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道法 金龍 徐僥 焦欣 羅建
【中圖分類號】R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1-00-01
據現代流行病學所示,神經根型頸椎病(CSR)是各型頸椎病中最普遍的,其患病數量可達頸椎病總量50%-60%[1],其癥狀為頸部疼痛并伴有神經根壓迫,主要表現為頸、肩、臂疼痛不適,伴有麻痛或者脹痛的針刺感、過電感,同時可見頸部活動受限、患側上肢握力下降等[2]。目前牽引是臨床上普遍使用的適宜CSR的治療方法[3]。本研究旨在觀察新型頸椎牽引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為該技術在臨床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推拿科住院CSR患者39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①頸痛伴上肢放射痛、頸后伸時加重;②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感覺減弱;③腱反射異常、肌萎縮、肌力減退;④頸活動受限、牽拉試驗、壓頭試驗陽性;⑤頸椎X線示: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明顯、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CT可見椎體后贅生物及神經根管變窄。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CSR診斷標準;②既往無CSR病史或既往有CSR病史,無持續發作時間>6個月;③年齡在18~65歲之間[4],性別不限;④以自愿為原則入組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①符合頸椎病診斷除外CSR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嚴重感染、嚴重骨質疏松癥、骨結核、骨腫瘤、頸椎滑脫、椎體失穩、椎體壓縮性骨折、嚴重椎管狹窄或有較大骨贅者,精神病患者及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在發病病程中應用牽引治療、推拿治療或其他可能影響試驗結果評定的患者;⑤主要表現為根性癥狀的混合型頸椎病者;⑥CSR癥狀較重而不適宜使用保守療法的患者,如明顯由神經根受壓引起的肌力下降等符合手術條件的患者;⑦由參研者自主判斷,具有降低入組可能性或使入組復雜化的其它情況,如工作地點經常改變等易導致失訪的狀況;⑧正在參加其它臨床試驗的患者。凡符合以上標準之一者需排除。
2 研究方法
2.1 治療方法
采用新型頸椎牽引床對病者行牽引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將床板、頂桿恢復原始狀態,囑患者仰臥位于新型頸椎牽引床上,枕頜帶前后分別安置于下頜部與枕部,將患者頸部的位置調整到頂桿處。根據患者的頸部曲度調整兩豎排頂桿的長度、寬度、高度,并固定好頂桿;搖動床外下方的把手,使床板的頭側緩慢地上移,同時詢問患者的感受,以患者舒適度為限。
牽引均一日一次,一次20min[5],10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
2.2 觀察指標
2.2.1 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田中靖久頸椎癥狀量表[6]作為總體病情及病情改善情況的評價方案,通過對癥狀、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體征、手的功能四個方面對病者量化觀察,量表共20分,分值越低表示病情越重,反之則表示病情較輕。
2.2.2 視覺模擬評分。視覺模擬評分[7]將疼痛分為10等級,0代表完全沒有疼痛,10代表劇痛,患者在表標志出疼痛等級。
2.2.3 中醫骨傷科頸椎病的療效評定準則。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的“中醫骨傷科頸椎病的療效評定準則”制定本研究總體療效評價指標:①治愈:原有CSR病癥基本消失,肌力基本正常,肢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②顯效:原有CSR病癥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③有效:原有CSR病癥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但勞累后不適感有加重;④未愈:癥狀無明顯好轉。
2.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選用卡方檢驗;有序分類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3 結果
3.1 治療前后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分析
治療后得分較治療前得分有顯著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 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量表分析
治療后視覺模擬評分較治療前評分有顯著性減少,差異性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4 討論
目前,牽引的作用機制已得到認同[9-11]。一般而言,牽引可以使頸椎處于相對平衡固定的狀態,限制其活動,一定程度上放松頸部緊張的肌肉,緩解頸椎局部的充血及水腫,減輕神經根受到的刺激;頸椎間盤在退變的早期并未產生組織粘連,其在一定重量的持續牽引下可通過增大的椎間隙減小自身壓力,為突出部分的還納創造條件,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在牽引過程中椎間關節被牽引,使得椎間孔的空間擴大,緩解穿行于其中的神經根、竇椎神經的卡壓刺激,從而對治療CSR起到明顯的積極作用;合理的頸椎牽引可糾正椎體小關節紊亂、松解粘連組織,一定程度上恢復頸部椎體的生理曲度,緩解因脊神經根受壓所導致的CSR臨床癥狀。
本研究中,新型頸椎牽引床組使用由羅才貴教授研制的新型頸椎牽引床(專利號:CN103251471A)作為牽引裝置。在新型頸椎牽引床對患者進行牽引之前,用枕頜帶固定病者頭部;手動三維調節位于患者頸部的頂桿,使左右兩組的頂桿適應患者頸椎的曲度(高度)、寬度、長度;設置好頂桿后,通過控制床板下的滑輪裝置使床板以中軸為中心,頭側向上、尾側向下緩慢升降。新型頸椎牽引床利用重力原理,以患者舒適度為床板移動標準,對患者的頸椎進行牽引,其頂桿設計改變了傳統的單方向軸向頸椎牽引,使患者的頸椎受到具有曲度的軸向牽引,有利于緩慢恢復頸椎正常生理曲度,從而為頸椎內外平衡的恢復創造可能條件;牽引重量是影響牽引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此研究眾多,但由于多方面條件的限制,至今仍未得出統一得最佳牽引重量標準,新型頸椎牽引床遵循患者個體化的原則,以患者自身的重量為標準,通過可靈活調節的床板對患者的重力、摩擦力、患者對床板的壓力等不同方向的力所產生的合力,對頸椎進行牽引,以解決牽引重量這一難題。因此,新型頸椎牽引床不僅避免了爭論不休的牽引角度、重量設置,更以個體化的牽引方案貼合病者本人的不同的情況。目前已有的牽引治療因為會破壞頸椎本身穩定性等原因而應用減少,本研究所采用的新型頸椎牽引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有確切療效且副作用相對較少,我們將進一步比較其與普通枕頜帶牽引的療效,以期探索出更好的頸椎牽引方法。
參考文獻
李曙明,尹戰海,王瑩.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影像學特點和分型[J].中國矯形外科志,2013,21(1):7-11.
施杞.頸椎病與腰椎病[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68.
劉朝陽.身痛逐瘀湯內服外敷聯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3例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4):108-109.
電針配合刮痧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6:13.
倪國新,蘇力,唐軍凱.頸椎牽引時間的初步探討[J].中國臨床康復.2002,6,(4):487.
田中靖久.頸部神經根治療成績判定基準[J].日本整形外科學會雜志,1993,67(3):552.
趙喜,詹松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評價方法[J].頸腰痛雜志,2009,30(4):359-36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骨傷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9-190.
李偉民,朱文輝.牽引對頸椎椎間隙影響的初步實驗:1例報告[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4):2664-2665.
王琳,孫月芳,陳憲福,劉敏,宋軍學,李幼瓊.彩色多普勒和經顱多普勒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牽引治療效果的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17):3094-3098.
馮利剛.牽引配合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2011,17(15):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