及獎勵措施等,解決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蔡碧凡.鄉村旅游開發與管理[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2]謝璐.以“農”字塑造農村旅游業特色的構想[J].農業經濟,2015.1.
[3]于霞.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