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興 趙春蘭
摘要:指出了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各大城市都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城市生態公園在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凸顯出越發重要的作用。以成都市活水公園為例,從利用植物進行水質凈化、景觀異質性和多樣性、遵循最小成本法則、自然式植物配置和以府河為導向的景觀格局等方面探討了景觀生態學視野下的城市生態公園設計。
關鍵詞:城市生態公園;景觀生態學;分析;活水公園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1003503
1引言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建設活動日趨頻繁,對城市自然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失調,導致城市高溫化、環境污染等。在這些嚴重的環境壓力下,使我們不得不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轉而開始對“生態”的追求。
近年來城市生態公園成為城市公園新興類型,包括保護型、修復型、改善型、綜合型四大類[1]。如何使得城市生態公園綠地具有合理的生態結構,建構的環境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那么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城市生態公園設計中研究重點就是格局過程關系及其相互作用[2]。如吳良鏞先生所說:“各個地區實現現代化應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系統的效能,又避免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依賴于技術,又要發展于技術”[3]。城市生態公園的設計應該是基于景觀生態學原理的傳統城市公園設計的探索與創新。
2成都市活水公園案例分析
2.1成都市活水公園簡介
成都市府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水量明顯減少。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河流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河中生物幾乎絕跡。人居環境的惡化極大地威脅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活水公園位于錦江府河南畔,1998年建成,占地約2.4萬m2,由國內外專家共同設計建造,其整體形狀像一條魚,寓意是人、水、自然互相依存,“魚水難分”(圖1)。
2.2景觀生態學在活水公園中的應用
2.2.1利用植物進行水質凈化
活水公園所展示的人工濕地系統的核心部分——植物塘床系統,設置在公園的中部,是由6個植物塘和12個植物床組成(圖2)[4]。
植物塘床系統提取黃龍寺“鈣化盤”五彩池為景觀元素,根據水質凈化的生態工藝處理程序分層次栽種不同的凈水植物。其中種有鳳眼蓮等浮水植物;蘆葦、菖蒲等挺水植物;金魚藻、黑藻等沉水植物,同時伴生有各種魚類、昆蟲和大量微生物,構成良性的濕地生態系統。大小不同的植物塘、植物床呈斑塊狀鑲嵌于其中,構成人工濕地。植物塘床系統中各斑塊的植物配置伴隨著生境的不同,也進行相應的配置,各自組成了不同的小型生態群落,在大量吸收水體中營養物質的同時,能夠減緩水流的速度,提高水體的含氧量,為其他物種的生存改善了條件,從而凈化了受污染的水體。污水流經這里經過沉淀吸附、氧化曝氣、微生物分解等物理生物過程,大部分的有機污染物中被分解為可被植物吸收的養料,污水變廢為寶。
活水公園充分結合水體凈化過程布置了雕塑、親水平臺、堤岸等多樣性綠化模式,以便高效利用植物實現水體凈化,實現景觀與生態的統一。
2.2.2景觀異質性和多樣性
活水公園景觀多樣性突出,從平面上看有廣場、步行道、植物群落等景觀空間,賦予了不同的景觀元素、造型和功能;從豎向上看,地上空間有樹木、水車,茶室等,地面空間有地被植物、各種流水雕塑等;從材料上看有植物、鋼材、石材等,從形態上看有線狀的沿河步道、塊狀的毛石、豎向線狀的鋼架等。總之,景觀異質性是衡量景觀豐富性和功能多樣化的主要指標,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前提。
活水公園中,其整體斑塊圍繞著被污染的水由“濁”變“清”,“死”變“活”來劃分成不同的區域。在府河水的入水處,即厭氧沉淀區及其周邊植物群落生境整體,模仿四川峨眉山植物自然生態群落。同時還依托水體凈化工藝過程,相應的在人工濕地構建挺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和濕生植物群落等,營造出極具層次變化的景觀環境,促進各類動植物生長,增加綠化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面積。公園內營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景觀,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增加了景觀要素類型多樣性,提高了空間分布的異質性和景觀功能的異質性。
2.2.3遵循最小成本法則
包括低投入、低維護和低排放,即分別采取相應措施降低建設成本、生命周期成本和環境影響成本,實現景觀成本可控的生態理念[5]。活水公園大量引種本土物種,可大大節約工程成本、降低生命周期成本,符合生態化最小成本理念。活水公園位于狹窄的沿河地段,具有變化豐富的地形,由此因勢利導,布置厭氧沉淀池,人工濕地植物塘、床處理系統等一系列水體凈化工藝和具有川西古建筑特點的吊腳樓以及水旁各式各樣的景觀小品等,實現了在凈化水體的同時,與戲水親水活動結合的景觀營造。總之,充分利用這些要素,活水公園不僅實現了200 m3/d從Ⅴ類水到Ⅲ類水的凈化,較低的投資和運行費用,并且成為成都市利用率最高的城市公園之一。
景觀之美通過場地的設計原理、自然條件和文化內涵等要素的挖掘來實現,使景觀設計對環境的影響最小,也是促進生態要素相互協調、實現生態系統自我調整和自維持的可持續方式。
2.2.4自然式植物配置
植物在活水公園的應用不僅體現在水質凈化的特殊功能上,還與一般公園一樣,是公園必不可少的景觀要素之一。活水公園中的植物,為市民營造了游賞和休閑健身的場所,是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城市綠地應當更多地采用自然式,減少人工管理,延長更新周期。
活水公園大量引種了四川本地植物,其植物景觀模仿川西自然植被群落建成。喬灌草、常綠與落葉的合理搭配,使得公園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季相變化明顯,具有穩定的結構層次。園內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地形特點塑造不同的植物景觀。其中喬木層的建群種主要有香樟、水杉等。灌木種類較少,多為花灌木,展現灌叢群落景觀。草本則多為鳶尾、腎蕨等當地野生植被。人工濕地植物景觀則著眼于近景的營造,讓人們可以欣賞植物的葉形等。同時根據植物自身特點,或片植或叢植,疏密有致,高低錯落,儼然一派自然的氣息。幾十種植物以不同的姿態和色彩,相互映襯,如梯田般一層層向府河之濱蔓延過去。endprint
2017年11月綠色科技第21期
張振興,等:景觀生態學視野下的城市生態公園設計分析
園林與景觀
不論是適生性強,生命周期長,綠量大的鄉土植物,還是蒲葦、蘆葦、鳶尾等適生性強的植物,基本不需要人工特殊管理。活水公園的自然式植物配置能夠很大程度地節約水資源和人力,體現了生態城市理念。
2.2.5以府河為導向的景觀格局
景觀生態學中的廊道是指不同于周圍景觀基質的線狀或帶狀的景觀要素,它的作用在于保證景觀的連續性,分為線狀廊道、帶狀廊道和河流廊道,是一種現代景觀規劃的重要策略[2]。活水公園一個重要的景觀特質就是以府河為依托和背景(圖3)。濱河景觀充分利用河道這一獨特的生態廊道,把河流與場地內景觀相呼應,融為一體。公園內塑造地形,營造跌水、噴泉、彎曲的溪流等水體景觀。在濱水景觀的處理上也因地制宜,例如采用了草坡生態駁岸的形式,以草坪群落景觀進行過渡,由河面、草地到路面,仿佛與府河水景融為一體,使人與水的關系呈現出多種變化。通過環教廣場,沿河休閑設施和親水平臺等斑塊景觀的設置,使得景觀格局依次展開。
3結語
城市生態公園的建設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必然方向。文章結合活水公園案例,提出利用植物進行水質凈化、景觀異質性和多樣性、遵循最小成本法則、自然式植物配置和以府河為導向的景觀格局五點。在傳統城市公園的功能和體系上,結合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公園綠地可以充分地利用植物實現自然過程的生態修復,兼具生態、景觀和社會功能。例如,在環境方面,可以使生態公園作為重要的斑塊或廊道,維持城市生態環境;在功能方面,可以使生態公園滿足社會需求和實用功能;在經濟方面,生態公園植物的自然生長發育,可以有效地減少養護費用[6]。因此,在景觀生態學原理的視野下,有必要對城市生態公園的設計進行大量的研究,創造一個更適合人類生存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鄧毅.城市生態公園的發展及其概念之探討[J].中國園林,2003(12):51~53.
[2]肖篤寧.景觀生態學(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37~145.
[3]吳良鏞.廣義建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89~91.
[4]黃時達.從成都市活水公園看人工濕地系統處理工藝[J].四川環境,2000,19(2):8~12.
[5]何均發.生態與文化的交融——四川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園評價[J].時代建筑,1999,52(3):58~60.
[6]仇保興.城市生態公園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意義[J].中國園林,2006(5):9~12.endprint